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雪

來美三十載,一直從事科學研究,文學天地裏,偶而耕耘...
正文

【戲說端粒 01】

(2021-03-16 22:33:25) 下一個

這兩“端” 揭開冰山一角

2013年,國務院機關老幹部活動中心年度工作安排的第一項活動是什麽?是邀請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醫學中心日內瓦醫學博士、解放軍305醫院抗衰老醫學臨床首席專家黃又彭教授舉辦“老年保健知識係列講座”, 普及“人體衰老和衰老疾病”(1), 準確闡述了“日曆年齡”和“生物年齡”的概念。所謂“日曆年齡”是指人出生年月的歲數,而“生物年齡”則是指人身體的真正年齡。生物年齡更能準確反映機體細胞老化的程度。檢測細人染色體末端的端粒長度,是近年來評估人生物年齡的方法之一。一個人的壽命長短,不要再找風水先生了, 也不用看什麽生辰八字,檢測一下你的染色體端粒長度與其它生理指標,就可以得知你身體的實際衰老程度。

又是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頒發季節。二零零九年十月五日最先公布的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上,端粒和端粒酶成為耀眼的明星。它們背後,是美國科學家伊麗莎白·布萊克本 ( Elizabeth Blackburn)、卡蘿爾·格雷德 (Carol Greider) 和傑克·紹斯塔克 (Jack Szostak)的卓著而經典的研究。頒獎詞裏寫道,三位科學家獲獎的原因是揭示了“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 色體的”。據頒獎者評價,端粒和端粒酶的發現,不僅為人類治療癌症提供了新思路,更將可能讓人類長生不老之夢成真。

端粒和端粒酶位在何處,貴為何物?又為何如此重要?

發現之旅有驚奇

細胞裏每個新部件的發現,都被有趣的故事所環繞,端粒和端粒酶也不例外。按照 教科書的說法,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一種特殊結構,是DNA與相關蛋白質的複合體。端粒主要有兩大生理功能:維持染色體結構的完整性,防止染色體被核酸酶降 解及染色體間相互融合;防止染色體結構基因在複製時丟失,解決了末端複製的難題。

為了這簡短的幾句話,科學家們花了近半個世紀。

早在1938年9月,著名遺傳學家赫爾曼·穆勒 (Hermann Muller),首次提出端粒這一概念,以英文telomere表示。它在題為《染色體改 造》(There making of chromosomes)的文章中談到,端粒一定具有某種特殊的功能,即可以對染色體的末端起到封閉的作用。從某種意義 上講,如果染色體不被這樣封閉,染色體就不會持續存在。與此同時,另一位遺傳學家芭芭拉·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也意識到這一 問題。囿於實驗條件和技術,他們未能繼續深入研究端粒到底具有何種特殊功能?

時間行駛至上世紀70年代。彼時剛興起的基因重組技術,為科學家研究DNA打 開一扇大門。隨著人們對DNA聚合酶研究的深入,新的問題隨之而來。DNA每複製一輪,末端都將損失一段DNA片段。如果沒有補償機製,DNA在經過萬千 代複製後,終將不斷縮短甚至消失。這一難題,被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詹姆斯·沃森(James Waston)稱為“末端複製問題”。

此次諾獎得主布萊克本,也在思考這一重大科學問題。1978年,它在四膜蟲的 rDNA末端發現了約50個串聯在一起的六核苷酸重複序列CCCCAA。原來,端粒巧妙特殊,通過重複的序列來解決“末端複製問題”。1980年,布萊克 本在學術會議上報告這一成果時,引起紹斯塔克的注意。當時,他正嚐試在釀酒酵母裏,建構人工染色體,卻每每遭遇被降解的結局。布萊克本的報告,讓他茅塞頓 開。他進入布萊克本的實驗室,將四膜蟲端粒序列整合入質粒,並將該質粒成功轉入酵母細胞,使人工染色體走入現實。

另一個問題是,端粒的DNA片段如何複製呢?布萊克本意識到,應該存在一種專門的“酶”,專職端粒的複製工作。她的學生、本次諾獎的另一得主格雷德,在實驗室泡了兩年,於1984年終於發現細胞內合成端粒的端粒酶 (telomerase)。

說個小插曲。端粒的發現和重要功能揭示,離不開一種獨特的真核生物——生物四 膜蟲。它外觀呈橢圓長梨狀,體長約50微米,與頭發絲粗細相當。它的特殊在於,大細胞核裏的染色體能大珠小珠落玉盤——斷裂成上百個小染色體。複製過後, 則變成上萬個。由於每個染色體末端都有端粒,四膜蟲無疑是端粒的富礦。布萊克本的係列研究,正是基於它而揭示端粒及端粒酶的作用的。

端粒與端粒酶的研究並未結束。隨後20餘年裏,科學家逐次揭開端粒酶RNA亞基、催化亞基的秘密,為完整揭示這一重大問題提供了堅實的實驗依據。現在,人們可以氣定神閑地回答,端粒和端粒酶是多麽重要的問題了。

端粒具有自我犧牲的精神,以此保證DNA序列的完整性。此外,端粒能“鎖住” 線粒體末端,避免與其他染色體重組或被破壞。打個形象的比喻,它像工人頭頂的安全帽,全為你的人身安全著想。然而,隨著染色體複製次數增多,端粒仍將不可 避免地縮短。換句話說,安全帽用久了,也會脆弱不堪。這帶來兩個重要問題,衰老和腫瘤。

與衰老有瓜葛

誰都想成為《返老還童》裏的本傑明·巴頓,生下來是糟老頭,越活越年輕。惱人的是,目前這隻是科學幻想。在科學家發明返老還童之術,或時間箭頭逆向倒流前,沒人能逃脫衰老的“魔掌”。

對於衰老,一般的看法是,過度耗費身體、營養不良、動怒生氣的人,都容易衰 老。當不能熬夜、行動遲緩、駝背拄拐時,衰老可能已悄然來臨:人體結構和機能開始減退,工作適應性和疾病抵抗力降低。不過,截至目前科學家對衰老尚無完整 統一的定義。那怎麽測量衰老呢?美國巴爾的摩老年學中心,就通過24項數據評價身體衰老程度,如肺活量、血壓、血紅蛋白、聽視覺、最大工作效率和反應時間 等。

對身體衰老的機製,科學家也有多種解釋。近百年來,科學家也提出過幾十種衰老 學說。比如,德國的魏斯曼就認為,長壽對物種是有害的,因為它剝奪占用了年輕人的資源。上世紀60年代,英國生物學家漢密爾頓為研究衰老,還建立過數學模 型。簡言之,如果我們讓有性生殖生物的繁殖期提前,那麽經過若幹代後,其壽命就會縮短。從這點看來,人類集體晚婚晚育將可能讓第N代子孫更為長壽。

科學家們認為,器官衰老的早晚與端粒大有關係。簡單說來,作為細胞內染色體的 末端結構,端粒像保護傘一樣維係染色體遺傳基因的穩定性。隨著細胞的每一次分裂,端粒都會“丟車保帥”——不得不丟失掉一小段。可以想象,經年累月之下端 粒縮短,完整性逐漸丟失,保護作用開始變弱,細胞的衰老終於來到。

哪些生活因素,會讓端粒變短呢?吸煙、肥胖、不鍛煉罪責難逃。

2005年6月,著名的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一項研究報告稱,抽煙或肥胖者 的端粒往往較短,使他們在生理上比不吸煙或不肥胖者更容易衰老。端粒的長度,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生物學的年齡標記。負責此項研究的英國倫敦聖托馬斯醫院蒂 姆·斯佩克特(Tim Spector)教授說,“肥胖與抽煙導致氧負荷增大,這種損害的長期積累將使端粒受損。端粒被我們認為是加速衰老的標誌,也是罹患 心髒病、糖尿病、關節炎及其他疾病的原因。”

告訴你數據吧。苗條與肥胖者的端粒長短不同,造成8.8年生理年齡差距。與不抽煙者相比,抽煙者大約有4.6 年差距,每天抽一包煙者則是7.4年。如此看來,人們都說抽煙顯得讓人成熟,還真可以從科學上做點解釋哦!

2008年1月,斯佩克特教授發布另一項重磅研究成果。研究者調查了2401 位雙胞胎的運動水平,評估他們的端粒長度。他們發現,一周鍛煉超過3小時20分鍾人,其端粒同比最懶惰的人(一周鍛煉少於16分鍾),長出200個核苷。 發表的《內科學檔案》上的論文稱,就生物學意義而言,經常久坐的人要比常運動的人“老”上10年。斯佩克特教授的研究,將端粒與衰老的關係提升至前所未有 的高度。也有科學家不同意他的看法,但值得肯定的是,端粒是解答衰老之謎的關鍵一環。

非常自然的問題隨之而來。如果能人為控製端粒長度,對其嚴格保護,是否能延緩 衰老呢?想法雖妙,科學家的答案是:一切遠非想象中那麽簡單。要知道,通過基因治療使細胞的端粒酶重獲活性,已具有現實可能性。端粒酶雖能“保得住” 端粒,進而使細胞永生化,但繼而衍變為腫瘤細胞可能性非常大。簡言之,端粒和端粒酶,與衰老有關,也與腫瘤(或癌症) 有關。在這兩者之間,你想要哪一種結果?因此,未來研究仍需“向深處著手”,加大端粒和端粒酶的基礎研究深度,尋找掌握相互之間的作用規律與關係。

催生癌症新療法

對正常細胞而言,增殖過程伴隨端粒的變短。也有例外存在,人體內有極少數細胞的端粒酶活性,因某些特定原因被激活後,能使端粒維持在一定長度,進而穩定了染色體。結果顯而易見,細胞長生不老,具有無限增殖而不死亡的能力。遺憾的是,它們正是腫瘤細胞。

一方麵,科學家寄望於穩定端粒長度,來延緩衰老。另一方麵,又必須抑製端粒酶的活性,去破壞端粒的穩定性,促使腫瘤細胞凋亡。矛盾相悖集中於此,端粒酶成為其中關鍵。換句話說,它集天使與魔鬼於一身。

端粒酶做天使時非常乖巧。例如,正常成年人幾乎所有細胞,端粒酶均處於休眠狀態。這意味著,任憑端粒不斷縮短,端粒酶不為所動,人走上不可避免的衰老道路。可在癌細胞裏,端粒酶轉身為魔鬼活躍異常,使癌細胞呈現出無限複製的能力。

緣何如此?諾獎得主布萊克本和格雷德曾在《端粒》一書中,做出這樣的推測:“ 一種解釋是,腫瘤細胞的端粒開始時喪失了一部分,但在潛伏期被端粒酶所複原。”有數據表明,約90%的癌細胞,都具有不斷增長的端粒與相對豐富的端粒酶。 因此,自端粒酶被發現開始,科學家就提出以抑製端粒酶活性為手段的基因療法,將是對付腫瘤的創新性療法,既具有廣譜性又有針對性。

端粒與端粒酶的研究,也正不斷縱向深入。去年8月底,《自然》雜誌發表美國費 城威斯達研究所的科學家的一項研究報告。研究者發現赤擬穀盜(Triboliumcastaneum)的端粒酶基因要比其他昆蟲短得多,成功構建其基因 後,將其在細菌體內進行了克隆,利用X射線結晶學方法,從而揭示了端粒酶關鍵部位。

這一成果有望為絕大部分的人類癌症提供安全的治療手段。研究者稱,“抗病毒藥 齊多夫定已被用於抵抗癌症,但療效有限。而端粒酶關鍵部位三維結構的揭示,將有助於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對它們進行修改,以便更有效地進行綁定,從而增 加藥物的效力。”端粒酶的發現者、今年諾貝爾獎得主伊麗莎白·布萊克本也予以積極評價:“該研究是邁向根本性理解端粒酶及其潛在的醫療應用的重要一步。”

端粒和端粒酶的發現,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當之無愧!有評論說,這“更多的是對細胞基本功能的重要研究的肯定”。其實,科學研究者像另類的上癮賭徒,他們沉迷於一方世界,在細胞裏找尋光亮華彩的“燈紅酒綠”。把生命的天書解謎,給後來者以啟迪。

或可預見,端粒和端粒酶的此番獲獎,將極大推動相關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蓬勃開展,它將有助於醫學三大難題的破解,分別是衰老、癌症和特定遺傳性疾病,至少是揭開了”冰山”之一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