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君

描寫我的兩個小外孫在美國的成長過程
正文

第45章 中美隔代幼兒教育

(2020-07-22 08:07:48) 下一個

Joshua 的話

我的外公,外婆住在中國南京,爺爺奶奶住在美國波斯頓。我都叫他們 grandpa 和grandma..2002年9月我快出生了,外婆因沒拿到簽證,不能來美國照顧。爸爸隻好請波士頓奶奶來幫忙。奶奶一見我,就親個沒完。可喜歡我了。說我長得和爸爸小時候一樣,眼睛又大又亮,特別好看。奶奶來了四天教會爸爸如何給我洗澡,搽身,換尿布後,就回家了。媽媽上班後,我就上了家庭托兒所,快兩歲時上了現在的幼兒園。

 

以後爺爺奶奶每年來看我們一,兩次。他們住得很遠,每次來都是自己開汽車十個多小時,住在旅館裏。到我們家來看一會兒。我們到旅館去看他們,一起在飯店吃飯。平時,每周爺爺都打電話來和爸爸聊天,我特喜歡搶爸爸的電話機,對著電話筒,高叫:“Granndpa, I  love you! ............Byebye !”

 

兩個月前南京外公外婆才辦好簽證,來美國看我。我一見到外公,就叫“爺爺!抱抱 !”  外公會講英文,我能聽懂。每天從幼兒園一回來,他就從爸爸手裏將我抱過去和我親親。我脫外套時、外公問我:“Help ? (要幫忙嗎?)”我總說:“No

 Help ! (不要幫忙!)”然後外公就和我一起玩,一會兒投籃球,一會兒打乒乓球。我左手橫捂球拍,對著飛來的乒乓球,急刹過去,你看,我這神態像不像個運動小將?(見像片01) 外公和我還經常在我們屋外的草坪上一起玩橄欖球,我們二人都玩得那麽盡興,快樂。媽媽在旁看了,笑咪咪地對爸爸說:"外公手舞足蹈,返老還童;小驊心花怒放,喜笑顏開。真是一派樂融融的親情遊戲場麵?。我得趕快把這歡樂的瞬間拍下(-見相片02)。外公還帶我天天給花澆水,指給我看花如何長的,說:“給花澆水,施肥,花是不是越長越漂亮了。你要長高,長大就像花一樣,要天天好好吃飯才行。”現在我就不像以前那樣,不管高興不高興,都樂意吃飯了。

 

外婆隻會講中文,她給我講百雪公主/Snow White, 小蝌蚪找媽眯......的故事。教我搭積木,畫畫。教我中國話。我已能和她對話了。不過,是中文,英文一起用上。比如說:Snow

是白顏色。外公外婆和爺爺奶奶我都喜歡,但有些不一樣。就讓我的中國外婆給你們談談吧!

 

外婆的話:

我們來美國本想帶小驊。他一直在幼兒園長大,受到很良好的教育。才兩歲多,凡事都要自己幹,不要大人幫忙。在這,讓我們來看看小驊洗澡的場景吧!每天晚上琳琳(小驊媽媽)要給小驊洗澡,洗澡前琳琳總要問小驊:“ Take a bath?要洗澡嗎?”

小驊說:“Yes !”。如果說:“No!”今天晚上就不洗澡了。

當小驊同意洗澡後,琳琳就和小驊一起準備,小驊自己將塑料洗澡墊子放在大浴缸內,用小手壓壓緊;自己開始放水,他還會調節冷熱水,一邊放水,一邊玩水,可高興呐!我有時要幫助他放水,他就不高興地打我的手,還叫嚷:“No

help!不要你幫忙!”。等放滿一缸溫水,他自己脫衣服,襪子,跨進浴缸。拿嬰兒沐浴露往自己身上直噴,還會用兩隻小手在身上抹抹。這時候琳琳在浴缸外用一大水杯往小驊身上澆水,兩人邊澆水,邊聊天。

洗完了,琳琳問他:“Come out? 出來嗎?”

小驊答:“  No! Swimming!不!我還要遊泳!”

他馬上就趴到浴缸,來起了蛙泳,沒一會兒,一個翻身,仰在水麵上,又仰泳起來.等玩得盡興了,說:“Outside”才會出來。

洗澡,這隻是一個小例子。吃飯,穿衣,外出,遊玩....凡事都要先征求小驊意見,他自己願意了,才會幹。任何事都是邊玩邊幹。這和我們國內老人帶小孩大不一樣。仍然拿洗澡這例子來說吧:在國內我們老人先準備好一切,對兩歲幼兒從來不會征求他意見,不管他同意不同意,總是將他往水中一放,很快就給他洗好,沒多話的。從這看出來,我們這些上世紀五十年代過來的老人觀念大大落後了,不適於教育21世紀的新生代。

 

小驊在這自由環境中,無拘無束成長得生龍活虎,在家又跳又奔,跳累了在地毯上躺一會,馬上又爬起來奔。除了畫畫和搭積木,沒有安靜的時候。比國內小孩活潑多了,如果整天帶,我們實在也帶不動。女兒女婿按美國人規矩也希望將小驊仍繼續送幼兒園。所以就采取了折中方式。小驊繼續上幼兒園,每天晚上我們和小驊玩1-2小時。順便教點中國話。

 

針對目前國內倡導的"隔代教育"高潮,我想結合美國現實談談到底要不要"隔代教育"。隔代教育在咱們國內是每一個家庭碰到的問題,但又是每一個家庭非常棘手的問題。也不是現在就提出來了,這個問題幾百年前就存在,隻是要逐步科學化,現代化。孩子被祖父母養大。即使在更原始的文化中,祖父母不會取代父母來撫養孩子,但是他們會與父母一同撫養孩子。整個人類的演化史中,最常見的撫養環境就是大家庭。

 

隔代培養包括隔代撫養和隔代教育兩個層次。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中美隔代撫養的現狀。

中國一直沿襲了幾代同堂大家庭的傳統生活方式.在國內隔代撫養有非常悠久的曆史,祖輩照顧孫輩似乎天經地義。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大多居住在高樓,三代同堂的家庭減少了。很多人希望祖父母住在附近,而不是與自己住在一起。幫忙照顧孫子。一方麵老人退休了,最大的優勢就是有充裕的時間。另一方麵年輕的父母非常忙,基本上都是雙職工,都是獨生子女,所以一般的扶養孩子的任務都順理成章落在了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身上。目前,不論是4、2、1結構還是三代同堂或者是隔代家庭,退休在家的老一輩人大都承擔起照顧孫兒的重擔。特別老年婦女在家庭生活中起著主導作用,她們是家務勞動,照管、教育、培養孫子女的主要力量。國內認為隔代教育是為"老有所樂"、"老有所為"開辟了新路。符合我國國情特點。

 

在美國,很少見到三世同堂的大家庭,祖父母沒有撫養孫輩的義務。像小驊奶奶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孫子女有四個。但他們一個也不扶養。小驊爺爺奶奶和大兒子住在附近隻每年照顧兩三次。每次幾個小時。有時大兒子和媳婦外出旅遊時,將孫子送到爺爺家臨時照顧一下。對不住在一個城市的孫子女隻每年開汽車來看望看望。事實上,有十分之一的美國祖父母照料孫子女,..另外有些婦女為了挽回由於撫養子女而損失掉的獲取最低養老金的機會 ,不得不請祖父母代為照顧(因為美國法律規定:要有40個工作點,才能拿到養老金。每工作一個季度才算一個工作點,即至少要工作10年才能拿到養老金)。在十個祖父母中,有九個在一年當中至少會看護其孫子女一次。在祖輩基本不扶養的情況下,美國人工貴,隻有極為富裕的家庭才請得起保姆,因此育兒的擔子隻能落到父母身上。

 

母親育兒養兒育女在美國曾完全被當成母親的職責。大部分家庭有了孩子後,妻子不工作。在家專職帶小孩。有的家庭連著生幾個小孩。等孩子們上學後,妻子一邊從事些非全日製工作。一邊扶養孩子。我們住宅區,差不多有幼兒的媽媽都不工作。這是美國最傳統的育兒方式。已婚美國人休閑活動慣常以家庭為主體,周末在購物中心、各種遊樂場所,到處可見抱著、用小籃提著、背著或是推著孩子的大男人。甚至在一些學術會議上,也能見到媽媽專心開會而爸爸在旁照顧嬰兒的場景。

 

父母親共同育兒

後來,女權主義者從男女平等、提高婦女地位的角度出發,呼籲父親多分擔育兒義務。有的爸爸與妻子平分育兒任務。一個著名的例子是一本育兒雜誌的編輯,特麗莎和弗萊德。他們兩人是真正的合作者:兩人在雜誌上的署名是"聯合編

輯",在生活中則聯合育兒,每人都上兩星期班,在家帶兩星期孩子,兩人輪換他們覺得孩子從這種安排中獲益良多。孩子吸取雙方的優點,充滿了活力。 很多父親在孩子麵臨挑戰和難題時,更傾向於鼓勵孩子堅持,而母親有時則想:"孩子還小,先算了吧!" 父母在行為方式上的差異可以互補,孩子在得到鼓勵、推動的同時,也不乏耐心的嗬護,這樣才能既發揮孩子的潛力。又不致傷害孩子的心靈。在父母分擔育兒職責的過程中,雙方也能更了解對方的想法,更理解對

方的行為,相應地調整自己的育兒方式

 

父親育兒

  

 近20年來,美國心理學家與兒童發展專家逐漸發現,父親分擔育兒職責,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某些作用甚至是母親無法替代的。父親分擔育兒職責因而成為一種時尚,在關心子女成長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尤為風行。

 

有200萬美國父親選擇留在家裏帶孩子,而讓妻子去工作養家.有的家庭這麽做是因為妻子收入比丈夫高,比如妻子是律師而丈夫是教師。有的是因為丈夫更有耐心,更喜愛教養孩子。這些全職爸爸樂此不疲,還利用互聯網互相鼓勵,組織"全職爸爸協會"哩!

 

家庭托兒所

有的家庭父母都得工作,美國產婦帶薪產假隻有三個月,產假過後不得不把嬰兒送到家庭托兒所。在美國家庭托兒所不能隨便開,婦女一定要具有專門嬰幼兒護理執照才能開辦。美國產婦上班後,不給喂奶時間。沒斷奶前,隻在專用休息間,將奶定時擠出,放冰箱。以後給嬰兒吃。這樣媽媽很辛苦。小驊就是這樣扶養大的。

 

綜上所述,可見美國孩子主要由母親扶養,父母親共同扶養和目前流行的父親扶養三種方式。

 

現代社會讓每個人有機會比以前活得更久,按理,祖輩對於孫輩的影響也可能比過去持續得更久。美國 祖父母們和中國祖父母一樣,最大長處是有比較多的時間。可為什麽他們不承擔扶養孫輩的重擔呢?

 

在美國普遍有一種概念或印象:就是老人們並不適合擔當家庭教育方麵的角色。原因是他們年紀大了,精力有限,知識更新方麵也相對落後。從某種角度講,美國祖父母們和我一樣也了解到自己的這種局限。祖父母經驗的傳承也是有好有

壞,在一個變化較慢的環境裏,祖父母在好幾十年前的體驗可能是珍貴的。但是在美國快速變遷的環境中,可能就是一種妨礙。父母永遠會在自己父母的建議中挑出過時的建議,而拒絕接受。避免這些衝突的最佳方式就是分開住。

 

美國近代科技的進步造成了旅遊的普遍並開拓了視野,增加了人與人及世界不同角落的接觸,導致社會及其他的環境快速變遷。美國的祖父母熱仲於旅遊,獨住或住老人院。要求有自己的空間。結果是祖父母對其孫輩的貢獻越來越小。祖父母們所不知道的事情有可能使其孫子女受到傷害 由美國全國安全兒童運動.

 

所進行的一項新的調查卻發現,盡管其初衷是好的,但是在某些安全隱患方麵,祖母和祖父往往跟不上形勢。在對600多位祖父母進行的調查中發現,其中有近60%都沒有每月

檢查煙霧探測器裏的電池;54%不知道應當將熱水器設定在華氏120度或以下,以防止發生燙傷;56%沒有在抽屜和櫃門上安裝安全插銷;77%手邊沒有吐根糖漿,以防發生中毒。從孫輩安全角度著想,也不希望老態龍鍾行動不便的祖輩來扶養。

 

現在再讓我們從中美幼兒教育的觀念來看看要不要"隔代教育".

中美幼兒教育區別實質反映了中美文化的基本不同點:其關鍵是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

 

中國文化強調和諧與秩序、家庭為個人的主要依歸、社會在個人之上。國內為了促進社會穩定,要求安定團結。教育孩子把“愛祖國”放在首位。提倡"子孝父",子女應孝順父母,服從長輩,服從上級,喜歡聽話的孩子。

 

美國文化強調“人人生而平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是他們“不可轉讓的權利”。在美國個人的利益是首要的。追求個人的自由和幸福。首先是教會孩子如何珍惜自己,設計自己。一個不自愛的人,怎麽指望他去愛家庭,愛國家呢?提倡父"孝"子。子女不必服從父母可以表達任何意見和情感。長輩習慣子女不聽話,而且喜歡逆反的下輩,認為有出息。這使美國社會競爭更激烈,優勢更顯著,更有發展潛力。表現更優異。

 

我覺得在中西方教育孩子雖然存在很多差別,但本質區別就在於此。因此國內對幼兒教育方式上多采取灌輸式、管教式;而美國在教育方式上多采取啟發式,創新式。

 

國內在這種幼兒教育思想指導下提倡傳統的隔代教育,祖輩扶養孫輩往往是"四二一綜合征"病因之一, 四個老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兩個大人(父母)圍著一個獨生子女轉。現在的祖父母大都生長在物質匱乏,不斷革命鬥爭的年代,對子女在物質和精力上都照顧不夠,所以他們對孫子女特別想補賞,往往對孫子女百依百順。培養出了不少小皇帝,小公主。這不能不引起人們憂思。

 

美國在它們幼兒教育指導思想和方式下培養出的小孩生龍活虎,個人主義膨脹,情感豐富多采,潛力盡情發揮,能力無限,意誌堅強,靈活機動。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時代,人才要從嬰幼兒培養起。美國為了保住世界霸主的地位,需要不

斷發展發展再發展。而為了發展,就需要有能力的後續人。這樣的小孩不正是需要年輕的父母親自培養嗎?年邁的祖父母如何能代替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