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說說項羽

(2020-11-18 19:17:40) 下一個

著名導演陸川在拍攝《王的盛宴》說項羽得了天下後,把天下分為19塊, 是已經有了一種民主思想,他就是華盛頓,他想建立的是一種民主聯邦製的國家。我認為這個觀點是十分怪異可笑的: 那周武王分封天下那不是民主思想更早嗎? 更何況項羽和華盛頓,一個是封建社會出色的軍事統帥,另一個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家,民主國家的國父,這二者有可比性嗎?


既然陸川因為項羽在滅秦後分封18路諸侯就認為項羽是想建立共和政體的邦聯國家,那麽我們就來看一下項羽為什麽要分封?首先,項羽到底想不想做皇帝呢?我個人認為是想的,因為項羽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有這個想法了,史記記載“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那麽在項羽滅秦後為諸侯聯軍之上將軍,統率諸侯聯軍,會反而不想做皇帝了的可能性是極小的,否則他也不會殺了楚懷王(義帝).那麽項羽為什麽隻是自稱西楚霸王而分封諸侯了呢?


第一,分封是權宜之計,當時諸侯隻是名義上聽從項羽,秦降將章邯此時尚有二十萬正規軍,項羽的40萬大軍隻是聯軍,在兵力上沒有絕對優勢.而且諸侯聯軍成分複雜,各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在關外之地還盤踞著舊諸侯和新興勢力,不是項羽可以掌控的.且項羽名義還是屬於懷王的臣子,嫡係部隊隻有不到十萬的楚軍。以十萬楚軍的實力就放任各地舊勢力和關中新勢力不顧而急於稱帝,豈不是很可笑?


第二,分封也是瓜分秦朝滅亡後的勝利果實.受封的諸侯除了7人是貴族後裔外,其它都是有很大的軍功在身.當死劉邦是除項羽外滅秦的第二大功臣,不可能不在分封之列。


第三,分封是項羽的謀略,他首先將劉邦擠出了富裕的關中之地,明顯是為削減劉邦的實力.然後項羽除楚國外將五國從原來的富地遷往惡地,同時把自己的親信插在他們之間至於富地。對原五國諸侯分化瓦解該封王的不封,不該封王的卻封了,嚴重地在削弱原五國諸侯的勢力。一旦這些新舊諸侯有矛盾起衝突,項羽就可以有機會出兵,可以乘機消滅這些諸侯,已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所以項羽分封的目的是很現實的,聯軍本來就是諸侯組成的,也是平等的,與其它七股勢力共存(六國加劉邦),自己的實力最強,乘分封的機會消弱六方實力,以達到各個擊破。項羽也想建立一個王朝,倒是他的計策在劉邦手上實現了。劉邦也玩項羽這套分封的把戲,把韓信左遷右遷實力就這樣慢慢地被消化掉了,最後束手被擒,對諸王各個擊破最終剪除了大部分異姓王。


說完項羽,再來看華盛頓.華盛頓領導美國贏得了獨立戰爭並成為第一任總統,因此被稱為美國的國父.他一生中兩次放棄了執掌最高權力的機會,一次是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後他辭去了軍隊總司令的職務返回自己的莊園,聯邦議會稍後召開,軍隊總司令不過是武裝力量的代表,民選的議員才是國家最高權力的代表,因為他堅信人民才擁有國家的主權.第二次是華盛頓兩界總統任期後拒絕再連任,開創了美國總統不超過2任的先例,這個慣例在二戰後被寫進憲法.我個人認為華盛頓最大的貢獻是主持製憲會議而製定了美國的憲法,確立了美國三權分立的聯邦共和製,並為日後許多國家的成文憲法的製定提供了成功的典範,在他主導下發布的《獨立宣言》對整個人類曆史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中國的封建社會直到清朝滅亡, 再加上民國以及國共兩黨的統治時期都沒有實現的共和政體的邦聯國家,而幾千年前在楚漢戰爭中爭奪帝位失敗的項羽竟然有這種思想和嚐試,可能嗎?


項羽絕對是中國曆史上一位非常傑出的軍事將領,以勇猛聞名。他自少年起就有遠大的誌向,在前207年秦朝覆亡的決定性戰役巨鹿之戰中統率楚軍大破秦軍,是滅秦的最大功臣,在楚漢戰爭的彭程之戰又大敗漢軍使漢軍陣亡士兵二十餘萬人。 可以說, 沒有項羽, 滅秦就不會實現, 而滅秦以後的天下秩序也不會建立的那麽順利。在秦末擾攘之中,項羽是唯一秩序的代表, 這也是無可爭議的。

 

項羽同時也缺乏政治頭腦和長遠的戰略部署,再加上他性格中的剛愎自用,獨斷專行,婦人之仁和缺乏忍辱負重的堅韌意誌等弱點,直接導致了他的失敗,具體表現在:第一,他在失敗自刎前發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感慨,說明他缺乏對自己和對手的客觀認識,沒有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 第二,由於項羽用人唯親,生性多疑和不善納諫,導致他的手下缺乏良將和謀臣.最初項羽身邊也有很多人才,如英布,韓信、陳平、龍且、鍾離昧、周殷、範增等,但後來卻大多離他而去,結果隻剩下宗親故舊.而劉邦身邊的張良,蕭何,韓信和陳平,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都是頂級的人物,這樣的團隊加上劉邦出色的政治才能注定了項羽隻能是個悲劇英雄.第三,項羽不懂統一戰線,不能夠有效地聯絡各地諸侯,為我所用.起初各地諸侯不敢反叛項羽,而與之保持聯盟的原因隻是害怕項羽集團無敵的軍事力量。劉邦這一點做的很完美,采取各種手段將趙王張耳、齊王韓信、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等各路軍閥統一代自己的戰線之內。團結就是力量,聯盟就是勢力,孤軍奮戰的項羽,單打獨鬥的西楚霸王,終於被擊倒了。


迄今為止記錄項羽和楚漢相爭的曆史的,是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和陸賈的<<楚漢春秋>>,其中的<<楚漢春秋>>自唐以後散失。幾千年來, 人們對項羽的高度評價正是因為不以成敗論英雄。 太史公對項羽的評價是非常高的,他用了隻有帝王才有的本紀給項羽,與中國最高統治者平級,而且敘述全麵生動,從子裏行間可以感受到敬意, 比漢高祖本紀寫的都好,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嚐有也.”


項羽是個愛兵如子, 十分講義氣的人,史記記載”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但他的殘暴也是駭人聽聞,項羽本紀裏記載了項羽多次對平民和降卒的屠殺:襄城屠殺,坑殺全城平民;城陽屠殺,處決了此前輔齊郡的秦軍抵抗的全城平民;新安屠殺,坑殺秦軍降卒二十萬;鹹陽屠殺,殺戮關中平民無計,大燒大殺大劫掠大掘墓;破齊大屠殺,坑殺田榮降卒數目不詳,大劫掠大燒殺,逼反複辟後的齊國. ”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及宗室子弟,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項羽在鴻門宴放走劉邦的原因, 我個人認為: 第一,項羽沒有認識到劉邦是他的勁敵;第二,項羽曾背棄懷王之約,沒有封劉邦做關中王,心中有愧;第三,項羽出身楚國貴族,內心還是很高傲的,如果他在自己的地盤上殺掉態度卑微低調,滅秦的功勞也不小又隻帶百多名騎兵的劉邦,傳出去實在有損自己的名聲. 而且項羽也並非沒有背信棄義過, “懷王之約”就是他背棄的,後來還使人殺掉懷王.另外項羽用劉太公的性命要脅劉邦也不能算得上顧及兄弟結盟。


項羽是中國曆史上的一代霸王,關於他的傳說可謂汗牛充棟,這其中又以他自刎烏江最為慷慨悲壯和令人扼腕歎惜。 我個人認為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是:第一,項羽認為亡他的是天意,過了江東也沒用;第二,確實無顏見江東父老;第三,那時韓信有幾近50萬人馬,而項羽手下沒什麽大將,還要從頭訓練新兵,即便過了江東也無法東山再起。


在民間流傳也最為廣泛的霸王別姬的愛情故事,最早出現在元代戲曲裏.<<史記>>和<<漢書>>都沒有記載虞姬的結局和虞姬的《和項王歌》。《和項王歌》是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加以引錄,始流傳至今, 其中還是有疑問的。首先, 這是一首十分完美的五言詩, 而當時流行的是四言詩和楚詞, 即使寫五言詩也是文學家。班固的《詠史》被公認為現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詩,這標誌著五言詩體正式登上了文人的詩壇,開始全麵取代楚歌的地位。項羽的 《垓下歌》是標準的楚詞體, 通常人們和詩歌時應該上下體裁一致, 這裏是五言詩和楚詞, 非常的怪異。


項羽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天才,也是一位有勇無謀的政治家,既有重感情的一麵,也有著非常殘暴的一麵.無論他是否英雄,都仍然是曆史上重要的一筆。


補充: 項羽和劉邦的楚漢之爭, 項羽輸了, 劉邦贏了, 這不是什麽正義被邪惡戰勝, 而是代表大一統路線的劉邦, 取代了代表分裂路線的項羽, 是順應曆史大潮的, 是任何人都不能改變和逆轉的。


在滅秦以後, 項羽是當時最具實力的一個諸侯, 類似春秋時的霸主, 四方都是各擁雄兵、割據一方的實力派, 項羽沒有實力建立一個帝國, 而隻能采取分封的方式承認眾多實權派割據一方的事實,所以那時是一個準戰國時代重新縱橫開合罷了。即使項羽在鴻門宴殺了劉邦, 也會出現另一股代表統一的力量因為這是發展的趨勢, 仍會是一個強有力的人物統一中國,並建立新的帝國。


項羽善武而不善政, 後人給予他的頗高的評價不過因為他的勇猛和失敗具有悲情的意味, 而他又不是什麽真正代表民生和民眾利益的。不大明白會有人喜歡拋開曆史背景而無限誇大某些英雄人物的個人因素,好象曆史真是他們一念之差決定的。 其實誰又有這樣的本事呢? 一切都是時勢罷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NJM 回複 悄悄話 +1
山鄉不仕老了 回複 悄悄話 評價曆史人物,不能離開他所處的時代環境。無法比較不同時代的人。
Norstar 回複 悄悄話 戲子就是一群野雞野鴨,導演就是老鴇,你能指望老鴇有文化懂曆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