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千年的文化變遷中,人們日常使用的漢字也在不斷地改變,從繁體到簡體,從文言文到白話,漢字不斷革新,不斷變遷,直到如今被大眾所認同。而在漢字的演變中,有一個人從中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他就是新文化運動先驅之一的劉半農先生。
說到劉半農,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大概就是那首有名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微風吹動了我的頭發,教我如何不想她”,這一首優美的新詩因為音韻和諧,語言流暢而廣為流傳,並被譜寫成歌曲,其中“她”字的使用受到了廣泛讚譽。但其實一開始用到“她”這個字的時候,劉半農是受到了很多批評與爭議的。
劉半農出生於1891年,他自小在文學方麵就展現出了極大的天賦,6歲時便能做對聯以及詠詩。1907年他考入常州府中學堂學習,受新式思想的影響很大,長大後就參與了《新青年》的雜誌編輯工作,並開始積極投身文學革命。
劉半農最大的主張就是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為漢字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在1925年,他還發起成立“數人會”,專門用來討論漢字的拚音化。
在學習新思想的途中,劉半農接觸到了英語,他注意到英語中對第三人稱以男女區分為She和He,當時在中文卻一概用“他”來指代第三人稱,不分男女。基於這一點,1918年劉半農在北大任教時第一次提出用“她”來指代第三人稱女性。
這一觀點的提出,一時間轟動了學術界,也遭到了保守黨和封建勢力的強烈反對。很多保守黨的女性認為,這樣做就是畫蛇添足,沒有什麽意義,因此很多人拒絕使用“她”來指代女性。劉半農也為此接受了無數批評和罵聲,其中一名叫寒冰的作家還寫了一篇《這是劉半農的錯》來駁斥以“她”為女性代稱的觀點。
有人覺得不好,自然也有人覺得好。魯迅先生就是支持和讚揚者中的一員,他對劉半農的做法表示了高度肯定,說“她”字的創造是打了一次“大仗”。
此後的兩年中,關於“她”字的用法一直處於爭論當中,雖然已經漸漸得到認同,但並未廣泛使用。直到1920年劉半農發表的《“她”字問題》,以及《教我如何不想她》,這一文一詩才讓“她”字普遍為大眾所接受。前者對“她”字進行了深入探討,而後者則用詩歌讓人們直觀地感受到“她”字的美。
但“她”字並不是劉半農首創,隻能說他賦予了這個字新的含義。早在古代我國就有這個字了,隻是讀jiě,不讀tā,在古代屬於生僻字。在《集韻·上聲·馬韻》中“姐毑她媎”四字並列,“子野切,《說文》蜀謂母曰姐,淮南謂之社,古作毑,或作她、媎。”
故“劉半農發明她字”這種說法,其實是不正確的,但劉半農先生對漢字發展作出了的巨大貢獻,創造了“她”字新含義,讓這個字成為了我們每一個人至今都在使用的女性代稱,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