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和桑弧
“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願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
在張愛玲的筆下,似乎能看到一個日夜相思、翹首以盼情郎的女子。這麽纏綿悱惻的情話,卻又不僅僅隻是情話。
更像是她對桑弧的感情和心境描寫,沒有怨懟和生氣,隻有無盡的體諒和說不出的感傷。
對於張愛玲而言,胡蘭成是她“毫無指望愛著的人”,那桑弧就是她另一個“可念不可說”。
窗外雨聲淅瀝,張愛玲像極了“慕春”的少女。
她出神地凝望著窗戶上滑落的滴滴細雨,細碎的滴答聲似乎能在她的心底激起一陣陣漣漪。
張愛玲
這是多久不曾有過的感覺了?張愛玲本以為和胡蘭成的那段戀愛會讓她徹底“心死”,不曾料想如今這沉寂的心再次有了清晰的“悸動”。
她想,這一切都歸結於那個叫桑弧的男子。
1946年,獨自躲在閣樓自愈“情傷”的張愛玲收到了柯靈的邀請。
“想要我寫一部電影劇本?”
張愛玲本能地搖搖頭,這怕是不能行的。一來她此時心境不佳,並不是創作的好時期。二來,在此之前她從未接觸過影視劇本的創作。
麵對張愛玲的拒絕,柯靈隻是微笑地勸說:或許你可以嚐試一下,畢竟我也是“受人之托”。
張愛玲疑惑,這時節竟會有人特意指名道姓的讓自己寫劇本,也算稀奇。
幼年時期的張愛玲和弟弟
幾日後,張愛玲終於見到了那位賞識自己的“伯樂”,著名的影視導演——桑弧。
張愛玲此前並不認識桑弧,桑弧卻對張愛玲“神交已久”,可以算做她的忠實讀者和“粉絲”。
彼時“文華電影公司”剛剛成立,桑弧作為公司的藝術創作負責人,身負重任。
他知道對於公司而言,需要推出一部優秀的片子討個“開門紅”。隻是這優秀的片子離不開好劇本,找誰來寫也是一個難題。
在眾人一籌莫展的時候,桑弧透出了一個名字:“不若找張愛玲吧。”
於是,就這樣,原本素未謀麵的兩個人有了交集。
桑弧和龔之方上門拜訪的時候,張愛玲依舊是一身素愛的旗袍裝束,神色清冷又桀驁。
隻是那時的她臉上除了疏離,還有幾分“情殤”的倔強與脆弱。
這種特殊而複雜的氣質是桑弧從未見過的,他隻覺得心底似被羽毛輕輕撩撥了幾下,有些微微發癢。
這場會麵之後,張愛玲終於鬆口答應了和桑弧的合作。這讓桑弧興奮不已,隱約又有幾分別樣的期待。
隻是那期待具體為何,當時的桑弧並不清楚,也未曾料到他們最終的結局,一如開始那般夢幻又疏離。
張愛玲也說不清楚和桑弧的相遇是幸運還是不幸,隻知道那段時光讓她感受到了久違的平靜與溫柔。
1947年,電影《不了情》問世。這是張愛玲和桑弧合作的第一部電影,影片一經播出,頓時火爆整個上海。
桑弧清楚,影片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離不開張愛玲的功勞。所以他待張愛玲的欣賞和敬佩又高了一個“階層”。
圖中為張愛玲
而《不了情》的問世也讓大眾看到了張愛玲新領域的才能,一時之間,社會對張愛玲的評價風向有了極大的轉變。
從原本的“漢奸妻子”、“沉寂作者”,蛻變為影視編劇界的新起之秀。張愛玲以另一種強勢且矚目的方式再次回歸到讀者的視線。
即便張愛玲並不很在乎外界的流言和評價,但口碑的轉變,多少讓張愛玲的心情輕鬆了不少。
她“古井無波”的心似乎再次煥發出了“生機”,她又找到了一個排解和抒情的方式,張愛玲也開始真正地愛上了這個新的“職業”。
有了這次成功的經驗,張愛玲和桑弧一鼓作氣,繼續創作。
很快,新的電影《太太萬歲》再次席卷上海影院。
這部電影中的“太太”沒有所謂離奇坎坷的身世,也沒有可歌可泣的婉轉故事。她的事跡就像木頭心裏的漣漪花紋一樣平淡。
所有的故事情節隻是簡單地聚焦於當下,平淡且日常。可就是這俗世煙火中的喧囂與寂靜,出奇地打動人心。
很多人都發覺,張愛玲的創作風格有了極大的轉變。不再那麽悲傷悲劇,而是平靜又從容。
這讓不少讀者不由得好奇,張愛玲創作時的心境轉變。
圖右為張愛玲
能夠讓一個情傷累累的作家放下傷感,那多半是有了新的“情感寄托”。所以人們紛紛揣測張愛玲是否有了新戀情。
至於緋聞的對象,自然是和張愛玲日日相對的合作搭檔——桑弧。
麵對外界的打探和詢問,兩個當事人始終沒有正麵回應過。反而是他們的共同好友龔之方出麵表示。
“愛玲和桑弧是君子之交,絕對沒有私情。”
張愛玲和桑弧之間有沒有私情不得而知,但龔之方的回應卻猶如“欲蓋彌彰”一般,給這份曖昧又模糊的感情多增添了幾分談資。
“吃瓜群眾”再次陷入熱議。
其實,不僅僅是廣大影迷和讀者,就連龔之方都在兩人中間“嗅出”了別樣的情愫。
張愛玲
在他看來,張愛玲和桑弧年齡相當,才華相配,可謂是一對“良配”。而他作為旁觀者,也多少看出兩人之間有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意味。
龔之方心道:索性由他為二人保個媒罷了。
龔之方前往張愛玲的住所探望,幾番閑話之後。龔之方終於說明了來意。
讓他意外的是,張愛玲既沒有一口答應,卻也沒有一口拒絕。
午後的陽光順著窗欞投射進來。
張愛玲消瘦的麵頰泛上一層朦朧的光暈,她隻是微垂著頭,看不清神色,隻有卷翹的睫毛在忽閃忽閃的顫動。
張愛玲母親
不知為何,龔之方似能在她身上看到幾分落寞。
長久的沉默之後,張愛玲依舊未曾開口。隻是微微搖了搖頭,又搖了搖頭,最後再一次搖了搖頭。
這三番搖頭讓龔之方有些摸不著頭腦,隻覺得該是拒絕,卻又像是不舍得拒絕一般。
龔之方意欲再次開口。
張愛玲卻出聲打斷了他:“之方,莫要再說了……”
聽到她語氣的那一刻 ,龔之方這才斷定,她在難過。
桑弧的電影劇照
看著陽光下“朦朧又脆弱”的女子,龔之方不再開口。隻是沉默地陪坐著,日頭西斜中,不知是誰發出了一聲暗歎。
夜幕降臨之際,張愛玲久久不能入眠。她忍不住想,命運讓她遇到桑弧,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
她得不到答案,所以也沒辦法給予龔之方答複。
其實說起來,張愛玲和桑弧相遇的時機也格外“玄妙”,是對,也是不對。
說對,彼時的張愛玲恰逢失戀,滿身心的傷痕都需要得到“治療”,桑弧是有機會和她展開一場新戀情的。
但說不對也是因為失戀,張愛玲在上一段感情中受傷太深,尚未“結痂”的傷口依舊在“流血”,提醒著她不可再次輕易地愛上一個男人。
桑弧
這都是因為胡蘭成傷她,實在是傷得太狠了。
張愛玲青春萌動的第一次初戀,卻遇到了“能發生的關係一定要發生”的胡蘭成。
即便是有了“民國文學女神”再側,胡蘭成依舊不知足。無論是護士小周,還是逃亡溫州時,勾搭上的寡婦範秀美。
胡蘭成的風流韻事始終不曾間斷,而張愛玲想要的歲月靜好,相攜白首也早已經零落在戰亂流離當中。
張愛玲自己表示:“那痛苦像火車一樣轟隆轟隆一天到晚開著,日夜之間沒有一點空隙,一醒來它就在枕邊,是隻手表,走了一夜。”
此時的她可以稱得上“千瘡百孔”,“身心俱疲”。
在她彷徨無助,找不到歸路的時候,遇到了桑弧。隻是這是一場注定無望的愛戀。
桑弧
出現在桑弧麵前的張愛玲,已經對愛情不抱有太多幻想和期待。所以張愛玲對桑弧毫無指望-----因為她堅信不抱希望,才能夠避免失望。
這也是張愛玲無法直言接受桑弧的原因。
但她也無法果斷拒絕。因為桑弧的出現,恰到好處地撫慰了張愛玲內心的傷痛。
桑弧和胡蘭成不同。
胡蘭成在年齡和閱曆上都要遠超少女時期的張愛玲,所以在他們的那一段戀情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始終是胡蘭成,張愛玲則“卑微到了塵埃”。
桑弧電影劇照
而桑弧卻沒有胡蘭成年齡和閱曆上的優越性,反倒是張愛玲經曆過上一段戀情後,成熟成長的不少。
而桑弧則對這個有些傳奇故事的“天才女作家”有著深深的崇拜和敬仰,所以在桑弧和張愛玲之間,他們的主導者該是張愛玲。
所以一旦張愛玲退縮,那這份感情也就注定會無疾而終。
張愛玲腦海中一點點閃現自己和桑弧相處的點點滴滴,她們是那麽的默契相投,又是那麽的相隔甚遠。
她忍不住有些自嘲,原來自己已經這般膽小,連愛一個人的勇氣都不複存在了。
無論張愛玲心底如何地百轉千回,在大眾麵前她始終未曾鬆口她與桑弧的戀情。
但事實上,在張愛玲和桑弧相識的數年裏,雖然他們從未正麵承認過兩人的戀情。但一旦提起張愛玲的感情經曆,桑弧又始終是繞不開的一個。
張愛玲
關於張愛玲是否和桑弧相愛過的話題,始終爭論不休。這一切的爭議都離不開一本自傳體小說《小團圓》。
這是一本以張愛玲為原型的小說,讀者發現文中那個英俊寡言的男二燕山,恰似當年的桑弧。
人們開始意識到,原來張愛玲和桑弧,果然有過一段情。
那些他們不為人知的相處片段,都通過《小團圓》來一一還原。
在他們之間,沒有當初胡張之戀那樣的熱烈瘋狂。反而像極了一對平凡的“小兒女”,寧靜又美好,隻是兩小無猜的單純和澄澈。
張愛玲親情緣薄,桑弧則是孤兒。兩個自幼缺愛的人,對於彼此都有一種心照不明的憐惜。
文中他們依舊是電影創作的夥伴,在電影火爆影院的時候。所有人都在宣傳他的“風頭無兩”,隻有她可憐他永遠是那十三歲孤兒。
張愛玲
他們的戀情除了至親,沒有旁人知道。
文中提到有次胡蘭成(邵之雍)經過上海來看她,走之後她對桑弧(燕山)說:“這次和以前不同了,連手都沒握過。”
桑弧(燕山)很大聲的說:“一根汗毛都不能讓他碰。”
她一麵忍著笑,也覺得感動。
也就是這一次,張愛玲胡蘭成徹底了斷了。可以說,這時候如果沒有桑弧的陪伴與支持,張愛玲很難如此決絕。
讀者透過文中的瑣事和片段,一一幻想出當年張愛玲和桑弧的愛情經過。隻覺得依舊意難平,惋惜兩個相互理解的人為什麽沒能走到最後。
隻能說,依舊是胡蘭成留下的陰影太重。不僅張愛玲無法跨越,就連桑弧和他的家人也無法跨越。
張愛玲
張愛玲因為過去的黑曆史“自慚形穢”,桑弧也同樣沒有設想過“雲端的才女”會成為他平凡的妻子。
更何況還有桑弧兄長的反對,既是為了張愛玲的職業,也是為了和胡蘭成的那段往事。
素來乖順的桑弧,從來不曾違背過兄長的意願。
於是兩個各有顧忌的人也就隻能錯過。
故事的最後,她問:“你預備什麽時候結婚?”
他笑了起來:“已經結了婚了。”
1951年,桑弧結婚。1952年,張愛玲離開上海。故事和現實的結局重合,兩個人經年一別,往後餘生再未相見。
有關張愛玲和桑弧的愛情故事始終猶如一個“謎團”,真相撲朔迷離,或許隻有當事人才清楚。
桑弧與張愛玲
但對於他們而言,最好的結局當是如此。
正所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