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ATLAS 彗星,9月27日達到近日點(perihelion),距離太陽最近的位置:5千8百60萬公裏。上周六(10月12日)到達距離地球最近點,距離為7千零67萬公裏。最近幾天都可以看到。這次離開以後,最初估算這顆彗星要過八萬年後它才會回來。美國航天局最近計算認為:它永遠不再回來。
紫金山-ATLAS 彗星是一顆來自奧爾特雲的彗星,由中國紫金山天文台於 2023 年 1 月 9 日發現,並由南非 ATLAS天文台於 2023 年 2 月 22 日獨立發現。
10/13晚上,7:30-40分,用望遠鏡看到了, 慧星光非常微弱,肉眼很難看到。 當彗星快墮入樹影時,我用手機拍下了看到彗星的位置,為的是第二天晩上繼續看。 回家看照片時,發現IPhone 像機竟然拍攝到了彗星!
10/14晚上7:20:7:50 用望遠鏡隻能微弱地看到這顆彗星。用DSRL 相機拍攝了許多照片,回來時發現:由於聚焦不對,彗星成像模糊。夜間拍攝,對著一片漆黑的天空,不能用自動聚焦。手動聚焦也很困難。隻能白天用遠距離的景物調好焦聚,然後用膠帶把鏡頭焦距固定。
10/15日 晚上7:35-8:00用望遠鏡也看不到彗星了。用DSRL 相機放在三腳架上,對著西方, 用不同的曝光速度(2-14 秒, F5.6,Nikko lens 55 mm, ISO200),拍攝了一係列照片。其中曝光速度在8-12 秒之間的照片不錯。雖然彗星很弱,但可以在照片上看到它。 這是挑出的幾張。由於空氣中濕度較高,透明度低;另外,受城市燈火的影響,彗星看起來非常暗淡。經過一番努力,其間遭受了蚊蟲的叮咬,終於沒有錯這一八萬年一遇的機會!
10/16日 晚上,濕度降低很多(37%), 10/15 ~60%。 雖然用望遠鏡還是看不到。但照相機仍然可以拍攝到彗星, 照片還更清晰一些。 第三張照片中,拍到一架飛機的飛行軌跡。
10/17 晚上,7:30-8:00
濕度:51%, 多雲
望遠鏡還是看不到。照相機仍然可以拍攝到彗星。
10/18 晚, 7:30-8:00
濕度:65%, 晴朗
照相機仍然可以拍攝到彗星。
用長焦鏡頭(210mm), ISO400, 1000. 曝光時間:5-12 秒, f4.5, 5.6。
彗星 (10/17/24 )的速度和離地球的距離:
距離:77,314,305 km, 速度 :53,191 km/s (每小時:19萬1488公裏)
紫金山-ATLAS 彗星(Comet Tsuchinshan-ATLAS) 也稱為Comet C/2023 A3 。彗星的頭部直徑為:13萬英裏, 可以把地球(直徑:7926 英裏)很寬鬆地裝進去。彗星的尾巴長約 1800 萬英裏, 是頭部直徑的138倍。由於太陽的引力,這顆彗星在最接近太陽時達到最大軌道速度:每小時 15 萬英裏。
由於引力的作用,彗星通常不會與太陽相撞,因為雖然太陽的引力吸引著彗星,但彗星的動量和高度橢圓的軌道通常使其不會直接落入太陽;相反,它會繞著太陽運行,最接近太陽的點稱為近日點,此處的引力最強,但不足以將其完全拉入太陽。當彗星接近太陽後,將其推離太陽的力是來自陽光的輻射壓力,它作用於彗星核心釋放出的塵埃顆粒,形成一條直接指向遠離太陽的彗尾;本質上,當彗星遠離太陽時,陽光本身會將其彗尾推開。彗星繞太陽的運動是變速運動,遵循開普勒定律: 彗星在靠近太陽(近日點)時移動得更快,在遠離太陽(遠日點)時移動得更慢。
彗星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彗核(固體核心)、彗發(彗核周圍的大氣層)和彗尾(由塵埃和離子尾組成)。 彗星的核由水、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冷凍氣體以及灰塵和岩石顆粒組成。 圍繞核的朦朧大氣層(彗發),是由核中的冰因太陽熱量而蒸發而形成的。 塵埃尾:由較大的塵埃顆粒組成,這些顆粒受輻射壓力推離太陽,形成更寬、彎曲的尾部。 離子尾:由彗發中的電離氣體組成,被太陽風直接推離太陽,形成更線性、更藍的尾巴。
奧爾特雲,有時也稱為奧皮克-奧爾特雲,理論上是圍繞太陽運行的巨大冰行星雲,距離太陽 2,000 至 200,000 天文單位(0.03 至 3.2 光年)。 光年是光在一年內行進的距離。光在星際空間中穿行的速度是:每年 5.88 萬億英裏(9.46 萬億公裏)。這種雲的概念是由荷蘭天文學家揚·奧爾特於 1950 年提出的。奧爾特提出,這種雲中的天體補充並保持進入太陽係內部的長周期彗星的數量不變——它們中的絕大多數,最終在接近太陽時被吞噬和毀滅。紫金山-ATLAS 彗星是幸運之星,雖然經曆了接近太陽的驚心動魄的超高速飛行,現在已實現勝利大逃亡,正在飛向它那遙遠,寒冷的冰雪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