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點出發

每個人或許隻有一個故鄉,家卻可以無處不在。親人在的地方是家,心安定的地方也是家。。。。。。
個人資料
正文

我們能否就事論事,將情緒關進籠子裏?

(2021-06-09 12:40:40) 下一個

Zurich: View from Hardbrücke - The "Hardbrücke" in Zürich is a great place to go. As it goes from north east to south west, you can often enjoy sunsets from there, if the weather is supportive. http://canzler.photograph/

目前非常流行一句話,將權力關進籠子裏,意指強化對權力的監督和製約。將統治者馴服,把他們關在籠子裏的夢想何時才能實現,我沒有信心。現實生活中,往往我們自己就深陷於一個牢籠中,卻全然不知,這個牢籠就是情緒。

最近,一個兒時的朋友非常苦惱,他因為房產與母親陷於冷戰之中。父親去世後留下的房產按照法律的規定由妻子和子女共同分享。朋友和母親各占父親房產的一部分,現在母親要求他放棄產權,將房產劃歸在自己的名下。原則上他很願意成全母親的願望,但是這些年來,他親眼見到老母親被各種保健品和理財產品忽悠,家底幾乎被騙光了,如果把房子轉交到她的手上,再被各路人馬掃蕩一把,他擔心母親連最後這個窩都保不住。所以他沒有按老母親的要求簽字。老母親對他的行為非常失望,她痛斥兒子不孝,哭訴自己命不好,人還沒死兒子就開始覬覦她的房產。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老母親陷入了自己的情緒中。兒子不簽字不等於不孝。既然法律賦予了子女對房產的權力,那麽父母就無法強迫他們放棄這一權力。孝順是道義上的要求,與子女是否放棄手中的房產沒有必然的聯係。所以老母親的要求既不符合法律,也有悖於情理。而她的這種胡攪蠻纏更加劇了兒子的擔心,他更不敢輕易將房子交給母親,甚至還不敢說明不放棄的真正原因,結果老母親不但無法如願,還被自己的情緒蒙蔽,以至於母子二人反目為仇,走上了法庭。兩敗俱傷,誰之過?

對家庭瑣事的處理如此情緒化也就罷了,在我們的社會裏,人們就公共議題展開公開辯論時也都非常情緒化,好像人人都是易燃易爆品。一言不合就拍桌子,爆粗口,退群。

幾年前在北京轉機,順道去了趟圓明園遺址。時值隆冬季節,遊客很少,一個母親正站在斷瓦殘垣前給女兒講述八國聯軍燒毀圓明園的悲慘曆史,講到末尾這位母親慷慨激昂地說道,這些流著狼血的物種們別看他們今天搖身變成了文明人,其實不過是披著人皮的豺狼,他們當年的行徑與禽獸無異,幸好我們中國今天已經足夠強大,令他們膽寒。

看著這位雞血滿滿的母親,我忍不住走上前去說,您講的這一段是教科書,關於這段曆史還有另外一個版本。當年的義和團圍攻教堂,殺死傳教士,外國列強多次敦促清政府予以阻止,並鎮壓肇事者,無果。德國公使克林德因此率士兵出外尋釁,打死約20義和拳民。後克林德代表各國前往總理衙門要求保護,途中被清軍神機營軍官恩海伏擊殺死,這釀成開戰的導火線。在輕信一份偽造的情報後,慈禧向西方各國(計有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俄國、奧匈帝國、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等十一國)同時宣戰,派兵圍攻北京大使館區和西什庫教堂。的確八國聯軍在中國燒殺奸淫、無惡不作。然而,許多中國人也參與了其中,尤其是清軍和義和拳民被擊潰後作鳥獸散,不少敗兵遊勇同樣燒殺奸淫,無所不為。北京郊區的老百姓甚至夥同八國聯軍血洗了圓明園。

我還沒有講完,這位母親便打斷我的話說,哪個版本不都說明八國聯軍無惡不作,這有什麽關係?我耐心解釋了一下討論問題和發泄情緒的區別,特別指出對於我們沒有親曆的曆史事件應該多聽聽不同的意見,而不是急於宣泄情感。她對我的話嗤之以鼻,斬釘截鐵地說,我沒有發泄情緒,對這種舉世公認的禽獸行為沒有什麽好爭議的。話畢便拉著女兒揚長而去。

一場還沒有開始的討論就已經夭折了。北風呼呼吹上臉來,我晃了晃頭想整理一下思路,想找出我們二人不歡而散的原因。

討論中,我希望通過對不同版本的解讀,最大限度地還原曆史的真相。我們這一代隻聽到了一種聲音,可以欣然接受,但是我們的下一代已經處在了新的時代,他們有可能也有權力傾聽更多的聲音,並且努力學習如何從撲簌迷離的外表上甄別各種版本的真假。這位母親則認定教科書版本是唯一的真相,一旦聽到不同的意見立即變臉。

當我們不了解事情的真相時,我們更願意聽從情緒的召喚,特別是當事關國家興亡,民族大業時,原本就炙熱的愛國心立馬升溫,整個人都被燃燒起來,瞬時變成了瞎子和聾子,既看不見事情的真相,也聽不進不同的聲音。就像這位母親渾身的每個細胞都注滿了家仇國恨,而這些情緒構築了堅硬的銅牆鐵壁,把她關進了自己情緒的牢籠,但她卻自認為非常清醒。所以和這樣的人是無法討論問題的。

疫情期間,多少朋友圈因為對某些問題的觀點不同而撕裂,多少同事、朋友、甚至家人也因此反目,不勝枚舉,數不勝數。在這些撕裂和反目中,有多少人認真聽取過彼此的觀點,真正思考過不同觀點的起因和支持他們的證據,確定自己隻是反對對方的觀點,而不是因為反對而反對。對於一個追求“你死我活”傳統文化的民族而言,討論是奢侈的,鬥爭才是人人習慣並崇尚的方式。

什麽時候我們能夠馴服自己的情緒,把心中的魔鬼關進牢籠,摒棄鬥爭意識,我們才能開始真正的理性討論,也才有可能實現將權力關進製度的牢籠裏的夢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