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與朋友觀看最近很吸引大眾的電影《無依之地》,當看到畫麵完全沒有色彩和美感的影片開始了不到5分鍾的時候,一位朋友走出去花園曬太陽(退場了)。10分鍾後,有兩人出去遊泳了(無法看下去),剩下一位朋友看到隻剩下我一人在看,沒有離開。但那不耐煩已經寫在了臉上,堅持了20分鍾後,他終於開口說:“你還打算看下去嗎“?我點了點頭,朋友忍不住了,抱怨說:我實在不明白你在看什麽,畫麵拍的像舊社會,故事悶死了,也不知道導演想說什麽。我也不耐煩的說,你出去遊泳吧,外麵風和日麗的。
最後剩下我一人還在繼續看這一套畫麵灰蒙蒙的21世紀的電影,實際上如果從視覺的觀感上來說,是完全沒有看頭的。我堅持下來是因為要知道這部電影的基調是什麽,它得獎的理據在那裏。導演要表達的又是什麽,盡管大部分的評論都認為這是反映美國社會底層人民的悲慘人生,世界經濟淪陷造成了很多人無家可歸。
也因此,在目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都不景氣的大環境之下正好迎合了那些獎項評審們的胃口。但最後能否觸動廣大觀眾的核心感情呢?這才是我關心和評價這部影片的標準,其實有時候觀賞一部影片的深度,單純的場景鏡頭如何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影片藏在骨子裏的核心感情。一種感動我們的源泉,在於整部影片是否從較深的層次上產生效力。要知道這是一種原始的感情。而無依之地的導演似乎要引導觀眾來評擊現在的社會現像,這就好像有要綁架觀眾的味道了,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就過了火了。
我不是影評家,平時看電影也不講究,純粹憑感覺,喜歡就看,不喜歡的馬上換畫,但是在通常的情況下,那些得了大獎的片子我都會拿來看一遍,因為得獎的影片,會有另外一層意義的,它是社會的風向標。今次的這套無依之地就可以說明了這個問題,因為當我看這套片的時候,思路是單向的,感覺導演在講一個很悲情的故事,她有意的用鏡頭誤導我走入一個女人的悲劇人生的畫麵,悲情社會的漩渦,觀眾的思路被牽引著隻朝著一個方向去思考去感受那種無家可歸的可悲境況。電影裏麵女主多次出現的一句台詞:(我不是無家可歸,我是無房可歸)如果我們可以繼續把影片看下去的話,那就讓觀眾有點抓不主故事的主線了,好,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幾個情節。
1) 女主角佛倫在政府部門的一幕,工作人員對她說,你已經62歲了,你可以申請領取你亡夫的全額退休金,同時領取失業金。但她馬上搖頭說:不!我喜歡工作,我要工作。這種勤勞的態度是好的,但同時這個情節也說明了她不是處於經濟極端困難的境況。最後,她決定變賣全部家當,買一輛房車,一邊在各地遊蕩,一邊尋找工作。不久後,她在亞馬遜公司分揀中心找到一份臨時工。這就是故事的開始。
2)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佛倫的車停在一個空蕩蕩的大停車場上,四周雪花在飄落,她站在車旁,一個女人走了過來,佛倫馬上說:這裏的主人同意我的車停在這裏過夜的。那女人很善意的對她說:我知道,我來隻是要告訴你,今晚的雪會越下越大,氣溫會下降。你可以到那邊的7-11店的旁邊的教堂裏麵過夜,那裏也有食品提供。但佛倫拒絕了,她繼續留在了她的車裏,夜幕降臨,鏡頭進入她的車裏,佛倫卷縮一團,身上發抖,她把身邊可以抓到的衣物一件件的拉過來蓋上身上,鏡頭定格在她發抖的黑暗的車廂內。
鏡頭切換,清晨的公路上,佛倫開著車,哼著歌,在剛剛被清掃幹淨的路上狂奔。她是受同事琳達的邀請,趕去參觀亞利桑那州的一處沙漠營地,該營地由鮑勃·威爾斯建立,為無家可歸的流浪人士提供生活保障。但到了那裏佛倫最終不願意加入這個”丐幫組織”,她不認為自己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但之後因為天氣逐漸變壞才回心轉意,暫時留了下來,那時她依然急著找工作。佛倫在營地遇到的都是流浪漢,所以也學會了路途上必須的生存及自給自足的技能。佛倫後來在惡地國家公園的雪鬆隘道營地(Cedar Pass Campground)當營地主理人。一次,她意外邂逅住在營地、在惡地國家公園當臨時工的大衛,兩人一見鍾情,跳著舞回去營地,但後來分開了。
3) 佛倫最終回到亞馬遜做散工,住在原先的營地。她收到丐幫營的斯文琦的死訊後和其他營友一起悼念。佛倫向鮑勃分享自己和亡夫的戀愛故事,鮑勃則分享他的大兒子最近自殺的故事。不久佛倫回到帝國鎮處理她放在一個儲物室的舊家當。她看了一眼曾和丈夫共同工作過的工廠和一起生活過的家便重新上路。
以上幾個情節,我隻覺得女主角這種浪跡天涯的生活方式,是她的一種生活的態度。每一個人都有她自己的生活追求和喜好,中國有一句老話:“有人辭官歸故裏,有人連夜趕科場”。所以,我們需要弄清楚,女主角選擇的流浪生活,是她的心之所向,還是生活所迫。在這方麵,我覺得導演綁架了觀眾!
畫麵灰暗,家當破爛,一群衣衫襤褸,滿臉滄桑和皺紋,滿身疾病的貧病交迫的老人,坐在一起交談最多的話題是用怎樣的方式自殺,不管我們用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這都是一部完全沒有美感的讓人感到壓抑的電影。
那麽讓我們來看看現實的社會吧,我認為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還是以善來主導的,除了正常的福利,還有很多民間的慈善組織的。影片裏麵的這些老人可以去住老人屋,進老人院,如果有自己的房子居家養老,有由社安局發出的經濟補助,還有由社安局埋單的上門護工,各個社區都有專門的護工機構,老人和21歲以上的病殘人士都可以申請,這一筆從納稅人身上出來的社會福利,每一年是一筆非常非常龐大的費用。現實生活中美國其實是窮人的可依之地。上周我無意中在一個電台的節目中聽到,紐約州為了解決紐約市龐大的流浪者住宿問題,向聯邦申請每個流浪者每月7000美元的補助,天啊,這是一個中層人士的收入啊。(這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國家)所以現在很多旅館都包給了政府用來安置流浪者,對於這些旅館的經營者等於收入穩定,比開門做生意強多了。但是一旦你家附近有這樣的旅館,那麽就是災難的開始,他們經常打架,推著從超市拿來的推車大包小包的來回在你的屋前穿疏,最可怕的是,這些流浪者裏麵有不少一部分是吸毒者。
所以,我們看影片的時候,我認為還是不要被導演的過度渲染而忽略了女主角浪跡天涯的個人生活取向和她自身對流浪生活的意願。
如今的美國社會已經不是一兩個案例可以講清楚的了,不要忘記美國有一種現像叫媒體政治,這才是美國國家的核心啊,老美國人有一句話:In America, the president reigns for four years, and journalism governs forever and ever.
(意思是:在美國,總統治國四年,媒體則永遠統治著社會。)
我的一位朋友是美國製片人協會的上層人物,有一次他對我說,不要太認真的去看待什麽奧斯卡、金球等獎項,這隻不過是美國媒體政治的社會風向標。後來我留意了一些得獎作品,總算明白了這話的意思,在什麽藝術創作的光環之下是美國媒體政治的緊箍咒。有時候在想,美國媒體在評擊別的國家言論不自由的時候,大家是否看到整個美國社會、包括政府都在被美國的媒體政治綁架著呢!
影片(無依之地)講美國窮人無家可歸,悲情社會、淒慘人生。坦白說,在美國做窮人真的是這麽慘嗎?那讓我先說說窮人的福利吧:1)窮人有社會醫保卡(俗稱的白卡,醫藥費、住院費、全免)2)收入低的家庭小孩沒有有固定的補助,學校餐費全免。租房政府幫你付房費,煤氣、水電費大部分補貼。3)如果是單親媽媽,更加不怕多生幾個娃,這些娃拿回來的錢足夠讓這個媽媽不用做工,待在家裏都可以豐衣足食。
然而,這些錢從那裏來?大家不要認為這是白宮的當權者的善舉。這是美國中層勞動人民的血和汗。為什麽媒體和搞文化文藝創作的人不去報道創作這些有社會生活藍本故事的電影,引起社會關注關懷這些中薪階層呢?美國是一個課稅大國,單身的納稅人士每年的稅收是總收入的45%。但是高額納稅之後他們得到什麽樣的社會福利呢?基本上是沒有的,醫療保險現在每一個月單人計要付600---800美元不等。(這裏麵雇傭公司會為他們付一部分)房地產稅每年遞增,如果你有房屋出租,也不要高興,因為疫情期間就更加痛苦了,因為房客是可以不交房租的,但政府規定你是不能因為他不交租而趕他們,理由是這些人因為沒有了工作、是窮人。但你的貸款銀行對你說,政府沒有給你們任何的政策支持和優惠,所以你必須按期供款,不然銀行會來收樓。
美國政府發放舒困金,大眾歡呼。但這個時候,政府對平時乖乖的中產階級納稅人說,你們不是窮人,所以年收入超過7·5萬的基本就不會發放了,9萬以上的就一分都沒有了。這公平嗎?難怪有的人說辭職了,不幹活了,蝸在家裏當窮人。每天睡到自然醒,不一樣也過著神仙的生活。如果再這樣下去,美國真的可要完蛋了,中產階級才是每一個國家的中流砥柱啊。他們為事業、為工作每天勤勤奮奮、兢兢業業的工作,沒有時間出來示威遊行,但社會也不應該無示他們的。所以說:【會鬧的孩子有糖吃!】現在的美國,會鬧的一群人已經綁架了社會、綁架了媒體、綁架了民主黨。麵對這個讓人越來越寒心的社會,誰來還社會本來應該有的真實麵貌?
本來窮人富人,是沒有誰是絕對正義的,隻有階級矛盾和因此暴露的人性是永遠難以跨越的鴻溝!
我說到這裏,真希望無依之地的導演作為一個中國移民,不要為了迎合美國媒體的評審標準而綁架全球觀眾了!
(以上的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簡介:張允遐(張詠霞)中國財經出版社合作作家,【滾滾紅塵美利堅】作者。該書被中國各地圖書館和美國公共圖書館收藏。
【中國作家協會】評定為海外優秀作家。
並多次獲得中國中央電台、中國僑聯等高層次的文學獎項。
多年來共發表了不少頗有影響力的作品,其中得獎作品十多篇,並由北京電影學院改編成電視劇。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歲月抒情】,瀏覽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