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 her fly! Let her fly!” Tom 船長在船橋上對著下麵甲板上的船員們發出了收回拖網的命令. 一年一度的白令海魚業資源調查隨著大轉輪鐵鏈咕嚕咕嚕的聲音而展開了序幕. 大夥兒們知道從現在起往候三個星期就將是每天下網, 收網, 把捕獲的魚, 螃蟹等捕獲物分類, 秤重, 量體長, 取生物數據, 取標本等每天十二到十四小時不停的工作的日子.
一九八三年第一次出海是為了收集論文所需的材料. 在那以前, 白令海對我是一個遙不可及, 冰天雪地的地方. 怎麽也不會想到有一天我會身曆其境, 做起了打魚撈魚的工作. 而且一幌就是十多個年頭了.
自從一九七七年美國魚業保育及管理法案施行以後, 海岸線二百浬以內的魚業資源都在美國的管轄之內. 因此白令海東半部 (Eastern Bering Sea) 就屬美國經濟魚業轄區, 而白令海西半部 (Western Bering Sea) 則屬俄羅斯. 資源管理有很大一部份仰賴在資源評估及資源調查上麵. 我所工作的阿拉斯加魚業科學中心就是擔負著這個責任.
荷蘭港 (Dutch Harbor)
進出白令海最重要的一個港口叫做 Dutch Harbor, 荷蘭港. 該港位在安克烈誌 (Anchorage) 西南約八百哩處. 由荷蘭港可北出白令海, 西向阿留申群島以至北太平洋. 向東則往阿拉斯加灣. 具是重要魚場所在. 荷蘭港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霧朦朦的. 從Anchorage 飛抵荷蘭港下了飛機, 映入眼簾的盡是四周籠罩在雲霧中的小山. 尤其機場旁的 Mt. Ballyhoo (據說是 Jack London 命的名) 更是如此, 且成了飛機是否可以起飛的指標.
一九八三年第一次到荷蘭港機場時, 還沒有候機大樓, 隻有一簡單小屋, 讓人等候行李. 就在這小屋旁有人養了幾隻雞, 機場可真成了雞場.
十幾年過去了, 機場跑道終於在近年鋪上了柏油路麵. 而跑道本身也因填海而可讓噴射客機波音七三七起降.
荷蘭港現有居民約三千人. 早在一七四一年俄羅斯人來到荷蘭港以前, 阿留申原住民就靠海為生. 主要食物來源是: 一. 海洋哺乳類, 包括 harbor seals, sea otters, sea lions, fur seals 及 whales. 二. 海洋無脊椎動物, 包括 海膽, 貝類, 章魚, 淡菜, 蛤類. 三. 鳥類比及蛋: 如鴨, 鵝, murres, puffins. 四. 魚類: 大比目魚, 鱈魚及鮭魚. 五. 植物, 包括草梅類及野生芹菜. 阿留申原住民在島上居住可能已有八千年. 荷蘭港的經濟則一直與附近豐富自然資源有關. 海獺, 狐狸, 及鮭魚, 吸引了早期的貿易者, 目前則是靠著螃蟹及底棲魚, 吸引著生意人. 這個小鎮已經發展出了巨大的水產工業. 其中包括了以岸為基地的加工廠及一些離岸的加工廠. 每年都有百萬磅的魚產品. 而當地百分之九十的工作都與魚業有關.
資源調查
我們把白令海調查區域劃分成約三百五十個二十乘二十平方海浬的小調查區. 在每一個小調查區內用拖網拖三十分鍾. 而候做生物數據的收集, 生物標本的採集, 以及一些個別的研究項目.
當魚獲物上了sorting table 的時候, 就是我們這些科研人員真正開始工作的時候. 第一步就是分類. 把所有撈上來的魚, 蝦, 蟹, 及其它無脊椎動物都分別裝在塑膠籃或塑膠盆裡. 魚類當然是最重要的海中資源. 在白令海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魚類, 包括鱈魚 (Pacific cod), 明太鱈 (walleye Pollock), 太平洋大比目魚 (Pacific halibut), 劍齒比目魚 (arrowtooth flounder), 黃鰭比目魚 (yellowfin sole), 石斑比目魚 (rockfish), 扁頭比目 (flathead sole). 其它尚有數種小比目魚及非重要經濟價值的魚類. 螃蟹類則以大王蟹 (king crabs) 及雪蟹 (snow crabs) 為主. 這些魚的大小可由大到二百公分的太平洋大比目魚到小至僅五公分的扁頭比目魚. 二百公分的太平洋大比目魚固然難以處理或搬動, 但處理僅有五公分的扁頭比目魚, 也有它的難處. 因為我們在處理這些魚的時候, 都得戴上兩層手套. 內層是棉手套 (保暖), 外層是橡膠手套 (保護). 戴上這麽兩層手套要想拾起長五公分, 寬二公分, 厚不到半公分的小比目魚, 常常得抓個兩三次, 才抓得起來. 但通常要抓起這麽小的魚的時候, 都是快要把魚獲物完成分類的時候. 所以也是大夥兒可以稍微喘口氣的時候. 我就常在這時候與一叫Robin的夥伴互相讓對方抓起這種小動物, 看要抓幾次才能抓起來. 這是我們在海上單調生活中互相調劑的方法之一.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