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STRAIGHT

墨之所及,無所不及;無聊至極,無用之極。
正文

隨想:閑來無事話古人 之 商鞅

(2020-06-05 13:04:59) 下一個
隨想: 閑來無事話古人 之 商鞅
商鞅其人
         最早知道商鞅,那還是在文革。文革中的評法批儒運動,有一堆需要評的法家,需要批的儒家,其中有一個法家,叫商鞅。和商鞅有關的事,主要就是商鞅變法。後來上了大學,看來不少閑書(本人的專業距離曆史還挺遠的),又多知道了商鞅以及於商鞅變法有關的一些事。當然,更多的是官宣,人家從教科書裏、從正能量學者的嘴裏,告訴你商鞅是個什麽樣的人。咳,這都兩千多年了,這麽個古人,你們怎麽評價,請隨意。反正,這對我們的生活也不見得會有什麽影響。
        拜新冠病毒疫情所賜,閑在家裏看來百家講壇的一個係列: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忽然發現,有不少古人,仿佛還在我們身邊。。。
         有點嚇人?
          別,別誤會,我不是說他們的人在我們身邊。。。。
         我是說他們的魂。。。。
          更嚇人了?
         拜托!這半年來,我們都已經了目擊這個病毒對整個社會的撕裂(包括直接的和間接的),我們應該已經明白,當務之急不是害怕,而是正視現實,找到最優對策。。。
         我對王立群教授介紹的那段曆史(史記記錄的,以及其他史料)的介紹沒什麽不同意見,主要也是因為沒這個能力。所以,就在這些史實的基礎上,說說我的感受。
 
         商鞅,原來是衛國的一個小貴族,到魏國在公叔痤手下打工。公叔痤死後去了秦國,得到了當時的秦孝公的賞識。從此商鞅開始實施變法,史稱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的力度巨大,收效顯著,從此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經過秦國幾代君臣的努力,最終在秦王嬴政手上統一了六國。統一六國這一宏偉計劃的實施,應當以秦孝公和商鞅作為起點。但是商鞅的結局比較慘,在秦孝公仙逝之後,繼位的秦惠王認定商鞅謀反,最終被五馬分屍(車裂)。
        史記記載了商鞅的幾個故事。
一、 在魏國懷才不遇。
魏惠王在重臣公叔痤患病之時前去探望,並詢問如果公叔痤之後,還有誰能輔佐他。於是,公叔痤推薦了商鞅。
但推薦的力度有點過猛。
不引用原話了。大致意思是說,商鞅很厲害,不僅應該用他,而且最好讓他統攬全局。
What?魏惠王心裏叫道。
你不是李佳琪!你就算是喊了“OMG,買它!”我也不是那個就馬上就下單的傻缺。。。
怎麽著,也得說點故事忽悠忽悠我吧。
魏惠王回答:嘿嘿。翻譯稱現代口語的話,就是“嗬嗬”。
因為沒有故事,所以就成了事故。
公叔痤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君主,如果您不打算用他的話,那最好是把他殺了,至少不能讓他出國。。。
真是一片忠心啊。。。
魏惠王也是個老司機。這次他沒說“嗬嗬”,而是不動聲色地答應了。都要死的人了,我不和你較真兒了。。。
公叔痤也感到沮喪。
他找來商鞅,說:我向魏惠王舉薦了你,但魏惠王好像對你不感冒。而且我還和魏惠王說了,不用你應該殺了你,或限製你出境。所以,你最好還是快點逃吧。
沒想到,商鞅的回答,居然也是“嗬嗬”。
既然魏惠王根本不相信你前麵說的話,為什麽他非要信你最後一句呢?
 
請原諒,史記裏記載了上麵基本對話,我隻是把角色們的情緒渲染了一下。
商鞅是不是真有才?如果如公叔痤所願,商鞅得到魏惠王的重用的話,是不是統一六國的就是魏國了?
曆史不能假設,但司馬遷顯然是提供了空間讓讀者去想象。我稍後做出我的判斷。
 
二、 四見孝公
商鞅得知秦孝公發了招賢榜,於是決定前往秦國應聘。魏惠王顯然沒有在商鞅出境這件事上給商鞅製造任何麻煩。公叔痤,您多慮了。
招聘人才這件事,其實並沒有一般人想得那麽簡單。讀書人(包括一部分非讀書人),個個是人才。於是有人想招聘人才,結果來了一大堆坯柴。。。最後,真的人才還有可能給耽誤了。
商鞅就碰到了這種情況。
但人家是真人才,碰釘子算啥?於是采用了一種常人鄙視的方法,商鞅買通了一個太監,才如願見得了秦孝公。這種手段盡管為君子所不屑,但很有效,而且還很高效。
所謂的高效,是指這個太監給了商鞅三次機會麵見秦孝公。為什麽要三次呢?因為前兩次,秦孝公和和商鞅談的都是不歡而散。
第一次, 商鞅麵見秦孝公,談的是帝道。怎麽樣成為帝,怎麽成為一個好“帝”。結果被秦孝公斥之為“神經病”;
第二次, 商鞅再次麵見秦孝公,談的是“王道”如何為王。秦孝公仍然覺得不靠譜。
第三次, 商鞅見到秦孝公,開始談“霸道”。這一次,秦孝公沒有排斥,但覺得不夠具體。於是商鞅憑實力取得第四次麵試機會。
第四次, 商鞅對秦孝公開始大談富國強兵之道。這下總算戳道孝公的心窩子了。
從此,商鞅為孝公所重用。重用的程度,應該就是當年公叔痤向魏惠王舉薦的程度:統攬全局。
評論:
秦孝公與魏惠王的差別,在於秦孝公可以依據自己聽到的內容,做了實質性判斷。魏惠王不用商鞅,主要原因在於信息量不足,也不是他的錯。
另外,商鞅能夠提供三套完全不同的方案供孝公挑選,體現了一個專業經理人的素質。但從另一個方麵,對三種方案的道德評價,無所謂,客戶需求至上嗎!
三、 立木為信
這是流傳至今的故事。
商鞅在南門立了一根木頭,張榜宣稱,把木頭搬到北門者,賞十金。
別問我,我也不知道這十金的購買力如何,但這個活的難度、強度都不大,而且市場價的話,可能隻值一金(瞎猜的!)。
城裏閑人不少,但都在圍觀,沒人參與。這就好比是天上掉了個餡餅,但誰知道餅裏麵是不是肉餡,萬一是鳥屎呢!
商鞅看到沒人參與,於是,把賞金提高到五十金。
於是重賞之下,嚐鳥屎的閑人也會有。。。終於有人把木頭搬到了北門。
於是一眾閑人圍在北門,好奇帝向知道到底是肉餡還是鳥屎,結果。。
狗屎。。。。運!
商鞅真的按榜給了那人五十金!
 
教科書記載,這件事是商鞅法家思想的體現,體現了法律的嚴肅性,說話算話。
老百姓從此想信了法律的嚴肅性。
 
我對此有不同看法。
第一, 這個套路,我們現代人顯然一點都不陌生。但我們聽到的例子無一例外都是負麵的。關於詐騙、傳銷、P2P,那種方式,哪個不都得做出個一諾千金的樣子,否則驕傲而又貪婪的你怎麽就肯輕易上當?
第二, 立木為信要建立的是什麽威信?是秦國的法律製度嗎?我覺得可能性更大的是,建立起商鞅個人的威信,就是說,我商鞅在外麵說的話,做的事,孝公都是認可的。即便是像移木賞金這樣荒唐而且不可理喻的事,秦孝公也不會阻止。
第三, 這樣威信是樹立給誰看的?我覺得可能性更大的是給那些貴族士大夫看的。商鞅要實施變法,最大的阻礙不是老百姓。後麵可以看到,商鞅使用嚴刑酷律,根本無需考慮老百姓的感受的。而那些貴族士大夫才是變法的對象,也隻有他們才有可能影響秦孝公對商鞅的信任。所以,即便是移木賞金這樣的事,孝公也沒意見,你們就別費心來挑撥我和孝公的關係了。
 
四、 商鞅變法
這是重點。我們來看看,商鞅變法,都變了什麽?
商鞅的變法之爭經曆了廷上辯論,秦孝公最終在漢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 “逼迫式追問下,確定了走改革之路(十一屆三中全會?)。
商鞅變法是全方位的。我既沒能力也不願意在這裏詳細展開。隻挑幾個我覺得有重大影響力的原則來說。
1. 重農抑商。
重點是發展農業,但禁止商業的發展。
2. 廢除世卿世祿製度,建立軍工爵製度。
秦國那些世襲貴族光花錢不掙錢,成為國家的負擔,因此要廢除那些爵位額世襲製度,而老百姓可以通過參軍打仗,創立軍工的方式獲得土地財富,積累並晉升爵位。
3. 戶籍製度和舉報連坐製度。
通過戶籍管理的方式,把老百姓管起來,但凡有任何和國家君王不一致的想法,都可以及時讓中央知道並加以懲處。
 
         先說一下變法所產生的成果。變法是的秦國迅速強大了起來,一方麵,國內的農業生產產能提高了,對外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對外的戰爭屢屢獲勝。商鞅向孝公闡述的富國強兵之道如期實現。
         然後,我們用現代的觀念來分析一下商鞅的這些改革措施。
         商鞅向孝公最終成功推銷的是富國強兵之道。因此,目的是,如果讓國家強大,強大到足以入侵他國,占有土地,搶奪財產。畢竟,就當時而言,侵略、掠奪是致富的捷徑。(這也是我對於戰國時代的總體評價),下麵我們可以看到,商鞅這些變法措施,完全都是為了這樣一個目標服務的。
1. 農和商的關係。
我們知道,商業,也就是物品的交換,是生產力發展必然會產生的一種行為。但與農業相比,商業對於智力的要求更高,農業對體力的要求較高。如果從事農業,大家在擁有同樣土地和工具的情況下,創造財富額價值差別不大,而商業可能不同。而一旦有了商業,個體便會更多強調自主意識,多思考的動物常常難以管理。讓老百姓束縛在土地耕作之上,有利於穩定。 必要的商業交給行政管理部門來完成,這樣國家容易控製,而且因交換活動產生的更到的收益也會留在國家那裏(像不像計劃經濟?)
2. 廢除世襲製度,可以充實國庫以外,還可以騰出爵位來獎勵大家努力建立軍功。其實,軍工爵製度的建立才是我在文章標題中所說的細思極恐的地方。
首先,軍工爵打破了貴族和平民之間的階層壁壘,這相當於後來的科舉製度,是社會的人才優化和流動激勵機製。
第二,商鞅的軍功爵設定獎勵措施明確易懂,可操作性極強。具體地說,一個士兵或將領所立 軍功的計量方式極為簡單明了:數人頭!也就是說,打仗回來的時候,你把所殺敵軍的人頭自己保管好,帶回來,殺人多的獎勵大。
用現在企業管理的術語來說,就是:敵軍的人頭就是你的KPI!
設想一下:一個秦國士兵,前些天還在關中農田裏奮力耕作,也得不到多少收成,說不定空下來揉揉腰,說一句“苟富貴勿相忘“之類的牢騷,轉眼間到了兩軍陣前,舉目眺望對麵,那些身穿鎧甲的帝國士兵,不自覺地變成了一顆顆幫你加功進爵的人頭。。。從此可以拜托農耕之苦,熱血沸騰,奮勇向前!
這戰鬥力,能不強嗎!
但,隻有一點,你的道德底線在哪兒呢?
商鞅的這些變法措施,其實就是按照戰爭來設計國家製度,把國家打造成一個戰爭機器。
這是秦國之幸,還是不幸?
是中華之幸,還是不幸?
 
湊巧的是,這樣的戰爭機器,我們上個世紀,也見過幾輛,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納粹應該算其中一輛吧。
五、 變法以後
盡管從現代人,或者說我本人(畢竟我代表不了現代人)的角度來看,應該是人神共憤 的。但在當時,真正看他不爽的,也就隻是那些利益被侵害的貴族和士大夫。由於商鞅執法嚴明,處罰過太子和太子的老師公子虔。於是,在秦孝公去世之後太子繼位,商鞅便立即得到了報複。
在此之後發生的故事,仿佛是要給商鞅的變法加個注腳。
 
商鞅在誣陷“謀反”之後,決定逃亡。
逃亡途中商鞅準備住店,但秦國當時的實施嚴格的戶籍管理製度,沒有身份證件,旅店不得留宿,留宿罪犯與罪犯連坐。商鞅無法暴露其真實身份,於是被店主趕出旅店 。
這時的商鞅看著嚴格執行他的法令的店主,一定滿臉欣慰吧(?)
於是乎,商鞅逃往魏國。
但是他好像是忘了他還幹過一件事,不太光彩的事。
公元前341年,商鞅作為秦國的主帥聯合趙國和齊國進攻魏國。其實這在春秋戰國時期也並沒有什麽大不了,兩國交戰,各為自主嘛。
但問題在於,魏國應戰的主帥是商鞅舊時好友公子卯。這也沒什麽。
但問題在於,商鞅給公子卯發了封邀請函,稱既然是就是好友,不妨一起聚一聚,也許還有避免惡戰的解決方案。公子卯欣然赴約。這在當時也算正常。
但問題在於,商鞅在公子卯赴約之時,直接將其俘虜,並趁機大舉進攻,致使魏國大敗,最終以魏國割地賠款而告終。
因此,此次商鞅逃往魏國,自然應當想到魏國還是有人記仇的,於是,商鞅被逐出魏國。(沒殺他算他走運吧)
最終,商鞅走投無路,回到秦國。無奈之下,正式建立叛軍,起兵謀反。結果是商鞅被殺,其屍體運回鹹陽,並在街市被車裂。
 
             不好意思,在寫上麵這一段的時候,好像感覺自己在發泄一種“解氣”的情緒。但客觀地說,商鞅前麵的作為,並不見得一定會讓他得到後麵的報應,沒有因果關係。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樣的話,你要是當真,你會過得很慘。
 
下麵是我對商鞅的整體評價:
        商鞅是個能人。他既有思想,而且也有執行力。
        商鞅不見得是一個堅定的法家。這從他向秦孝公提供三道(帝道、王道、霸道)菜單就可以看出。如果秦孝公選擇帝道或王道,商鞅可能就是會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執行方式,也不見得一定是法家思想了。
         商鞅是一個沒有道德底線的人。這不光體現在與魏國交戰時對公子卯的背信棄義,而且,但凡有點底線的人,是不會設立並實施“以人頭作為KPI考核指標”的軍功爵製度的。
         商鞅並不是一個與他的時代脫節的人物。縱觀戰國時代,不僅是秦國,也包括其他各國,整體社會都是在不停地向下突破道德底線。隻不過商鞅想得更透徹,貫徹得更堅決。這也恰恰是他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商鞅是成功的。盡管商鞅本人最終結果很慘,但秦國此後曆代君主沿用了商鞅建立的體製,並加以發揚光大,並最終由嬴政統一了六國。
         商鞅的理念不僅影響到了此後的曆朝曆代,甚至也影響到了近現代的中國。
         沒有底線的事情,我們現在看到的,還少嗎?
          悲哀。
 
如果意識到這一點,不覺得該做點什麽嗎?
 
We, the common people with little common sense…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