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續集) - 武漢全民核酸檢測的準確率
上個星期才剛剛發出前文(《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準確率到底是多少》),過了幾天就看到一篇由艾曉明寫的,題為《武漢人的故事係列》的文章,其中提到武漢進行全民新冠病毒核酸測試的陽性檢出率,讀了令人揪心。忍不住再說幾句。
艾曉明文中的小魏是武漢的一個社區醫生,從去年年底起,經曆了新冠肺炎大爆發,整個醫療係統崩潰的日子,渡過了自己感染新冠又痊愈的難關,熬過了武漢封城的混亂,沒日沒夜加班的辛苦,終於迎來了清零解封,也親自參加了五月份武漢一千萬人全民核酸檢測。關於檢測,小魏是這樣說的:
“目前的核酸檢測準確率,你說百分之三十,那是出口產品。我們自己通過臨床觀察,準確率很低。很簡單,我今天這裏例如有100個病人,如果你抗體雙陽(IGG, IGM 陽性),但查不出核酸陽性,那證明核酸是有問題的。因為雙陽,在感染早期,你肯定是有病毒的。如果100個人裏隻有5個人抗體雙陽,同時查出來核酸陽性,那準確率就隻有5%。
我們那裏七十幾個人做抗體,四十幾個抗體陽性.除了兩個IGG的不管,剩下四十幾個人裏麵,第一次查核酸,才出來兩個陽性、兩個疑似。又重新查,查出5個陽性,前後總共才查出7個。我說的隻是一個簡單的小樣本,這一次做了75人,兩個三個IGG的就可以排除掉。你看這個數據的話,準確率就隻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相當低。”
假如要知道核酸檢測的準確率(這裏我們主要關心的是陽性檢出率),有兩種方法:可以像前文《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準確率到底是多少》中描述的那樣,同樣的樣品,重複一次,再通過對比兩次結果估計準確率;也可以用另一種不同的測試方法測試同一個人,然後兩種結果相比較。抗體測試就是後一種思路中所依賴的那種與核酸測試不同的方法。
簡單解釋一下抗體測試是怎麽回事。 抗體測試是通過人對病毒的免疫反應來反映人體是否正在或者曾經受病毒感染。 抗體又稱免疫球蛋白,是由免疫係統產生的,能夠識別外來物表麵獨特特征(抗原) 。就如一把鑰匙隻能開一把鎖,一個抗體隻能識別一個抗原,所以抗體的特異性是非常強的。
抗體測試是檢驗血液中的抗體樣本。根據北京燕化醫院官網2020年6月1日的一篇題為《如何解讀新冠病毒核酸與抗體檢測報告》中解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發病3-5天後,血清特異性抗體逐漸產生。首先出現的是免疫球蛋白IgM抗體,約在5-7天產生;然後出現IgG抗體,約在10-15天產生。通常情況下,IgM 抗體產生早,一經感染,快速產生,維持時間短(一般兩到三周),消失快,血液中檢測陽性可作為早期感染的指標。IgG 抗體產生晚,維持時間長,消失慢,血液中檢測陽性可作為感染和既往感染的指標。”
由此看來,IgM陽性或IgM IgG 雙陽性的病人是有新冠病毒在身,而IgG 單陽性的病人則是曾經被感染過病毒又痊愈了的。
當小魏醫生說:“我們那裏七十幾個人做抗體,四十幾個抗體陽性.除了兩個IGG的不管,剩下四十幾個人裏麵,第一次查核酸,才出來兩個陽性、兩個疑似。又重新查,查出5個陽性,前後總共才查出7個。”,他說的是,在四十多個查到抗體陽性的病人中,減去兩個IgG 單陽性的病人,還剩下的四十多人就是IgM陽性或IgM IgG 雙陽性,也就是說,是正在受感染的。假如核酸測試準確率足夠高的話,所有的四十多個IgM陽性或IgM IgG 雙陽性的人應該都是核酸檢測陽性。可惜第一次核酸測試,隻有兩個顯示陽性結果;再測一次,又查出5個陽性。就算IgM陽性或IgM IgG 雙陽性的人隻有40個吧,2除以40是5%,5除以40是12.5%。這就是為什麽小魏醫生說,核酸測試準確率隻有5%到10%。
那麽,抗體測試本身是否準確呢?假如兩種測試方法都不準確,那麽互相比較得出的結論無意義。 雖然沒有找到國內抗體檢測準確率的具體數字,但是國外的數字有。BBC中文網2020年5月15日一篇題為《肺炎疫情: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的爭議焦點》的文中報道了:“武漢大規模展開新冠病毒檢測之際,英格蘭衛生當局批準了瑞士羅氏製藥公司(Roche)的新冠病毒血清抗體檢測試劑”。 文中說:“英格蘭公共衛生當局稍早宣布,羅氏試劑在公立測試機構通過了評估。結果顯示,如果有感染史,檢測陽性準確率100%。如果沒有感染史,則測試結果準確率是99.8%。也就是說每1000名接受檢測的人,被誤診曾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不到2人”。
6月25日, 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 - Diagnostic 發表了一篇題為“Antibody tests for identification of current and past infection with SARSCoV-2” (中文翻譯:用抗體測試鑒定曾經和現存的新冠病毒感染)的研究報告(網址:https://doi.org/10.1002/14651858.CD013652)。 文章研究了57篇文獻中報道的15,976份樣本(其中8526人受新冠病毒感染),發現,以表現新冠病毒感染症狀首日為第一天,在第一到七天,IgM和IgG 雙抗體檢測的平均陽性檢出率為30.1%,8到14天為72.2%,15到21天為91.4%。第一到七天的檢出率低是已知的,因為遇到病毒蛋白後,IgM在五到七天後產生。
這樣看起來,抗體檢測結果相當靠得住,尤其是假陽性率低,使得這種檢測方法成為能和核酸檢測法相對比的可信方法。換句話說,以上小魏醫生通過和抗體測試做比較得出的核酸測試準確率隻有5%到10%的結論是可信的。
更令人不安的還在後麵,關於大規模核酸測試,小魏醫生說:
“我們中心最早,14號發試劑盒,原計劃15號開始做,十天大會戰。剛換的院長,很積極,14號就開始做了。從下午做到晚上九點半,做了三千人。15號我們一天做了四千多人。一個小組我們兩個人做了八百。全武漢是兩百四十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能還要多。如果都上,那就是八十八萬多,減一半,也有四十四萬。一天的檢測量是多少?十萬。四十四萬樣本放在我桌子上麵,我隻能檢測十萬,剩下三十多萬怎麽辦?就等於根本就沒有做。樣本也取了,出不了結果。
為什麽?在樣本有效期內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且早期那幾天,登記的時候全部是手寫:身份證拿過來,我把你的信息手寫登錄,三聯二維碼一貼,你去采樣。絕對沒問題,幾秒鍾就采了,但問題是還要輸入電腦。因為二維碼是惟一識別物,試管上有二維碼,到了檢測中心,他把標槍一掃,沒有信息——證明還來不及輸進電腦係統。三千多四千多人,你有多少雙手?多少個醫務人員?一半人在采樣,一半人在敲電腦;敲不完。但采集到樣本48小時就過期了。”
所以小魏醫生說的是,好大一部分樣品采集了,但是沒有測!那麽讓人怎麽相信公布的測試結果呢?
6月2日16時,湖北省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武漢市集中核酸檢測排查工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會上通報,從5月14日0時至6月1日24時,武漢市集中核酸檢測9899828人,沒有發現確診病例,檢出無症狀感染者300名、檢出率為0.303/萬,追蹤密切接觸者1174名,其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對無症狀感染者和密切接觸者均進行了醫學隔離觀察。
武漢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胡亞波表示:“通過這次篩查,換來了全國人民的放心、武漢人民的安心”。
可是以上小魏醫生描述的親身經曆,怎麽讓我對這次篩查一點也不放心呢?
既然測試準確率低,為什麽還要做呢?小魏醫生答:
“為什麽還是要做?這個一千一百萬人檢測,就是實體意義的生意。關鍵是利益輸送。一個人130,再乘以一千一百萬,十幾個億啊,十三億多。這是一筆很大的生意。為什麽非要喊著要做呢?都是錢。”
完。
注:根據武漢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胡亞波介紹,本次集中核酸檢測費用由政府承擔,通過集中采購降低成本,單檢價格106元/人,混檢價格52元/人,總支出9億元左右,不是小魏醫生說的十三億多。
我回複你的時候已經下載看了原文。 的確,準確地說, 那篇不是綜述, 但也不是原始研究報告, 是 meta-analysis, 或稱 systematic review。 研究者沒有直接分析那些樣品, 而隻是收集發表的文章,根據報道的結論 綜合結果。
大家都樂嗬嗬地去做檢測像撿到了錢包似的,還是小醫生明白。
中國出口的主要是抗體檢測產品被發現質量問題。在武漢的全民檢測中,我更不相信的是抗體檢測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