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一碗頭腦,半城煙火
(2025-08-15 10:48:07)
下一個

一碗頭腦,半城煙火在我的老家山西太原,有一種美食,名叫“頭腦”,承載著明代大學者傅山的智慧與情懷。它又被喚作“八珍湯”,不僅因其滋補的藥膳功效,更因其背後蘊藏的孝道文化,成了老太原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味道。這碗湯羹,奇特得如同一位隱居的智者,隻在白露至立春的時節現身,且每日僅清晨至上午供人品嚐,過了午時,便再無覓處。更奇的是,即便在山西地界,這“頭腦”也隻屬於太原城裏的老街巷,近郊之人鮮有問津,周邊城市更是無緣得見。能將這門手藝傳承下來的店家,屈指可數,宛如稀世珍寶,彌足珍貴。我如今身在美國,深居簡出,遠離故土的喧囂與煙火。按理說,這碗“頭腦”在異國他鄉應是絕跡的存在,遙不可及。然而,命運總愛開些溫柔的玩笑——我太太,竟深諳這門太原絕技!她用一雙巧手,將老家的味道複刻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每當那熟悉的香氣從廚房飄來,我仿佛被拉回太原清晨的街頭,青石板路旁,小攤前熱氣騰騰,食客們低頭細品,空氣中彌漫著羊肉、藥材與酒糟交織的獨特氣息。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或許是全美唯一有幸品嚐正宗“頭腦”的人,這份獨一無二的口福,成了我與故鄉之間最柔軟的紐帶。
太太做的“頭腦”,嚴格遵循傳統配方,絲毫不肯妥協。羊肉的鮮香、黃芪的溫補、良薑的辛辣、酒糟的微酸、煨麵的軟糯、蓮藕的清甜、山藥的綿密,再加上醃韭菜那畫龍點睛的一抹鹹香,每一口都仿佛在訴說太原的故事。美國的超市裏,找齊這些食材並不容易,尤其是黃芪、良薑這樣的中藥材,常常要跑遍華人市場,或托朋友從國內帶來。醃韭菜更是她親手醃製,帶著故鄉田野的記憶。偶爾,她還會搭配上幾隻燒麥,或是傳統的“帽盒”,那酥脆的外皮裹著肉餡,與“頭腦”的濃鬱相得益彰,仿佛將太原早點的儀式感完整重現。每當清晨,太太在廚房忙碌,我便倚在門邊,看她將這些食材化作一碗熱湯。那一刻,時間仿佛慢了下來,異國的晨光透過窗欞,灑在湯碗上,升騰的熱氣裏藏著故鄉的影子。我端起碗,輕輕啜一口,羊肉的醇厚與藥材的清香在舌尖交織,溫暖從喉頭滑向心底。那不僅是味蕾的滿足,更是心頭的一場故鄉重逢。身在萬裏之外,我卻能聽見太原街頭清晨的叫賣聲,看見老城牆下的炊煙嫋嫋。這碗“頭腦”,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太太對我的愛,對故鄉的眷戀。它讓我明白,無論漂泊多遠,隻要有那熟悉的味道在,便有家在,有根在。或許,這便是“頭腦”真正的魅力——它不僅是太原的煙火,更是每一個遊子心底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