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向東

蘇向東教授號清慧居士離群索居精進修行
個人資料
正文

《傳世兩千多年的〈道德經〉被篡改 700 餘處之探秘》

(2024-12-30 21:04:55) 下一個

《傳世兩千多年的〈道德經〉被篡改 700 餘處之探秘》

《道德經》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經典巨著,相傳由老子創作於春秋戰國時期。這部素有“中國哲學源頭”美譽的典籍,在傳承的漫漫長途中,竟遭遇了多達 700 餘處的篡改。

近些年來,學者們通過對不同版本《道德經》的細致比對與深入研究,驚現眾多篡改的痕跡。據相關統計,僅在當下流傳的各版本中,就有 700 餘處存在明顯的篡改。

那麽,這些篡改究竟緣何而起?又是何人在背後主導了這一係列的篡改?

一、漢代儒家學者開啟篡改先河

漢代的儒家學者堪稱《道德經》篡改的始作俑者。他們妄圖將道家思想納入儒家的思想體係當中,於是著手對《道德經》進行注釋與解讀。在此過程中,他們融入自身的價值觀與倫理準則,致使原文的意旨被更改或遮蔽。

譬如,原文裏的“道”被詮釋為“天理”或“天命”,而非道家原本所蘊含的意義。如此篡改,讓《道德經》的內容愈發契合儒家思想的架構。

二、唐宋時期的持續篡改

到了唐宋時期,儒家學者依舊對《道德經》進行篡改。他們在注釋和解讀中增添了更多的儒家思想與價值觀,使得原文的含義進一步被扭曲。

例如,原文中的“無為”被闡釋為“無為而治”,背離了道家的原始意涵。這般篡改,令《道德經》的內容更貼合儒家思想的要求。

三、明清時期的文字篡改大行其道

明清時期,文字篡改成為《道德經》篡改的主要方式。篡改者通過變更原文的文字及句法,從而改變或掩蓋原文的意思。

好比,原文中的“天下”被篡改為“天子”,導致原文的意旨發生變化。這種篡改使得《道德經》的內容更符合當時的政治需求。

四、近代的學術篡改現象

近代以來,學者們開始重新鑽研和解讀《道德經》。然而,在此期間,新的篡改亦有出現。

例如,部分學者在對《道德經》的注釋和解讀中,融入個人的價值觀與倫理標準,使得原文的意思被更改或遮蔽。

五、探秘篡改的根源

那麽,何以會出現如此眾多的篡改呢?答案在於,篡改者企圖通過篡改《道德經》,令其內容契合自身的價值觀與利益。

在古代,篡改《道德經》能夠讓篡改者獲取政治層麵的利益與權力。在近代,篡改《道德經》能夠讓篡改者贏得學術上的利益與聲譽。

六、結論

《道德經》被篡改 700 餘處,這一數字令人觸目驚心。然而,這也警示著我們,在傳承的進程中,經典作品極易遭受篡改。

故而,我們需要重新審慎地研究和審視《道德經》,力求恢複其原本的意旨與精神。同時,我們也要時刻警惕篡改的可能性,保障經典作品的真實性與完整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檽米團子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你觸及這個題目!是呀, 道德經其實沒有那麽消極。非常希望有更多恢複道德經本來麵目的研究,但這是可能????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