從拿破侖入侵沙俄失敗看中日甲午戰爭- 暨再評“走向共和”
(2005-01-15 20:48:55)
下一個
意大利導演第諾德勞倫梯斯根據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經典巨作《戰爭與和平》改編的電影對原著和曆史篡改很多,不僅沙皇有計劃有秩序的以誘敵深入為目的撤退被改成是因戰役失敗的無奈,甚至連沙俄軍隊帶走所有食物焚城以斷法軍供給的策略也被改為法軍殘暴屠城。但是故事的曆史背景沒有被篡改,那就是沙俄在同拿破侖開戰的初期國內貴族高層還處在歌舞升平的環境當中,以及拿破侖軍隊之所以失敗皆因敗於沙俄舉國不屈不撓的意誌。相比之下,“走向共和”並沒有找出晚清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具體原因,似乎完全是為李鴻章正名而來,而且整個故事情節裏隻有光緒皇帝魯莽催促李拒敵於國門之外的應戰和財政拮據而至彈藥短缺的假象因由。事實上,當時北洋水師所缺乏的是必不可少的日常訓練和視死如歸的意誌,而整個朝廷缺乏的則是應戰必需的戰略戰術和同仇敵愾一戰到底的決心。前者倘若李鴻章不重用不懂海戰治軍不力的親信丁汝昌極可能會改變戰場的局麵,後者李鴻章作為軍事統帥無論如何都推辭不掉向朝廷進言戰術謀略的責任,甚至戰役如何籌劃,如果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如何應對等等。無論其它文人大臣如何攻訐他,仗畢竟是要李中堂自己去打。好個幾乎自封成功今後可以做中學生曆史教材的連續劇,就這樣漏洞百出還被某些人捧上了天。
當時甲午海戰的曆史真相是什麽呢?北洋水師缺少的不是炮彈而是紀律和訓練,北洋水師的旗艦等噸位大,速度慢,火炮陳舊發射速度慢等是真實的;相反,日軍艦噸位小速度快火炮發射速度也快,更重要的是,人家有備而來彈無虛發!如果李認真備戰呢?那麽他就要首先認真考慮海戰怎麽打,如果克己之長的話是否應該誘日軍上岸,待其鋒芒耗盡後出其不意出動北洋水師擊沉日艦斷其後路,然後以消耗戰拖垮岸上敵人,尋機殲滅。“走向共和”無法改變這樣一個重要曆史事實,就是甲午海戰後期整個日本已經國力不支,兩軍要以意誌較量了,而恰恰在這時李簽訂了和約!好一個身經百戰的李中堂!當然,晚清如果不重用李鴻章就不會成為晚清,李鴻章若不甘為晚清所用也就不能促使晚清的滅亡!李鴻章在同每次沙俄談判出讓國土時沙俄是把幾百萬的盧布存到為其專設的賬戶裏的,現在俄國公開的這部分檔案人人可查,唯獨“走向共和”的編劇們忽略了,還要把這個電視劇當作曆史教科書教育後代嗎?
換一個角度想,如果晚清做得到誘敵深入堅持把甲午戰爭打到底,那麽拖垮的就不僅是日本國力,還有其工業化進度及其社會政治的穩定,而以當時弱肉強食的遊戲規則,那麽割地賠款的就是日本。更重要的是,晚清敢於決一死戰的魄力將嚇退所有西方列強對中國的長久以來的掠奪計劃,不僅八國聯軍的入侵不會出現,就是八十年後的九.一八事變也不可能發生!當然,如果晚清能做到這些就不會是晚清,而其之所以在甲午戰爭中失敗不僅在於其政治生態的腐朽,更有整個國家官不思進取,民不思振作的低沉墮落!
以同樣的邏輯分析抗擊八國聯軍,“走向共和”把義和團和中國農民的愚昧不化簡單以“教堂占地”一言庇之。試問中國農村一百年前的教堂有多少,多大?又占多少地?義和團為什麽能夠在短時間內席卷華北,又為什麽在起事的前中期專殺洋教士和少數為非做歹的教徒?如果這些都是朝廷不懂外交,農民排斥外來事物的話,那麽八國聯軍進攻天津時中國教民們和入侵者合力屠殺自己同胞就有道理嗎?而且在整個對待八國聯軍的事件裏,呼之欲出地暗喻中國不可對台獨使用武力,否則一定會導致西方各國的圍剿,更讚頌李張等人在南方隔岸觀火,乘機坐大,拒不馳援的行徑。以當時遠洋輪船的速度和中國幅員作一對比,如果滿清軍隊合力抗敵的話曆史是否可能重寫?而且從曆來各國的反侵略反分裂的戰爭來看,如果顧忌鍋碗瓢盆首先輸了意誌的話,那麽中華民族就隻能自己毀掉自己。
由此看來,中國今天的國內外環境真的到了主動放棄台灣的地步嗎?對外世界主要大國都承認一個中國,這就為解決台灣問題提供了法律保障,對內中國的國力已經遠不是任人宰割的一百年前了。誠然,戰爭不是最終目的,但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卻絕對是和平的必要手段。如果誘發戰爭的一方麵臨的是滅頂之災或者其成本遠大於可能得到的利益,那麽戰爭就是阻止政治騙子玩弄人民的最佳手段,是讓全體同胞理性思索民族命運的冷卻劑。在此方麵,如果“走向共和”有任何正麵作用的話,那就是冷卻一部分人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要知道,當前的國際環境畢竟是和平發展,中國人並不應該捂住曆史傷痕而不痛定思痛反思傷痕的來由,中華民族自己之間也沒有必要放棄和平發展的機會而自相殘殺。但是所有這些的前提是將來我們期待已久的統一和強大,基調是痛定思痛之後的振作和昂揚。否則我們就不可能真正揚棄封建社會長久以來形成的陋習,而走上和諧團結的民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