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奧密克戎大流行一周年,我們到底應該參考哪國經驗?

(2022-11-30 18:09:39) 下一個

近期,國內多個城市新冠感染不斷蔓延,奧密克戎變異株極快的傳播速度,令各地處於很大的防疫壓力之下。

2021年11月26日,世衛組織(WHO)宣布全球麵臨一種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奧密克戎。如今,奧密克戎的出現已經一整年了,世界上很多國家都經曆了多輪不同奧密克戎亞株的流行。中國應如何參考國外經驗?有哪些應對措施可供參考?

在柬埔寨金邊的一家醫院,人們正在排隊等候接受新冠疫苗加強劑注射。(圖片來源:WHO官網)

客觀看待奧密克戎,免疫基礎決定疫情威脅

奧密克戎從最初的BA.1到現在XBB、BQ.1、BF.7等奧密克戎亞株間的重組支係,或BA.5的子係逐漸取代BA.5,在全球流行的亞株已變化了很多次。相應地,我們也看到國內檢測出的奧密克戎亞株也多次更替,例如,引起上海疫情的是BA.2,但如今更多的則是BA.4/5的各支係。因此,從衝擊國內防疫的病毒株上來看,無疑是和國際流行病毒株有同步關係的。這也符合“境外輸入”是國內疫情起點這一客觀現實。

但是從疫情發展態勢看,我們並不能簡單地根據某個亞株在國外造成的疫情變化,而照搬其防控措施。

從全球疫情變化看,盡管各種免疫逃逸更強的突變株迭出,但如今新冠疫情整體處於較平穩狀態。例如,WHO最新一期的新冠流行病學更新顯示,11月14-23日,全球感染病例數比上一周少了5%,低於250萬例,更為關鍵的是,死亡降低13%,為7802例[1]:

附圖. 全球新冠感染死亡病例統計(11月14-23日與之前一周的變化)

如果參考新加坡的情況,新的奧密克戎亞株引發疫情波動的幅度也在不斷縮小[2]:

附圖. 新加坡的三輪奧密克戎疫情幅度不斷降低

這會給我們帶來一種感覺:奧密克戎已經不危險了,傳播開了也沒什麽大不了。甚至不用看新加坡這種防疫優等生,就是新冠感染、死亡率一直較高的美國,疫情也變得極為平穩:

附圖. 美國BA.1後的奧密克戎疫情遠低於BA.1時期

如今國內要麵對的奧密克戎突變株也是BA.5,BQ.1或XBB這一類,那麽,我們能不能因此而認為,奧密克戎在中國暴發也會類似於新加坡、美國等地的態勢,掀不起大風浪呢?

實則不然!因為奧密克戎傳播速度快的一大基礎是極強的免疫逃逸,而各奧密克戎亞株在某個地區造成的疫情嚴重程度,也就直接取決於當地的人群免疫基礎——這是由疫苗接種、過往感染曆史所共同決定的。

如今,新加坡、美國的人群免疫基礎,都是在較高的疫苗接種基礎上的,且又經曆了一年來多次奧密克戎疫情的不斷強化。這大大地限製了當下奧密克戎亞株在這些國家的破壞力。即使這些新出現的亞株在免疫逃逸上比以往的BA.1更強,可是由於在這些地區要麵對的免疫屏障也更高,因而看上去病毒比以前的奧密克戎反而“更弱”了。

但對於中國來說,人群免疫基礎絕大部分來自兩針或三針滅活疫苗,過往奧密克戎自然感染的比例相對全國人口來說可以忽略不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麵對奧密克戎暴發,參考的局麵應該是新加坡、香港、美國等地區第一次遇到奧密克戎疫情的時候。

美國的一項血清學研究顯示,從2021年12月到2022年2月,新冠過往感染比例從33.5%增加到57.7%。即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在第一次奧密克戎疫情的三個月內被感染[3]。而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地在第一次奧密克戎疫情暴發時,記錄下的病例數也是在三個月內,16-20%的人口被感染。考慮到一些無症狀或抗原自測陽性的病例會被漏報,實際感染人口比例很可能會更高。

由此可見,麵對奧密克戎,我們要根據當下國內人群免疫基礎的現實,來客觀看待風險。要意識到,感染病例數很可能在兩三個月內激增,製訂防範預案時也要針對這種可能性,而不是生搬硬套國外的情況。

人群免疫基礎還直接決定了奧密克戎暴發後的重症率、病死率。最近在國內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的一個圖表,說新加坡沒打疫苗的人新冠病死率隻有0.067%,低於流感的0.1%。這是完全的誤導,實際上它參考的是新加坡XBB疫情期間的病死率數據[2]:

附圖. 新加坡XBB疫情期間病死率數據

病死率0.067%所對應的是當地定義的“沒有最低保護”,即沒有打滿三針mRNA疫苗以及Novavax重組蛋白疫苗,或四針滅活疫苗,而不是沒打疫苗的情況。新加坡除了較晚開始接種的0-12歲人群,其他年齡段早在今年7月時兩針接種率就超過了95%,那裏“沒有最低保護”實際上大部分是接種過兩針mRNA疫苗,免疫基礎並不差。

如今沒有研究顯示不同奧密克戎亞株間有明顯的致病性差異,如果我們參考香港的病死率數據——當地死亡病例集中於年初,當時人群免疫基礎完全來自疫苗接種,沒有過往感染的幹擾,會發現對於未接種疫苗的老人,奧密克戎依然非常危險,如80歲以上老人病死率可達14.7%[4]。

截至11月11日,中國3500萬80歲以上老人的兩針接種率隻有65.7%,加強針接種率40%。60歲以上老人一針未接種的人數高達2500萬[5]。單純從高危人群接種率上看,如今的我們比年初香港遭遇奧密克戎時好一些,但遠不如新加坡第一次被奧密克戎衝擊時的狀況。因此,無論是從感染病例還是潛在的重症、死亡威脅上看,我們都不能小覷奧密克戎的威脅。

應對奧密克戎,哪些經驗值得參考?

考慮到過去一年奧密克戎席卷全球的態勢,我們或許能延遲被奧密克戎衝擊的時間,但並不能完全避免奧密克戎疫情的來襲。

在全國疫情超過今年4月上海高峰之際,奧密克戎疫情一旦廣泛暴發,該如何處置?這是防疫決策者不得不思考、也是民眾極為關注的問題。而從各國(地區)一年來應對奧密克戎的經驗來看,其中有不少可借鑒之處。

第一,社會對疫情要有適度的心理準備

對於很早就經曆過阿爾法、德爾塔等各種新冠病毒株衝擊的歐美絕大多數國家來說,民眾早已習慣了看到周圍很多人感染新冠。奧密克戎導致的病例激增雖給他們帶來某種程度的衝擊,但在絕大多數歐美民眾眼裏,已是見多不怪。

而在長期維持“動態清零”的情況下,如果奧密克戎疫情在中國暴發,一向嚴格的管控措施將會因為資源有限而難以為繼,從新加坡、香港等地的經驗來看,首先帶來的是對民眾的心理衝擊。當各國(地)公衛部門做出防疫方案調整時,如何及時與民眾溝通,獲得理解與支持,要做到位並不容易。

處在長期“零疫情”環境下的民眾對新冠容易產生過度恐慌,並可能因此造成混亂。如果因此造成大量輕症患者尋求醫療救助,反而會形成醫療擠兌。因此,一旦奧密克戎暴發,民眾應成為第一道防線,例如,要讓大多數民眾自己做抗原檢測,判斷是否感染,再判斷自己是否是高危人群、是否需要去尋求醫療救助。

而這道防線不被一觸即潰的前提是,民眾對新冠有基本的科學認知,知道這是一個自限性疾病,可以在沒有醫療措施幹預的情況下自愈。同時也要知道,不同人群的風險不同,如果是高危人群,則需要盡早尋求醫療救助。

第二,抗疫策略要注意節約防疫的人力成本

如今,中國的防疫依賴通過大規模核酸檢測將所有感染者找出來,再通過集中隔離等手段徹底阻斷傳播鏈,而這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來維持。可奧密克戎一旦暴發,感染病例的激增幾乎注定會讓核酸檢測、集中隔離都不現實。

屆時,合理的防疫方式必須要珍惜人力資源。因而需要考慮讓民眾通過抗原自測來滿足絕大部分檢測需求,並鼓勵民眾在自測陽性後在家隔離。抗原檢測雖不如核酸靈敏,居家隔離也許與集中隔離相比不夠嚴格,但我們要認識到,奧密克戎暴發後,大量醫護人員可能也會被感染,需要保護好他們,並讓健康的醫護人員工作在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繼續讓他們做核酸檢測與方艙管理。更何況,無論是核酸檢測還是方艙,在奧密克戎真正暴發之時,並不足以應付大量的感染者。

參考香港的經驗,在奧密克戎暴發時,當地為了維持“零疫情”,也是采取核酸檢測、集中隔離的策略。然而,隨之發生了居民徹夜排隊等待核酸檢測,隔離酒店爆滿,感染者無處可去的情況,最後不得不改為以抗原檢測、居家隔離為主。

第三,要讓盡量多的人回歸社會

考慮到奧密克戎短期內大量感染對社會的衝擊,需要在隔離上進一步優化,甚至要做一定的取舍,在基本控製感染風險的前提下,要讓盡量多的人回歸正常社會生活。

例如對於感染者,考慮到抗原檢測結果與傳染性之間高度相關,可以允許在連續幾次抗原檢測陰性的情況下,讓感染者解除隔離。這是很多歐洲國家在奧密克戎暴發後做出的應對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大量感染導致人力資源不足的危機。此外,密接者還可以考慮以檢測代替隔離,即在抗原自測陰性的前提下,允許密接者也回歸社會。

這些壓縮隔離時間或取代隔離的方法,自然會一定程度上增加病毒傳播的風險。但當奧密克戎嚴重衝擊社會時,這很可能是我們不得不做出的妥協。而且,也可以通過要求提前解除隔離或以檢測代替隔離的人嚴格佩戴N95口罩,降低潛在的傳染風險。

第四,有針對性地保護高危人群

即便奧密克戎致病性弱於德爾塔,由於其造成的感染人數非常多,它造成的重症、死亡問題仍可能較突出。比如在美國,新冠在2020與2021年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第三大死因,到2022年,奧密克戎致病性弱了,卻仍是第三大死因[6]。這突顯了奧密克戎仍有不可忽視的致重症、死亡的風險。

奧密克戎的重症死亡威脅高度集中於高齡老人,一定程度上也帶來了救治上的新挑戰。以美國為例,2022年4-9月,85歲以上老人占了新冠死亡病例的40%,而這一人群在人口中的比例不到2%。這些高齡老人往往伴隨多種基礎疾病,身體也較脆弱,很多時候不願意或者也經受不了一些較激烈的搶救手段[6]。

由此可見,高危人群將是在奧密克戎疫情中最危險的人群,亟需采取有針對性的防護措施。

從香港奧密克戎的病死率分析來看,未接種疫苗的老年人病死率很高;同時,接種疫苗,特別是三針疫苗,能大幅降低病死率[4]:

截至11月11日,中國60歲以上老人接種過至少一針疫苗的比例是90.65%,看上去很高,但這也意味著有2500萬老人一針疫苗也還沒打[5]。同時,80歲以上老人65.7%的基礎免疫接種率,40%的增強針接種率也並不理想。毫無疑問,推動並加速老年人及其他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種,緊迫性越來越強。從香港的跟蹤結果看,51%的奧密克戎死亡是養老院等常住機構的住戶[4],因而需要考慮對這些地方盡快做專門的疫苗接種推廣。

如今國內第二針與第三針間隔是6個月,一般來說兩針間隔時間越久,最終免疫反應強度越高,但在疫情緊迫之下,更合理的做法或許是縮短疫苗接種的時間間隔,讓高危人群中有更多人能早一點打上增強針。這也是歐美等多數國家遇到奧密克戎時采取的策略。此外,從香港的不同疫苗病死率數據比較不難看出,國內主要采用的滅活疫苗在有效性上與高效疫苗有一定差距,為高危人群引入高效疫苗是值得考慮的一種選擇。

除疫苗外,高效的抗病毒藥也有助於降低高危人群感染後的病死率,如paxlovid這類抗病毒藥必須在感染早期使用。因此,需要為高危人群建立一個及時檢測、及時提供抗病毒藥的機製。例如美國有檢測治療一條龍的嚐試,疑似病例可以在一些藥店做完檢測後由藥劑師判斷是否符合paxlovid使用標準,若符合,直接取藥。這也是值得參考的一種新冠診療方案。

第五,要警惕不實信息傳播造成的危害

很多國家在新冠疫情包括奧密克戎疫情期間,都不得不應對有關新冠的虛假消息的幹擾。在網絡世界裏,我們看到很多關於新冠的虛假消息,比如,打疫苗、戴口罩導致肺結節;又比如,新冠後遺症非常普遍且嚴重等等。這些不實信息一直在阻礙我們更好地應對疫情。而一旦奧密克戎暴發,疫情與每個人的距離都會更近,不實信息的傳播與危害也會進一步擴大,這都是不得不警惕的。

總之,考慮到國內疫情目前的高位狀態,我們要認真考慮奧密克戎終將暴發的現實,也要考慮及時調整、完善防疫措施。由於人群免疫基礎的差別,中國更應參考境外第一次遇到奧密克戎時遇到的挑戰,在暴發前做出合理的策略選擇與調整,這遠比在疫情暴發後被動地改變和臨時應對要好。

 

 

 


作者:周葉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