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矚目的東京奧運經過17天的激烈比賽,終於塵埃落定,中國一路領先的金牌首位最終在最後一天被美國超過,但這並不能抹殺中國運動員在此次奧運會上的優異表現。
奧運賽場的激烈比賽,金牌獲得者的激情流露,都是奧運最吸引人的地方,但在欣賞競技體育帶來快樂的同時,還有許多閃光之處讓我們難以忘懷。
這幾天,中國女孩,奧運會跳水冠軍全紅嬋的故事,引起了國內外眾多網民的高度關注。我看了這個14歲女孩奪冠的電視轉播,一臉的稚嫩,完美的表演,極小的水花,罕見的滿分(三次),樸素的獲獎感言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她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非常純真,賽後麵對記者采訪,沒有像其他金牌獲得者說那麽多的感謝**,而是毫不掩飾地說,支撐她精神力量的,就是賺錢給媽媽治病。“我媽媽生病了,可是我不知道那個字怎麽讀,不知道她得的什麽病,然後就很想賺錢,回去給她治病,賺很多錢,治好她……”
這樣的理由,讓國人淚目。她生在廣東農村,一家本是村裏的低保戶,窮困潦倒,父母又生了五個孩子,她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估計她父母曾經身背“超生遊擊隊”的汙名多年。因為家裏沒錢,14歲了,但從沒去過遊樂場動物園,她有個願望是開小賣部,這樣可以多吃零食。奧運會前,家裏爺爺和媽媽都患重病卻因貧難就醫,可以這說是目前中國農村許多貧困家庭兒女的真實寫照。
如今全紅嬋因為獲得了奧運冠軍,一切都在瞬間改變了。廣東湛江市衛生部門和相關醫院的領導,已經為全紅嬋的爺爺和患病的媽媽提供全方位的醫療保障服務了。領導們還大聲宣告:請全紅嬋放心!她自小就有的小賣部夢想也實現啦!有三家企業公司為其贈送了住宅商鋪和獎金。
更有意思的是,這幾天,全紅嬋的家門庭若市,幾十年不來往的親戚紛紛來祝賀,還有一些開著豪車的富貴親友也蜂湧而至,曾經的寒門破屋變成了人間聖殿,連全媽媽在采訪時都這樣感歎:原來不知道自己家有那麽多親戚。
人啊,為什麽要這樣勢利眼呢?當女孩家先前遇到困難之時,這些達官貴人和親戚朋友又在哪裏呢?
全紅嬋奮勇拚搏,奧運一戰成名,在為國爭光的同時,也徹底改變了她家的困境,小小年紀承擔了成年人都難以承受的壓力,這可以說是體現了她奮發向上的精神,她毫無掩飾的真情流露,應該也符合奧林匹克精神。她還那麽年輕,我們可以期待三年後的倫敦奧運會再看到她的卓越表現。
聊完中國運動員,再來看看外國運動員,前幾天我在博文裏讚揚過了為奧地利出戰的乒乓球選手倪夏蓮和烏茲別克斯坦的體操選手奧克薩那,這裏不再重複。
7月25日,在東京奧運會公路自行車賽場上,荷蘭自行車手高舉著雙手輕鬆衝過終點線,臉上洋溢著勝利的喜悅,可她做夢也沒想到,早在75秒之前,來自奧地利的安娜·基森霍夫,已經衝過了終點,創造了這屆奧運會最大冷門,為奧地利贏得125年以來首枚自行車比賽金牌。
這是奧運史上最大的奇跡之一,沒有教練、沒有隊友、沒有隊醫,也沒有國家的支持和補貼,安娜·基森霍夫“單打獨鬥”,出戰奧運。
她是有數學博士學位的大學老師,同時也一直從事鐵人三項比賽(跑步、遊泳、自行車),在奧地利參加過很多比賽,並且獲得冠軍,隻是沒怎麽參加國際性的比賽,這也是對手不了解她的一個重要原因。2014年因傷退出了鐵人三項,選擇較為容易的自行車項目繼續其體育生涯。本屆奧運會,由於合同到期之類的種種原因,她沒能加入職業團隊,於是這次就以個人騎手的身份重返賽場,以至於對手未加以重視、悄悄地成了一匹奪冠黑馬。
她參加奧運不是為了國家榮譽,也不是為了獎金地位,她隻是想將自己的執著和孤獨的夢想,融入到奧林匹克的堅持和拚搏精神中。
安娜的勝利,也是個人奮鬥或者說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勝利,這也許是西方人士的價值觀,是否也符合奧運精神呢?我的回答是“yes”。
中國的女孩全紅嬋和奧地利姑娘安娜·基森霍夫,雖然生活在兩個不同的社會,但她們身上所體現出的奧運精神都值得我們尊敬。
注:部分信息來自於網絡,特此說明。
還是美國計算獎牌總數比較科學。中國都是職業運動員,真沒什麽可”得意“的。:)希望等國家富了,全民的基礎能跟上。我看上海市級的少年遊泳比賽,相當不錯,都是家長自己掏錢訓練、上課、比賽。 慢慢的這也會成為一種風氣吧。
我也在寫一篇,不過我寫的是一個美國的選手。
做人難啊!
我覺得在一片歡呼聲中,我們需要冷靜地看待全紅嬋 的成功。
畢竟她隻有14歲,還不能完全理解奧運會對運動員一生有多重要 就獲得了奧運會冠軍,這麽多的榮譽她能不能完全消化不說,她最大的困難就是,她還很小,還沒發育,她馬上就要長身體,要開始長身高、長體重。在這個階段,對於女運動員來說特別艱難。
她將麵臨不同的窗口期,如果她在練技術的窗口期去練力量,那她的技術不能發展;如果她在練力量的窗口期去練技術,那她容易受傷,當她的力量和技術不能匹配就會進入惡性循環。在生長發育期和技術力量交替的過程中,對小姑娘就像走鋼絲一樣,所以 她目前除了要消化榮譽以外,她還有很多坎需要去麵對。
如果我們想在下一屆奧運會再看到她,她首先要想好如何走過那一條條鋼絲。
我其實是想在這裏呼籲,大家還是冷靜一點,不要把這小姑娘給“嚇”著了。希望大家在她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能雪中送炭。
最後,如果我們能在巴黎奧運賽場再次見到她的身影 請用“強者”代替“天才”稱呼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