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頓(Franz Joseph Hayden)是奧地利人。 生於1732, 卒於1809.
莫紮特的生卒年份是:1756-1791。 貝多芬是1770-1827.
可以看到海頓比莫紮特生得早, 卒得晚。 他也當過貝多芬的老師。
從音樂風格上來講, 海頓和莫紮特(和早期的貝多芬)都是古典時期(Classical Era)。 這個流派在巴洛克時期(Baroque Era)之後, 浪漫時期(Romantic Era)之前。
以下他的生平摘譯自Wikipedia
海頓生於一個平民家庭, 父親是造車輪的, 也是村長。 父母都不識樂譜。 但是挺喜歡唱歌。 他6歲時顯示出一些音樂才能, 父母知道沒法輔導他, 就把他送到Hainburg的一個親戚那裏學音樂。 那個親戚是個小學校長和合唱隊長。 海頓除了學樂器(古鋼琴,小提琴)之外, 還在合唱隊裏麵唱高音(變聲期前的男孩唱女高音)。
第二年呢, 正趕上維也納St Stephens大教堂的音樂總監來招合唱隊員, 他被挑選上了。 就來到維也納學習。 先是跟著音樂總監學古鋼琴, 小提琴, 在合唱隊演出。
還利用許多機會來跟各個老師(維也納是音樂之都)學習音樂。
到1757年(25歲), 開始找到第一份正式工, 給某個貴族家庭當音樂總監。
海頓被稱為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往往由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Viola, 大提琴Cello組成)之父,他作了許多弦樂四重奏曲。
那麽來聽一段他的‘Emperor' 四重奏第二樂章。是一個名叫蕭斯塔科維奇的四重奏組演奏的。 應該是俄國音樂家。
大家很可能覺得這個旋律有點熟悉。 沒錯, 這是德國國歌的旋律。
我們看視頻的話, 會發現一開始大家一起演奏一遍主旋律(Melody)。
接下來第二小提琴, 大提琴, 中提琴, 第一小提琴輪流演奏主旋律, 而其他人演奏和聲(Harmony)。 西方音樂在這種‘交響’的作曲技巧上從巴赫開始就逐步成熟, 到貝多芬時候基本上到達頂峰。德奧的作曲家在這方麵尤其厲害(像舒伯特, 勃拉姆斯啊等等), 他們的交響樂作品往往很Sophisticated。 相反肖邦的鋼琴協奏曲的樂隊部分就有點Naive了。
下麵是一個著名的4重奏組Amadeus Quartet 的演出(Amadeus是莫紮特的中間名, 1984年拍的電影莫紮特其實英文名叫Amadeus而不是Mozart)。是德意誌唱片公司出版的。 DG是德意誌唱片公司的縮寫, 商標就是左上方的黃底黑字(Deutsche Grammophon) 他家尤其在德奧作品的出版方麵特別經典。
我也是在現學現賣。 開始時候我想找的四重奏是下麵這首, 用Hayden‘s most famous quartet 來找, 出現的是上麵的德國國歌。 最後終於找到了下麵的我要找的。 怎麽回事呢?現在的主流意見認為, 下麵這首曲子不是海頓的作品, 而是他的一個崇拜者(是個修道士)Hoffstetter托他的名作的。 反正很好聽。
曲名往往就是 ‘Andante Cantabile Serenade’ (如歌的行板?小夜曲)
下麵是樂隊演奏的版本
海頓既然是交響樂之父, 那麽總得聽點兒他的交響樂作品。
先放一首他的小號協奏曲第三樂章(Allegro--快板)
美女版的
帥哥版
可以看到‘Classical Era’那時的樂隊規模已經比Baroque時大了。
最後聽一下他的第94交響曲(驚愕)第二樂章
海頓一生創作了100多部交響曲(莫紮特41部, 貝多芬9部)。
從他開始, 交響曲(Symphony)慢慢固定成4個樂章(Movements)。 第一和最後的第四樂章往往是快板(Allegro), 第二樂章往往是比較舒緩的柔板(Adagio), 第三樂章往往是小步舞曲(Minuet)或者是諧謔曲(Scherzo)。
這部交響曲在其第二樂章裏麵, 除了常規的比較舒緩的風格以外, 我們能聽到一些‘Surprise’, 據說是海頓覺得許多聽眾有點昏昏欲睡, 所以要給點小刺激。
3種常見的‘板’(就是節奏吧)
意大利名, 中文名, 從慢到快的順序, 當然還有許多‘板’我們也沒有必要去記住
Adagio---柔板
Andante --行板
Allegro ---快板
1 an opening sonata or allegro
2 a slow movement, such as adagio
3 a minuet or scherzo with trio
4 an allegro, rondo, or son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