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驊的話:
天還沒亮,媽媽將一瓶溫牛奶往我嘴中一塞,還在睡夢中的我就咕嚕咕嚕喝起來,喝完牛奶,也醒了。大叫:“mami! Mami!”媽眯給我急急忙忙穿好衣服、洗臉、梳頭,將我放到汽車專用睡籃上,綁上安全帶,開半個多小時汽車將我送到蕾歐娜家庭托兒所。蕾歐娜阿姨高高的,滿頭金發,以前一定是個大美女,將我從媽眯手裏接過來,又親又抱。離開媽眯,我本來想哭的。可阿姨不停地逗我笑,誇我即漂亮又可愛,經阿姨這麽一逗,一誇,看她那麽親切,我怎麽好意思哭了?就高高興興地隨阿姨坐在地毯上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我們都直接叫她蕾歐娜,每天蕾歐娜阿姨都是這樣熱情迎接我,所以我就特別喜歡上托兒所。
蕾歐娜阿姨家是一個獨立的小別墅,兩層樓,還有地下室。二樓有三間房,一樓大廳是我們的遊戲室。放了很多玩具 。阿姨帶3-4個兩歲以下的小孩。我們每人有一張睡床,放在二樓不同的房間裏。我的小床安排在阿姨8歲女兒的房間內。蕾歐娜時而坐在地毯上與我們一起搭積木,時而又和我們一起玩遊戲。到了節日的時候,我們每個小朋友都帶節日禮品。蕾歐娜自己也準備好多東西,她還會幫我們一起烤餅幹,然後將它們作為禮物讓我們帶回來送給爹d、媽咪。每當托兒所舉辦集體活動時,蕾歐娜就會將爹d、媽咪請來。讓我們表演節目給他們看。
蕾歐娜隨時隨地教我們待人要禮貌,我六個多月時還不太會講話,但見人就會微笑著說:“HI!”。一天,從托兒所回到家,媽咪給我一塊糖,我突然就會說:“Thank You! (謝謝)”。惹爹d生氣了,我也馬上就說“Sorry!(對不起!)”。 爹d和媽咪聽了好驚喜!
蕾歐娜教我們凡事都要自己幹,講衛生,保護環境。你別看我才一米高,每天吃飯前我都是自己搬小凳子到洗手間,站在凳子上,打開水龍頭,將水溫調到不冷不熱,滴一點洗手液在手心,就將兩隻小手對著直搓,然後放在水下衝洗,洗完了自己關上水龍頭,再拿一張消毒過的潔淨白紙揩手,隨後,我會將紙扔到垃圾桶。你看像不像個小小環保家。一切都是我自己完成的,媽咪要幫我的忙,我馬上會說:“No help! My help!(意思是:不要你幫忙,我自己來)”。這是我最喜歡講的一句話呐。
兩歲生日那天,媽眯給我穿上新衣服,我愉快地拿著我的早餐飯盒,跳進媽眯的汽車裏,坐在我的汽車專用安全椅上,等著媽眯開車去托兒所。蕾歐娜給我專門開了生日Party。她將遊戲室布置得花花綠綠,中間掛了一條五彩繽紛的大魚 ,魚裏裝滿了糖果。她讓我第一個用紙梆敲魚,其它小朋友跟著我一個一個輪流敲。最後將魚肚敲破,糖果撒了一地。我們可高興呐!一起趴到地毯上拾糖果。媽眯給我帶來了生日蛋糕,小朋友一起圍著我唱:“Happy birthday to you!……。”蕾歐娜幫我切起了蛋糕,我一個一個送給每個小朋友吃。然後我們一起又唱又跳,好開心啊!
我們每天都繪畫和唱歌。蕾歐娜發一大堆彩色筆,讓我們想畫什麽就畫什麽,隨便得很。我特別喜歡畫圓圈,一圈套一圈,像天上的彩雲….。有一天她教我們認識“藍”顏色:她從雜誌上剪下幾張主體是藍色的畫麵,貼在一張白紙上,又貼成了一張漂亮的畫,給我們做樣子放在小桌子上;然後給我們每個小孩一張白紙,一本彩色雜誌,一小盤白膠水,一把幼兒剪子,就讓我們自由做;蕾歐娜不打分,不評比,誇我們每個小孩的畫都好。總是表揚,鼓勵。我回家時歡欣鼓舞地帶上自己創作的“藍色”藝術剪貼畫, 驕傲地給爹d和媽咪看我的“傑作”,又得到一番誇讚,好高興啊!
媽媽的話
中美文化差別很大,嬰幼兒是美國的未來,受到特別的重視。真可謂美國是“兒童的天堂”。
與中國下崗工人和退休老奶奶在自己家給人照顧嬰幼兒相比,美國的家庭托兒所具有更加鮮明的特色,值得我們國內借鑒。
國內的托兒所,在幼兒教育時,強調的是提前教授給孩子文化知識,但是不太重視對孩子性格培養,社會公德和集體生活的教育。這也許是中國和美國之間在幼兒教育方麵最大的不同。而這種不同反映在孩子的成長上,就是,美國教育出來的孩子比較懂禮貌,有教養,能夠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而在中國長大的孩子,智商雖高,但往往惟我獨尊,不能很好地與別人相處。這種性格是不能適應社會化的需要的。
雖然小驊外公外婆都退休,從國內來了,完全有時間照顧小驊,何況他們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對小驊也會給予良好的教育。按照我們中國人想法,送小驊到這種很多孩子在一起的家庭托兒所不如讓外公外婆帶。即省錢又放心,何樂而不為?其實,對於孩子來說,與老人在一起,永遠不如在他的朋友中來得愉快。孩子少吃一點東西,可以回家補上,受了一點委屈是一時的不愉快。但是每天幾個小時的集體生活,卻可以教給孩子許多成人不能教他的東西。在集體中遊戲,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我更看重的是美國家庭托兒所對孩子性格和人品的早期教育。“三歲看到老”, 送孩子到一個好的托兒所,而且越早越好,是最好的幼兒教育。也是最長遠的投資。我的這些觀點和美國很多職業女性看法是一致的。來源於美國極其重視兒童早期教育這大環境。下麵介紹一下美國家庭托兒所蓬勃興起的背景。
政府重視兒童早期教育 (附件)
白宮於1970年和1981年兩次作出決定,把發展托幼事業作為國家最重要最迫切的需要之一。1979年國會通過了《兒童保育法》(Child Care Act),1990年通過了《兒童早期教育法》(Early Childhood and Education Act),同年還通過了《兒童保育和發展固定撥款法》(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Bill),該法於1995年作了修訂。 1994年美國又提出了《早期開端計劃》,把教育服務對象延伸到貧困家庭兩歲孩子。
聯邦政府撥給各地的發展社會服務事業的經費,約有1/5用於支持早期保育與教育。20世紀90年代政府與國會為了消除財政赤字,平衡預算,大幅度地削減社會福利開支,但托幼事業的經費不但沒有減少,而且逐年增加;在國會討論政府預算案時,克林頓總統要求給予幼兒教育全額撥款,這反映出美國政界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美國政府認為:“如果國家讓兒童早期失去了機會,那麽以後對大孩子的教育投資就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忽略了五歲以前孩子的學習與教育,那就無法提供教育改革合適的道路圖”。
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學前教育
美國著名的卡內奇基金會認為,人的早期對其未來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所以把早期教育作為優先資助項目之一。美國經濟界從長遠的發展角度出發,把學前教育看作是向未來投資。由一批最具影響力的大公司領導人與大學校長組成的美國經濟發展委員會於1985年提出一份報告,內稱:“如果美國的孩子不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美國無法在未來的全球市場競爭中取勝”,“很難想像出有比學前教育更高效益的投資項目”。
美國最大的電腦商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建立了兒童托育資源發展基金,五年裏投入了2500萬美元,其中2200萬美元用於托幼事業;AT&T(美國電報電話公司)也建立了托幼發展基金,1993年至1995年三年投入1500萬美元,用於增設托幼機構,提高保教質量。從20世紀70年代起,美國資助、支持學前教育的企業不斷增加,尤令人注意的是企業辦托兒機構興起與發展。
社會需求迫切
50年代,美國大部分家庭都隻是父親一人出外工作,母親多在家照料家務和孩子,過著安穩富裕的中產階級生活。現在美國,任何時候,問母親為什麽不能在家很好地照顧孩子,他們都會回答:現在美國生活不容易,家長們太忙。要想保持安穩富裕的中產階級生活,必須夫妻二人都出外工作,母親沒法兒留在家裏照顧孩子。另外,有些美國婦女認為生活可以也應該多姿多彩,孩子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一方麵,但不是全部,要求婦女有了孩子就放棄工作是不公平的。職業婦女也是孩子(特別是女兒)的榜樣,又上班又當母親的生活可以更加豐富。為幫助人們在事業和家庭需要之間取得平衡,一些新的家庭托兒所應運而生並大受歡迎。
美國幼兒保育的方式
在美國日托機構主要分為私人商業性、私人非贏利性和公共福利性幾種。有“全日”和“部分時間”托兒多種形式。主要有三類托兒服務:正規的幼兒教育中心、幼兒園、以及家庭托兒所
正規的幼兒學習中心(day care center) 設備最好,中心的房屋常常是獨立地,專門為孩子設計的建築,裏麵的用具,玩具都是專用的。在這樣的中心裏,除了比較重視幼兒的早期智力啟蒙以外,最重要的是,老師的素質比較可靠。而且老師所受到的職業訓練也比較好。這種幼兒教育中心常常是比較大的公司開辦的。美國最好的幼兒教育中心過去隻為大公司的員工服務。但是最近幾年也逐漸向社會開放。如美國國際聯合電腦公司CA (COMPUTERASSOCI-ATES)在電子商務軟件方麵名列第一。在辦公大樓裏建托兒所,公司
托兒所內設施十分完善,有教室、遊戲室、休息室,還有室外遊樂場和室內遊泳池等。托兒所的建立使員工對企業產生了家庭感、歸屬感與責任感增加了員工的親密感,這種情感對提高生產率來說是再重要不過了。用托兒所留住人才。《計算機世界》雜誌則連續5年將CA評為“全美最佳供職的公司”。
除了部分企業自辦日托中心外,醫院、學校、機關、部隊等單位辦的托兒機構也有較大發展。醫院係統設立了上千個保育中心,這是由於醫務人員上班製度與眾不同,醫院房舍一般比較寬敞。部隊由於軍人職業的特殊性,家長往往不能與孩子生活在一起,所以建立了相當完善的保育係統,有近千個保育中心,並有自己的培訓計劃。90年代初政府機關有250個保育中心,其中紐約州政府機關就有41個。企業等單位辦托兒機構已成為美國多元化辦學前教育體製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型托兒所(Kindergaten) 美國最多的是私人興辦的小型托兒所,這些小型托兒所,是一種公眾事業,或由教會經辦,或由私人擁有。常常利用教堂或者普通的居民住宅加以改造而成。通常都是學齡前兒童,而不是嬰兒,對這些孩子要進行大小便訓練。也有些托兒所同時接受學齡兒童,這些孩子的家長工作時間往往在孩子上學之前或放學之後。孩子一般由家長負責接送,但有時托兒所與當地的學校係統取得聯係,用校車接送。有些托兒所要求家長每星期撥出一、兩個半天的時間協助照管兒童。即做義工。
家庭托兒所 (Home day care) 美國還有許多家庭托兒所。以看護孩子為主要目的。她們一般是照管嬰兒和學齡前幼兒(五歲和五歲以下)。 3歲以下嬰幼兒入托需求尤為迫切。不少企業通過利用與發展周圍的家庭托兒所來解決這一問題。有些大企業大量招募家庭托兒所,並納入管理範圍,使其為本企業服務。如IBM公司托幼係統可收納1.5萬名孩子,其中大部分是放在它所管的家庭托兒所。為此,一些企業投入不少資金,促進家庭托兒所的發展,提高其質量。如道登·赫德森公司(Dayton Hydson CO.)這家設有很多零售店的大型商業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三年裏投入了300多萬美元,在其職工居住較集中的30個社區,發展家庭托兒所,改善其條件,並下大力幫助提高質量,包括製訂家庭托兒所標準,建立培訓機構,先後培訓了4000多名家庭托兒所經辦人與助手,使托兒所達到了合格水平,兩萬多名入托嬰幼兒得到了較好的照料。
其它托兒形式:
美國伊利諾斯州的4位研究生於2000年5月組建起一個旨在共同撫養兒童,收入共享的小型共產社會。其主要目的有如下四點:
1 養育聰明健康和教育良好的兒童,使這些兒童成為好的領導或公民,對未來的
多民族文化的社會做出有益的貢獻。
2 幫助正在就讀的學生會員(大學生、研究生)減輕家務負擔,完成學業。
3 創造一個和平友好的環境,減少吸毒、犯罪家庭的發生率。
4 扭轉受教育越高,生育孩子越少這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