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3)
2024 (61)
前幾天在網上刷到一個故事,不知是真是假,但讀完讓人沉默了許久。因為總覺得,故事裏的人,似曾相識。
那天是老李的生日。幾位老友為他小聚,飯桌上人聲鼎沸,氣氛逐漸熱絡。有人笑道:“老李你現在清閑得很,天天釣魚、喝茶,過得像神仙。”
老李舉杯笑了笑,沒接話,隻是低頭喝了一口酒。
坐在他旁邊的作者,忽然注意到他手腕上的那塊舊表,便隨口問:“還戴著這塊啊?是你女兒考大學那年送的吧?”
老李輕輕點了點頭,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表盤邊緣那道已經模糊的劃痕:“她現在在國外,已經半年沒打電話了。”
那一瞬,包間裏靜了幾秒鍾。
作者不假思索地說:“孩子大了都這樣,學習、生活,忙是常態,別太往心裏去。”
老李勉強笑了笑,低頭夾菜,沒再多說一句。
席間,對麵的老鄭忽然放下筷子,語氣輕輕地:“最近是不是總覺得……家裏靜得慌?”
老李愣了一下,眼圈一下就紅了。
“有時候在家,屋子安靜得能聽見鍾表的聲音,”他說,“電話響一下都以為是她。”
那頓飯,老李後來講了很多——退休後的落差、屋裏的冷清,以及孩子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疏遠。那一刻,大家才明白,所謂的“過得不錯”,其實是他一個人慢慢撐起來的體麵。
讀到這裏,窗外夜色已深。我忽然明白,那些聽上去“體諒”的話,其實並不總是恰當的回應。
有時候,人需要的並不是解釋,而是一個願意看見他情緒的人。
很多時候,所謂溝通,並不是觀點的傳達,而是情緒的交換。一個人情緒還懸著,另一個人就急著講道理,說得再有邏輯,也隻會碰壁。
真正的溝通,從來不在“說得多快”,而在“聽得多深”。
順序不對,話再好聽也白費。不是先講理,而是先講心;不是急著分析,而是等一等他眼神裏那點未落的潮濕。
餘生很貴:那些沉默中的“沒事”,往往才是最需要被聽見的聲音。
溝通,不是為了說服,而是為了靠近。
心門未開,道理不入;
情緒被懂,心自安然。
——
【淺語浮生】係列
說幾句溫語,渡一程浮生。
淺語如水,意在無聲。
雖說,孩子大了就是漸行漸遠,我始終覺得親情也是需要維護的,用心去維護。林子夏寫得好!
我這點好,兒子為了做好吃的,常常打電話過來,一個視頻就是一頓飯的功夫,邊聊邊指導做飯。一般兒子和媽的話多,女兒和當爹的也應該話不少吧?都到半年還不說話說明聊天的內容有問題。兩個人頻道不對。
見到老友,開心!
父母兒女各有各的前程,誰可兼顧妥帖,沒有偏差?!各自明了,各自安好。
情緒被懂,心自安然。
我現在的心態就是:保持樂觀積極心態,別給兒女添麻煩就好。
老李須調整心態。調整不了別人,就調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