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寫了中美消費環境之比較,今天再補充一點私人投資方麵的比較。
中國人勤儉節約、注重儲蓄以防不測是世界聞名的。2018年中國居民儲蓄率為36.8%,世界平均儲蓄率21.5%,美國經濟分析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底,美國居民儲蓄率為7.6%。也就是說,2018年中國居民儲蓄率竟然是美國居民儲蓄率的5倍左右,這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近幾年來,國內物價漲幅居高不下,請看下圖:
而國內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才百分之二左右,由此坊間有句名言:你可以跑不過劉翔,但一定要跑過CPI。要克服通貨膨脹,保證省吃儉用積累下來的財富保值增值,百姓開始存款搬家,去投資以求更高的回報。國內私人投資渠道除了辦企業外,通常隻有以下三個:一個是房子;一個是股票;還有一個就是能夠剛性兌付的金融產品。
由此就資金安全性而言,除了自住即剛性需求外,國內大部分投資者應該和房地產投資(炒房)說再見了。
2、中國A股市場在2007年10月16日達到6124點後,經曆了多次股災,目前仍然在3500點半山腰上,而同期道瓊斯指數已經從14279上漲到目前的3萬1千點。
在國內證券市場發生的曆次股災中,散戶被一次次割韭菜,以至於哀歎:股市隻是一個一人嬴兩人平七人輸的賭場,連吳敬璉老先生都出來說中國股市連賭場都不如,賭場還不能看你的底牌,而A股裏麵散戶由於信息不對稱,焉能不輸錢。所以十幾年來許多散戶折戟沉沙,無奈退出股票市場。直到2020年,由於市場貨幣大量增加(M2出現兩位數增長),中國股市迎來一波強有力的上漲行情,散戶才大規模進場獲利(A股投資者人均盈利10.5萬元),但仍然有48.1%的股民年內是虧錢的,其中31.4%的股民虧損在20%以上。
除了房、股以外,國內百姓投資尋求保值增值的另外一個途徑就是五花八門的基金、理財產品和P2P產品。而正是這些良莠不齊的產品使得百姓防不勝防。許多投融資公司打著為百姓謀求高回報的幌子,大肆竊取不義之財。尤其是前幾年風靡一時的P2P公司,通過互聯網金融吸引了一大批敢於吃螃蟹的投資者,他們承諾回報率遠高於銀行存款,開始也能夠履約兌現,但後續資金鏈斷裂就讓投資者血本無歸,這些老板有的是被迫破產,而有的則屬於惡意欺詐,此類案件屢見不鮮,四處暴雷。而投資者一旦中招則隻能一哭二鬧三上吊,到處上訪,請求政府出麵解決,以至於出現“金融難民”之稱。而警方破案後通常隻能根據封存和追回的資金按比例歸還給投資者。這絕不是個別現象,因為我周圍就有好幾個被騙上當的,有的朋友在投資前來向我谘詢可不可以投錢進去,每年10%以上的收益啊!我說你看中了人家的高收益,可人家看中的是你本錢哦。接受我意見沒買的朋友事後都慶幸,而自以為沒問題的人事後隻能欲哭無淚了。直到銀保監會郭樹清主席向投資者喊話:承諾6%以上保底收入的金融產品,都是金融詐騙,老百姓才恍然大悟,已經來不及了。
綜上所述,在國內若想做些私人投資,必須時刻保持警惕,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去獲得適當的收益。
相較而言,盡管以前也聽說過美國發生過龐氏騙局,但總體而言,由於法律相對健全和成熟,百姓的私人投資似乎安全性略高點。
就房子來說,雖然今年普遍上漲,但由於房產持有環節成本較高,需要每年繳納地產稅,所以靠專業炒房獲利的人士並不多,大部分地區的房地產泡沫也許不大。
至於股市和各類基金投資方麵,盡管三大指數迭創新高,但由於政府紓困投入天量資金,貨幣無限量化寬鬆政策推波助瀾,各路資金持續蜂擁而入,後市恐怕還會孕育著獲利機會。
我來美時間不長,但經過自己在美國嚐試投資股票和基金市場的實踐,小有獲利,摸索出了一些小規律,同時也有一些小困惑。
例如國內證券公司交易的傭金過去是千分之一,後來降到萬分之三,目前甚至降到萬分之一點五。可是美國的證券公司買賣股票是零傭金(SCHWAB),實在不清楚,他們不收傭金如何盈利呢?同樣購買基金方麵,國內購買新成立的基金一般要收取1.5%的手續費,而美國通過證券公司購買基金也似乎沒有傭金,確實無法理解。有人告訴我說,證券公司不靠傭金而是靠出售客戶的信息賺錢,我還是將信將疑。
如果有來訪的內行能夠為我解疑答惑則感謝不盡了。
祝各位周末快樂!
你可能誤解了。買基金可能收管理費,有時還有load,但你的股票帳戶不用付管理費。所以,如果你隻買股票,比如蘋果AAPL,你不用付傭金,也不用付管理費。這些股票公司(eBay,Schwab)可以從股票交易價格中,賺取你我看不到的細微差價,靠量大而取勝。話題太複雜,隻能點到為止 :-)股票公司不會吃虧的,隻是比20年前少賺不少傭金。happy trading!
那為什麽還繼續購買國內的股票?讓人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