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國內1980年代的研究生導師
今天,我簡單泛泛回顧80年代念研期間所知道的那些導師的科研水平(僅限於生命科學)。
我是在醫科院念研,地處北京。當時真實狀況是,大家對金錢的嗅覺不靈敏,出國浪潮凶猛,勢不可擋,無人可以置身其外。所有導師,以及研究生管理部門警戒的是,安心學習,不要去考托福,將精力放在導師的科研項目上。他們最忌諱的是,撂下課題,中途出國留學(上一醫,有位跑路,他如今赫赫有名)。順便說一句,當時對托福的要求並不高,還有,國門剛剛打開,中國人非常好客,而且,中國美食享譽全球,歐美學者也樂意來華短暫旅遊講學,若見到中意的年輕人,願意收入門下,直接去打科技工,或讀研。
那個時期,來京讀博的,都是省裏考來的。一般在京碩士生不願意繼續讀博,覺得是浪費時間,沒有什麽可以做了,出去才能開闊眼界,拓展科研思路。
回望過去,我“胡說八道”喊一聲:1980年代,生命科學的那批老先生,或中年科技從業人員,大家彼此彼此,處於低水平的重複跟風,沒有何新意,即使有一點,也是蜻蜓點水,自娛自樂,雕蟲小技,沒有什麽值得可誇。他們的弟子也不要沾沾自喜。所謂學術頂尖頭銜,學部委員·院士,也是仿照歐美,是各個學科江湖山頭,名利平衡妥協的結果,廣東話稱“分豬肉”?這不怪誰,是曆史的耽擱和誤會。他們的門生會對我的說法肯定不屑一顧,“你是個噴子”!但我說的是事實?雖然不完整,由以下實事可輔證:
中國自1949年後,科技就與歐美脫鉤,雖然有1950年代回來的那批洋博士,還有從蘇聯回來的副博士,沒錯,他們曾帶來過新的科研思想和方法,但是,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在中國經曆各項政治運動,尤其文革十年,我們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出現斷代,特別是實驗方法非常陳舊落後,而歐美早已進入分子生物學領域,基因調控。1980年代,甚至90年代,我們還停留在1930-40年代經典實驗方法。另外,我們的科技文獻嚴重滯後,信息閉塞。
有人會反駁,1980-1990年代,甚至2000年前,有去過歐美的訪問學者歸來,但是,他們水土不服,或是走入仕途。當然還有客觀因素,儀器不能配套,有硬件,卻沒驅動和計算軟件,試劑進口時間長,這些是阻礙實驗室設立關鍵因素,能做出實質性科研的人少。就我感興趣的電生理技術,西方已經進入細胞膜單離子通道的電壓鉗實驗方法。2001年我出國時,中國還沒有一個能持續在大期刊發表論文的實驗室。
1990年代,在我工作過的二高校,一位國內土博士,另一位從德國海歸洋博士,省科委對他們有一筆大的科研外匯投資,購買昂貴的電生理實驗儀器,細胞膜電壓鉗。那位土愽士,一直無法將儀器開啟,設置,結果與設備處負責人幹架,說,儀器有毛病等等?,後來,他出國去加拿大了。洋愽士則進入領導崗位,忙於官場應酬,請我去拆箱開包裝置儀器設備,我很想幹點正經事,去尋訪"名師",其時,"名師"也撂攤子岀國了。總之,那個年代,會吹,受重用的,葉公好龍,爭取到了儀器,卻幹不了活。所有進口儀器最終成為廢銅爛鐵,我非常不解,旁邊人則笑我,「你太天真,腐敗千萬,這些進口儀器算什麽,零頭都算不上」。人心“鬼詐”,白白讓費20萬美元以上的進口儀,良心何在? 也無人追究。
2003年,我在加拿大皇後大學做慱士後研究時,才弄明白,為什麽那二位博士無法將儀器設置妥當,展開實驗,他們好高騖遠,不懂裝懂,購進大的硬件設備,其他配套軟件一樣都沒有。好像,買了條新鮮魚,沒有醬油,蔥薑調料,如何能烹調口可的紅燒魚?另外,他們沒有紮實實驗功底,怎麽能展開實驗? 最後,希望我的八卦不要傷到人,若有的話,我提前說聲“對不起”。
我無意貶低1980年代的那批導師,我再次說明,誰也沒錯,隻怪時運不濟,曆史的誤會。我對那一批老先生,還有那些中年導師心中充滿敬意,他們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其實,我常常覺得他們就像我的父母,至今仍曆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