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pika

旅居美國的所見所聞所感
個人資料
laopika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美股市之雜談

(2025-08-25 13:15:24) 下一個

    最近,中美兩國股市均精彩紛呈,迭創新高!我的股票微信群裏,幾乎可以用沸騰兩字來形容,每天早上起來,打開手機一看,群裏成百上千的留言,令人目不暇接。

   出於興趣愛好,我對中美股市均有投入,幾十年來,也積累了一些個人的體會。

   四年前,我曾經連續寫過三篇關於在美買股票和基金的貼文,《中美私人投資環境比較》《再談中美私人投資環境比較》《股票投資之“秘訣”》

    一晃四年多過去了,我的投資體會又增加了不少,且容我細細道來,與大家分享。

    首先說說兩國私人投資的相同點吧:

     一、都是為了使自己擁有的財富保值增值

   如今生活在美國的華人,不管是華一代還是華二代,都基本保持著中國人勤儉持家、量入付出的優良傳統,因此每年吃剩有餘,都會存下不少資金。如何打理好這些資金,使它能保值增值,是每個人都麵臨的實際問題。這個問題與國內的情況並無二致。

   好多年前,上海灘有句名言,“你可以跑不過劉翔,但必須跑過CPI”,就是指:如何使自己的結餘財富收益率跑贏CPI,這樣才不至於讓財富縮水。

  現在美國的銀行利率在4%左右,官方公布的 CPI 是2.7,但百姓實際的感受(體感通脹)卻更接近於 4-6%(來自 Chatgpt 的數據)。所以,設法讓自己的錢保值增值,就更顯得十分重要了。國內百姓同樣麵臨物價高企,收入下降的局麵,需要想方設法,去獲得相對安全和較高的收益。

     二、實踐證明投資房產是保值增值的較好途徑

   其實美國一般百姓對付通脹的辦法無非是投資房地產和證券,我看網上有許多朋友,都是房地產投資高手,買了許多房子供出租,坐享租金的同時,房子價格上漲還能獲得不菲的收益,我是非常佩服的。尤其是自疫情以來,美國的房子價格飛漲,給前幾年投資房產的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而中國房地產價格在過去二十年的飆升,已經使投資者獲得了極高的收益,但近幾年由於國家政策變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所以現在再想通過投資房產,獲得超額利潤無異於緣木求魚,但這並不能抹殺過去房地產價格飆漲,帶來的財富效應。

  三、證券市場都能為投資者帶來相比銀行存款高的投資回報

  過去的曆史不去追溯,就拿今年的情況來說吧,今年1月2日道瓊斯開盤指數為42660,今天收盤是45282,增長率為6.1%;納斯達克指數開盤19404,今天收盤21449,增長率為10.5%;標普500指數開盤5903,收盤6439,增長率為9.1%。也就是說,即使在美聯儲遲遲未降息的背景下,如果你年初無論是買哪個指數基金或是ETF,還是大幅度跑贏了CPI。

    再看國內股市,今年1月2日上證指數開盤為2963,今天(8月25日)收盤是3884,增長率為31.1%;深圳成分股指數開盤9477,收盤12441;增長率為30.9%,同期深圳創業板指數開盤1880 ,收盤2763,增長率為47 %,與美國股市相比,中國A股漲幅更大。

    順便分析一下,國內 A 股之所以暴漲,其首要原因是政策麵,中國政府自去年起,出台了一係列力度空前的政策,來穩定和提振資本市場,其中新“國九條”強調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強化分紅,實實在在地利好股市的健康發展。

    其次,A股經曆了較長時間和大幅度的下跌,各類指數估值均處於曆史低位,本身也具備了觸底反彈的技術需求。

    第三是內外資均大幅回流股市,大批新股民入市,銀行儲蓄資金被搬進股市,海外資金在美聯儲釋放出降息信號背景下,也持續通過滬股通、深股通買入A股,成為重要的增量資金。

    說了共同點,再來聊聊兩國股市不同之處:

    一、與美國優秀券商相比,國內證券公司還有許多差距

   首先是購買股票傭金方麵,國內券商已經普遍下降到萬分之三,而美國券商(SCHWAB)是零傭金。

    其次是客戶服務方麵,國內券商隻有在申購新股中簽的情況下才會主動通知客戶,而美國券商(SCHWAB)則隻要你委托交易,一旦成交,就會第一時間通知到客戶。國內買股票一百股起板,美國是一股起板,這樣就更加有利於散戶的參與。

    此外在促銷手段上,兩者也有差距,前幾年有個銀行的投資平台,為了拓展證券業務,推出投資達到一定數額就獎勵250-300美元的優惠活動,我嚐試了一下,三個月後,300美元真金白銀還真到帳了:)。而我在國內投資數十年,還真沒有遇到過類似活動。

    二、兩國的上市公司和基金回報投資者方麵,也是差距多多

    美國股市的一大特色,是大部分上市公司和基金都會按季度分紅,哪怕是虧損公司,比如吉利德公司和梅西,前幾年因疫情虧損,但仍然堅持每季度分紅。而中國上市公司盡管在證監會鼓勵分紅的指導下,如今能每半年分紅的也為數不多,更別談按季度分紅了。虧損公司更是一毛不拔,甚至於個別奇葩公司,居然上市十幾年從來沒有分過紅。倘若他們不分紅但是有巴菲特股票那麽驕人的業績也就是算了,事實上,這些公司大部分並無良好的業績。因此監管部門近年來反複強調要鼓勵分紅,但是仍然沒有杜絕此類現象。基金公司也存在類似情況,比如我持有多年的幾個基金,盡管年平均收益率也似乎不錯,但就是堅決不分紅,美其名曰為投資者謀求更大利益,而華麗外衣下,恐怕也是為了那麽點提取管理費(按淨值提)的蠅頭小利罷了。

    說完兩國證券市場的異同,再聊聊我在美國的證券投資策略和原則,僅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堅持風險意識,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的原則,把有限的資金按照三分法去投資。

    第一個三分之一是直接購買一些美國股票,既包括亞馬遜、穀歌、特斯拉、沃爾瑪、Costco等著名大公司的股票,也包括一些小公司的股票以及ETF。

    第二個三分之一是購買一些華爾街的共同投資基金或ETF(包括股票基金和債券基金),例如DIA、SPY、QQQ等。

    幾年下來,檢閱一下投資成果,發現我自己買的股票和基金均獲得了盈利,但股票收益率比基金的收益率高出了好幾個百分點,究其原因大概是基金持倉過於集中所致吧。

    第三個三分之一是購買一些信用評級較好的低風險高收益的債券,包括美國國債和銀行債券,收益率隻要比銀行利率高即可,例如 JPMORGAN CHASE & CO MEDIUM TERM NTS BOOK ENTRY 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兩國股市持續上漲的今天,投資者還需切記,世界上沒有隻漲不跌的股市,也沒有隻跌不漲的股市,這是亙古不變的法則(事實上兩國均有專家已經出來提醒股市風險了:))。

   綜上所述,盡管中美兩國製度不同,但資本市場都有同樣的客觀規律,隻要敢於投資,善於投資,就能使自己的資產保值增值,從而讓生活更加美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6)
評論
laopik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曉青' 的評論 : 領導開玩笑了,此波A股行情,我完全沒有操作,隻是坐坐電梯,紙上富貴罷了,發不了財的:)
曉青 回複 悄悄話 好久不見更新,原來發財去了:-)
laopik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麥姐' 的評論 : 麥子過獎了,一定會去拜讀你的大作:)
laopik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海風隨意吹' 的評論 : 海風老師謬讚了:)
麥姐 回複 悄悄話 剛看完暖冬的投資書評,又看到皮卡兄的專業分析,漲知識,最近A股市場很火爆呢。閑了去俺家,借了你的影評和照片。 :)
海風隨意吹 回複 悄悄話 皮卡對股市很有研究,讚!
laopik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林向田' 的評論 : 對!就怕散戶前期不知不覺,現在是後知後覺,最後看看眼紅了衝進去,結果接了最後一棒,但願此言不準:)。
laopik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亮亮媽媽' 的評論 : 亮媽過獎了,這個專家不敢當的,非俺專業哦:)
林向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aopika' 的評論 : 看了《3萬億!全網都在等散戶!》:有數據顯示,目前入市的是高淨值投資者(包括私募、遊資和杠杆資金等),散戶還沒大規模入場。
亮亮媽媽 回複 悄悄話 真是專家級的好文。準備漲漲跌跌,以不變應萬變,應該可以。
laopik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康賽歐' 的評論 : “現在散戶們應該是“打不過就加入”,”此次行情,散戶收益並不高,都是主力在操盤。今天微信正有一篇文章《3萬億!全網都在等散戶!“,署名秋刀魚,你有興趣可以搜一下看看:)。
laopik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康賽歐' 的評論 : “分散風險的同時還能抓住機會”,我的投資原則就是雞蛋絕不放一個籃子裏:),如你所言,政策麵影響確實極大,但還需要企業業績提升的配合,否則行情難走遠。美股之所以能持續走強,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市場上存在著一批業績優良的高品質公司。
laopik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康賽歐' 的評論 :給康康上杯綠茶,夏季解暑的好飲料:)。 “說是政府要求企業給股民們分紅”是的,證監會確實大力提倡上市公司分紅,現在個別公司還推出了季度分紅。但總體上,上市公司分紅力度還需要提升。
康賽歐 回複 悄悄話 今年的行情,A股也許會比美股走得更強。大A這一輪是典型的結構性牛市,板塊輪動明顯,不同於過去那種“普漲牛”,當時幾乎雨露均沾;而現在散戶們應該是“打不過就加入”,比如買基金或ETF,隻有緊跟幾條主線,才能踩上節奏,賺到錢。
康賽歐 回複 悄悄話 看完很有感觸,確實發現A股更容易受到政策麵影響,而美股更偏重企業基本麵。您的“三分法”很有借鑒意義,分散風險的同時還能抓住機會。
康賽歐 回複 悄悄話 沙發!您總結得很全麵,把中美股市的異同點說得很清楚,尤其是分紅文化的差距,真是一針見血。長期來看,分紅的穩定性確實會影響投資者的回報體驗,這點國內市場還需要加強,不過前些日子看見一條消息,說是政府要求企業給股民們分紅。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