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學三、四年級時,有幸被體育老師選中參加校乒乓球隊,有過一段定期去少體校專業訓練的經曆。進入中學後再次被學校選為校隊球員,幾乎每天下課後就去乒乓房訓練。當時一起訓練的隊友中,有一位名叫伍時寶的女隊員,比我大兩歲,球打的非常好,我們男生都不是她對手。校隊教練趙老師每次帶我們出去比賽都是與各個工廠的廠隊比,她都是王牌(編入男隊打)。我當時的最好成績是在盧灣區青少年單打比賽中打進了16強,但是中學生運動員的結局大部分總是被淘汰,真正能夠出類拔萃進入專業生涯的幾乎鳳毛麟角。
記得大概一年後,伍時寶就被解放軍招去當職業運動員了。又過了一年,趙老師跟我談話,說你球技也就這樣了,去不了專業隊,我推薦你去體育館當乒乓球裁判吧,這樣可以免費看許多專業比賽:)。於是我就去了我家附近位於陝西南路上的市體育館報到,那個年代還是文革期間,完全沒有係統性的考試,僅僅在接受了幾個月的裁判專業培訓後,我就開始頻頻在上海體育館舉行的乒乓球比賽中亮相執法了。
當時的上海乒乓球壇有個奇怪現象,就是市隊打不過上海郵電隊,原來郵電隊有兩個絕對主力,李振恃和姚振緒(估計是因為家庭出身等原因進不了上海隊),由於當時團體賽製是3個人各打三場,所以有這兩個主力在,上海隊每次都被打的沒有脾氣:)。而且全場觀眾都是為郵電隊加油鼓氣,因為業餘隊與專業隊比賽,觀眾當然支持業餘隊了。我記得姚振緒每次比賽總會放高球逗全場觀眾開心,體育館的屋頂都要被觀眾掀翻了,當時的球星都非常平易近人,每次和我們裁判見麵都是笑嘻嘻的。
後來李振恃和姚振緒都被選進八一體工大隊,與我當年的隊友伍時寶成為隊友,並一舉拿下全國乒乓球錦標賽團體亞軍,李振恃獲得單打冠軍,他還和伍時寶合作獲得混雙冠軍。當時我特別自豪,與我一起訓練比賽的隊友竟然獲得了全國冠軍!李振恃1975年和1977年在第33屆和34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作為中國隊的主力隊員之一,兩次獲得了男子團體冠軍,並獲得男子雙打冠軍(與梁戈亮合作),1981年在第36屆世乒賽中,獲男子雙打冠軍(與蔡振華合作)。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我隻是個中學生,就能夠經常出入體育館當裁判,免費觀看了無數次高水平比賽,雖沒有收入但比賽結束後,我們裁判和運動員一樣可以洗個熱水澡,然後拿到一袋麵包和飲料,感覺真是樂此不彼。幾年後由於我考上大學,需要住校,最終放棄了裁判生涯,後來在上海舉行的全運會乒乓球賽場上,我看到當年一起當裁判的小夥伴還出現在賽場上擔任裁判,乒乓球總裁判長就是負責培訓我們的姚老師。
雖然我的乒乓球生涯完全不值一提,但在後來走上工作崗位後,我就是憑著那點童子功在我們單位裏足足當了二十年的冠軍,當時職工的體育活動不多,乒乓球是每年必搞比賽的,冠軍的獎品千篇一律都是瓷器茶杯,家裏攢下一大批各式各樣的茶杯,直到如今還沒全消耗完:)。
進入新世紀後,隨著單位裏大批年輕人入職,我才交出了冠軍寶座,但每星期兩次與年輕人打球是雷打不動的保留節目。
前幾年剛來美國時,熱衷於四處遊玩,除了每天遊泳鍛煉,也沒有打球的積極性。2019年夏天,我有次去附近的老年活動中心玩,看到有幾個韓國人在打乒乓球,我說讓我來陪你們玩玩,結果穿著皮鞋,用的是人家的拍子,打的人家一愣一愣的:)。他們告訴我說馬裏蘭有乒乓球俱樂部,你可以去那裏打,於是我還真搜到了一家收費的乒乓球俱樂部,開車才十分鍾。可我那時還沒去考美國駕照,這才想起來先考駕照吧,等幾經周折後拿到駕照,我回國的時間到了。去年1月,我來美時帶齊了全套打球裝備,準備來馬裏蘭以球會友了,可人算不如天算,疫情粉碎了一切夢想,隻能期待未來了。。。
李振恃一家已移居美國,享受天倫之樂。美國乒乓球運動開展得非常紅火,不少四川籍球員退役後到美國開設球館,普及乒乓球運動。李振恃在此期間的功勞非常大
陝西南路的體育館過去叫市體育館,後來萬體館造好,它隻能改為盧灣體育館,再後來被遷到肇家浜路打浦橋,新建場館,原來的地方改為巴黎春天百貨了,第二食品還有個名字叫萬興食品店,裏麵各式點心都是非常好吃的,體育用品店記得是叫東方體育用品店,隔壁就是美心酒家。我單位在外灘,所以26路是過去沒有地鐵時,我每天上下班必坐的。
說到陝西南路的體育館,就想起轉彎角的第二食品,去那裏買萬年青餅幹和鮮肉月餅,有時順便去體育用品商店兜兜。離我家26路一站路,多年前活動的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