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英語閱讀課上,我讀完了老師 Melanie 推薦的著名美國作家賽珍珠的小說《The Good Deed》《善行》,感觸頗深。
賽珍珠(Pearl s.buck),1892-1973,,193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她是美國來中國傳教士的女兒,自童年起就成長於中國鎮江,並在1935年離開中國。雖然她後期很想回到中國,但因中國形勢而無法實現,在1971年尼克鬆訪問中國時,她想隨團來華,卻未獲批準,最終失去了重返故地的夙願。
小說並不長,總共才兩個章節(12頁),書中描寫了大陸解放前一位逃到美國的潘太太的故事。她是地主的太太,虧得她寶貝兒子把她從四川帶到了美國,否則解放後肯定是被專政的對象了。
老太太剛到美國兒子的家中時,兒子天天要上班,媳婦雖然也是華人卻不會講中文,孫子孫女都是ABC,一句中文也不會。所以她每天傻坐在家中,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好比花兒一樣慢慢地趨於枯萎。
她媳婦看著婆婆狀況不好,就去找她華人朋友 Lili 來開導婆婆,因為 Lili 原本就是為社區提供服務的義工。她是位27歲的華人女孩,長相雖不出眾,但熱情善良,樂於助人。當她來到潘太太跟前時,老太太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她,並為她27歲了還沒結婚而惋惜,知道她父母都已去世後,承諾要以母親的身份為她 arrange marriage。
幾天後,潘太太還真看到家對麵的商店裏,有位高高的小夥子每天都在忙碌著,結果她找借口與這位林先生搭訕上,結果一番努力後,終於為他和 Lili 牽上了紅線。大功告成後,潘太太仿佛年輕了好多,因為她為自己能夠做了一件善事而快樂不已!
這是我第一次讀賽珍珠的小說,盡管裏麵生詞多的數不清,但在 Melanie 的指導下,同時借助於詞典,我還是基本理解了小說中的意義。
我的體會主要是兩點:
一是當一個人來到一個語言不通、文化相悖的國家,必然會產生心理上的困惑,更何況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她的困境,不就是類似我們這樣的年紀,卻被困在美生活的真實寫照嗎?我今天在討論中講了我的體驗,說我非常能理解潘太太的處境,如果我兩年多來,沒學英語,沒有結識那麽多可愛的老師和同學,恐怕也會與潘太太有同樣的感受的:),其實還有一個因素我沒說,那就是如果我沒在文學城裏以文會友,並從他(她)們那裏學到許多有益的知識,整天閑來無事,或許也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
二是關於中外文化差異問題,上星期一 Melanie 要求兩個學生當誌願者,就書中第一章提出問題供大家討論,我作為誌願者提的問題是“Could you feel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e story?”, 結果引起同學們的熱烈反應。來自南美的同學感覺很難理解,潘太太怎麽可以初次見麵就直接詢問 Lili那些 private 的問題?感覺是 impolite,我也同意,因為一般來說,初次見麵去問女孩的age、marriage,都很不合適,但潘太太是作為一個長輩的身份去關心女孩的終身大事,在中國文化中還是可以被接受的。
今天下課前,Melanie 最後讓我們說說故事裏的 Good Deed 體現在哪些方麵,我又一次舉手回答:“潘太太熱心當紅娘,為大齡女孩牽線搭橋;潘先生在改變了偏見後主動打電話聯係 Lili 到家來促成好事;年輕的林先生也是對老太太熱情相待,主動協助;而Lili 誌願來潘太太家做義工,最終皆大歡喜,美好姻緣一線牽,應了中國一句俗話”善有善報“(我說的是 Good deed have a good reward,也不知是否準確)。
今天的英語課氣氛熱烈,賽珍珠的小說真是名不虛傳,我期待著以後能在英語課上繼續讀到類似有意義的故事。
個人感覺最大的文化不同在於:國內的上司長輩對下級和子女有很大的權限。但美國是個崇尚個體的文化。國人認為是關心的於西人是越權。
賽珍珠的這張照片有一種溫婉質樸的美。
故居文: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25182/201608/1208207.html
菲兒的遊記太精彩了,昨天午夜才看到,今天再去細細拜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