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很淘氣. 屬於那種“三天不打, 上房揭瓦”的孩子. 房瓦我是沒有揭過, 可說起上房, 上樹那可不在話下. 我曾經和其它的孩子比過上樹. 找一棵兩條腿盤在樹幹上正好夠的樹. 你的腿要用力把樹幹夾住, 兩條腿使勁向上推動身體的同時, 你的手要不住地向上攀. 身體要同手腳協調用力. 這樣, 一顆樹“噌, 噌, 噌”你很快就會爬上去. 隻是從樹上溜下來後, 你的腿弄不好會蹭得白花花的, 有時還會蹭破了皮. 我曾經攀著樹上到我家的那排平房上, 去摘木耳. 結果木耳沒摘回來, 反而被姥姥臭罵一頓.
我家隔壁的韓叔叔是個“孩子頭”. 隻要他一聲招呼:“踢球去了”. 他身後可以跟上十來個男孩子. 踢球我是不參加的, 但韓家叔叔養蛐蛐時, 我也跟著養過蛐蛐. 那時, 我常常帶著弟弟去廢棄的牆角邊去捉蛐蛐. 談起捉蛐蛐, 首先你要聽. 那叫聲嘹亮的必是好蛐蛐. 接下來就是順著聲音去翻磚頭. 捉蛐蛐時要手急眼快. 往往在你翻開磚頭的同時, 好的公蛐蛐也就一跳老高地逃跑了. 剩下來跳得慢一步的都是些個頭小的公蛐蛐和大肥肚子的母蛐蛐. 還有一些更小的蛐蛐也會在你的眼前跳來跳去. 真正能爭善鬥的蛐蛐要圓頭, 混身褐亮. 我好象沒捉到過什麽非常好蛐蛐, 但那些三角腦袋和扁頭的蛐蛐, 還有一種尾巴上有三個叉的叫“三引兒”的蛐蛐是絕對不能要的. 當我們去捉蛐蛐時, 我們會做幾個小紙筒隨身帶上. 捉到了蛐蛐就放在紙筒裏麵. 等回到家, 拿個小鐵罐, 抓上兩把土, 用拳頭把罐底的土匝實. 再在罐子裏麵放半個豆角, 一粒豆子, 或是一小段蔥. 有時還可以放點辣椒, 說是蛐蛐吃了增加鬥誌. 你還需要做個紙蓋子, 再上麵紮幾個眼. 這樣, 你就可以把紙筒裏捉來的蛐蛐倒進去. 如果順手, 你可以隨便拔一根有四條穗子的草. 我們叫作“蛐蛐草”. 你左右手各揪住兩條穗子順著草莖往下劈. 等劈到草莖的三分之一處時, 你要把劈開的草莖折斷, 然後再用兩指輕輕夾住折斷的草莖向上一捋. 一根蛐蛐草就做好了. 這時, 你可以小心地打開蓋子, 用你的蛐蛐草去撩一撩蛐蛐的屁股. 如果那隻蛐蛐顫動著兩條腿使勁彈動你的蛐蛐草, 或是立即掉轉頭來攻擊你的蛐蛐草, 那它一定是個善鬥的好蛐蛐. 如果你的蛐蛐草一觸及到蛐蛐, 它就慌張地往外跳. 那你還需要蓋上蓋子悶一悶它. 讓它熟悉一下自己的地盤.
等隔壁的韓家叔叔一聲令下, 我也連忙抱著我的蛐蛐罐去湊熱鬧. 不過在我的印象中我從沒和韓家叔叔和他的對手們比試過. 可能是我覺得自己養的蛐蛐不夠姿格. 我曾經在自己家的門口和那些比我小的孩子比過鬥蛐蛐.
等兒子長到四, 五歲的時候, 我也曾領著他去捉蛐蛐. 我還把以前的經驗告訴他. 可是到了兒子那會兒, 鬥蛐蛐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後來, 我就不再帶兒子去翻磚頭了. 我隻是帶著他在路燈底下 隨便捉一些什麽會飛的, 會跳的東西放到他的小瓶子裏去.
我們一家人總是離多聚少. 想起來我最得意的捉蛐蛐的經驗已經無緣和丈夫交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