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初,我去北京某研究院做技術講座(詳見我的博文《一醉方休》),報告結束後,在Q & A環節中,一位領導提問:你能談談中美科技的差距嗎?
盡管這不屬於我講課的內容,但我當時還是即興談了我的觀點,現根據錄音整理如下:
這問題和剛剛那個關於股市的問題一樣,都不是我的專業,但我在美生活幾年,稍微有點感觸。
客觀來說,如今中國的科技水準持續在提高,尤其是在航空航天、高鐵、特高壓等領域,在世界處於相對領先的地位。
但總體而言,與美國相比,中國的科技水準還是有差距的,這從曆年諾貝爾獎的獲獎名單中就能找到答案。
我去美國前,與國內一些大學都曾有過研究課題合作,深感國內大學教授們終日受困於科研經費之不足,其實和中國大學相比,美國的大學教授搞科研,同樣也有經費的來源問題,但相對來講,美國政府和民間資本對科技的投入,比較給力,這一點是勿容置疑的。
我們一般吃瓜者,總是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獲得成就的科技成果和公司,去分享成功人的喜悅,成功自然是很開心的。
但在取得成功的同時,美國也有無數失敗者,有些還會失敗的很慘!
例如:美國同樣是做 COVID-19 的疫苗,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後來成功的輝瑞和莫多納,這兩家在全球疫苗市場占了很大比例,其股票價格也是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但同時研究疫苗的有一家位於馬裏蘭的 Novavax 公司,聽說他們研究出的疫苗安全性更好,他同樣也是投入很多,隻可惜晚了一步,現在疫情也過去了,很少再有人會去打疫苗,結果它的股價直接從2021年初的331美元,一路狂瀉到現在的6美元(如今隻有4.72美元了),前期大量的研發投入估計都打了水漂。
所以說,正好比,世界冠軍隻有一個,而冠軍背後有無數默默無聞的犧牲者。在科研方麵也是一樣,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後,有很多個失敗者,這就叫風險投資!我女婿有個朋友,前些年就自己創業,搞科技開發,他認為我投的這項科技會出成果的,但最後卻失敗,公司關門大吉,重新走上打工之路。
所以有成功就有失敗!而我感覺失敗肯定比成功的多,這是毫無疑問的,但美國人他就是不怕失敗,所以前赴後繼,生生不息。
說到科技實力,我覺得美國人天生就有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這一點無容置疑,我們以馬斯克為例就很清楚,你完全無法想象,一個堂堂大國的 Nasa 可以把所有的火箭發射任務,全部交給馬斯克的私人公司去打理,結果他硬是幹成了!當然中間,他也經曆了失敗,據說他勵精圖治了十年。馬斯克除了飛船和電動汽車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科技產品,我們國內也肯定有報道。
據說他有個地下挖隧道施工的技術,現在絕對很領先的。他還在 AI 機器人的研發方麵,也是很有進展,我在美國看到過相關報道,說他已經研製成功了機器人,將來可以進入家庭,為你做家務,你隻要設置好程序,就能把家裏所有的活,全幹了,因為它的機器人結構已經靈活到這個地步了,我對此很有期望,將來自己老了,生活不能自理了,或許去買個機器人就解決了。:)
當然,這些科技創新,你現在想,可能隻是個傳說,但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特斯拉剛剛開始時,人們無可想象,怎麽電動汽車可以搞成現在這個規模?
最後歸納一下,在美國,科技創新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它就是有這麽一個機製,為什麽那麽多人失敗,照樣還是有人去搞科技創新,因為一旦成功,它會完全改變你的人生,不要說他拿個諾貝爾獎,僅僅專利轉讓的錢就是不得了的事情。
我覺得我們在不妄自菲薄的同時,應該正視中美科技的差距,尤其是美國的科技創新機製和能力,確實值得我們推崇。
以上是我去年11月的發言錄音,純屬即興發揮之一孔之見。
祝大家周末快樂!
如果你是指在地底下埋大管子,高速交通運人的項目,我看到的報道是已經放棄下馬了。因為我們這個城市原來是試點,就留意到了。
回複 'f2022f' 的評論 : 我覺得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缺乏理論研究,光靠應用研究,恐怕走不遠,還是雙管齊下為好:)。
=========================================================================
雙管齊下也應有個比較好的比例。比如理論研究花10%的錢和人。重要的應用研究花90%的錢和人.
就是你說的舉國之力,假以時日這個力就非常可怕。
如果請您去做報告的人經費不足,那有可能是年輕教授。
這類人在非升即走大潮中基本就會離開科研崗。
科研經費現在國內國外都缺,教授申請科研經費已經成了日常,至少歐洲是這樣的,國內也是如此。就像你說的,成功了的才被人看見,而絕大多數拿了科研經費的最後都是失敗的。
內地的年輕人創新性不行,從小填鴨式教育已經把孩子的創新扼殺在搖籃裏了。他們很會考試,考證書,但是創新還是比老外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