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依舊

一杯茶,一座城,慢慢說……
正文

王安石引憾常州城

(2020-12-18 07:22:41) 下一個

    王安石在常州雖然獲得百姓的擁戴,不過客觀上,王安石在常州的政治實踐並非如其所願。

     慶曆二年(1041)王安石中進士第四名,年僅二十二歲,簽判揚州,以其獨特的個性氣質登上北宋政壇。按照當時官場的潛規則,甲科高第者外派任期一年後,即可申請集賢院等館職,身居中朝,近水樓台以便晉升中樞。但王安石執著自信、務實創新,更願沉潛基層。尤其是慶曆七年(1046)他任鄞縣知縣,日夜惟以為民興利除害為事,利用農閑組織十萬民工建造海塘,外捍海潮,內蓄淡水,解除長期困擾鄉民的水旱之苦。鄞縣成為王安石的改革試驗田。後來雖晉升為令人豔羨的京官,但他卻上書執政,要求在“東南寬閑之區,幽僻之濱,與之一官,使得因吏事之力,少施其所學。”終於在嘉祐二年(1057) 七月受命任常州知府,如願以償。

      常州宋時屬兩浙路,下轄晉陵、武進、宜興、無錫四縣,地處富庶的太湖地區,物產豐盈,又是漕運樞紐,膏腴千裏,被稱為“國之倉庾”。王安石到常州後,駑馬躬親,卻發現常州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溝塍半廢田疇薄,廚傳相仍市井貧”。尤其是郡內運河淤塞,水流不暢,既影響漕運,又易引發水患,遂效仿鄞縣成功案例,從轄縣調集民工,疏浚常州境內運河。但此舉卻遭到司馬光之兄司馬旦(1006——1087)等人反對。據《宋史》記載,司馬旦清直敏強,雖小事必審思,度不中不釋,時任宜興縣令,麵對頂頭上司常州知府王安石興師動眾開鑿運河的建議,根據自己地方行政工作經驗提出讓各縣輪流參加施工,不至於經費開支過度,難以維係。但是王安石沒有接受司馬旦的主張,由於疏浚工程過分浩大,地方財政難以應對。加上適逢秋雨大作,各縣夫役叫苦不迭,甚或自殺,浚河工程中途廢止。河役之事一直成為王安石一塊心病,他在寫給友人劉敞的信中對此事耿耿於懷:“河役之罷,……今勞人費財於前,而利不遂於後,此某所以愧恨無窮也。”
    常州是王安石第一次做州牧長官,他雖眼界開闊,目光敏銳,看到了基層弊端,並願大刀闊斧興利除弊,但一方麵受限於當時的客觀現實,另一方麵嘉祐三年二月王安石就被調離常州,最終引憾常州。許多年後還作詩雲:“世事一何稠,論心日以偷。尚蒙今世笑,宜見古人羞。”不過,假若北宋朝廷能多給王安石幾年任期,依照他的執著,相信工程未必不會推進下去的。不畏浮雲遮望眼,曲折和坎坷構成人生的豐厚,痛苦與挫折便是成熟的代價,王安石的常州執政實踐為其後來的變法積累了經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放逐南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江南一素子' 的評論 : 哈哈,常州路人甲
江南一素子 回複 悄悄話 看來樓主是常州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