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遙遠而神秘的國度-伊朗 4

(2025-09-07 17:50:12) 下一個

四.清真寺的圓頂

江湖大道

伊斯蘭教由穆罕默德於公元610年在今天沙特阿拉伯的麥加建立並迅速傳播。到穆罕默德於732年去世時,他已經通過一係列戰爭用伊斯蘭教統一了阿拉伯半島上的各個阿拉伯部落。630年代伊斯蘭教的哈裏發國開始征服波斯,到636年滅亡了波斯薩珊王朝,伊斯蘭教也隨著阿拉伯人的入侵傳入伊朗,逐漸演變成伊朗的統治性宗教。

伊朗伊斯蘭教曆史上的重要事件是16世紀初信奉什葉教派的薩法維王朝第一個沙阿伊斯瑪儀一世下令將什葉Shia派的十二伊瑪目Twelver 教派立為波斯國教。在此之前遜尼派是伊朗大部分地區伊斯蘭教的主體,並對什葉派穆斯林采取迫害政策。伊斯瑪儀建立薩沙王朝以後開始強製伊朗的各清真寺遵從信奉什葉派的伊斯蘭教義,采用什葉派的儀式,反過來對不服從的清真寺和信徒以及其他的宗教采取強力的壓製措施,從而很快使波斯成為一個什葉派的穆斯林國家。

當今的伊斯蘭世界,遜尼派穆斯林占了將近90%,什葉派穆斯林僅占大約10%,主要集中在伊朗和周邊的伊拉克,阿塞拜疆等國家。遜尼和什葉派在伊斯蘭教義上的分歧起自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權。穆罕默德的三個兒子都早夭,長大成人的隻有四個女兒。穆罕默德把小女兒法蒂瑪嫁給了自己的表弟和最早的追隨者之一阿裏Ali ibn Abi Talib。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時沒有指定繼承人,阿拉伯半島上的各派人馬為爭奪繼承人展開了鬥爭。穆罕默德的繼承人被稱為哈裏發Caliph。從632年到661年,共有四位經協商推舉產生的哈裏發,阿裏是第四位。這個時期被稱為正統哈裏發時期。阿裏死後哈裏發由阿拉伯帝國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接任。他隨即建立倭馬亞王朝Umayyad Caliphate,把哈裏發傳給自己的兒子並從此世襲,從而終結了正統哈裏發時期。對繼承穆罕默德的哈裏發的合法性的分歧導致遜尼派和什葉派的決裂。遜尼派認為正統哈裏發時期的所有四位哈裏發都是合法的,而什葉派認為穆罕默德的繼承人原本就該是阿裏,他是唯一合法的哈裏發。在阿拉伯語中什葉的意思是追隨者,什葉派的全名是什葉阿裏,意為阿裏的追隨者。

關於穆罕默德的繼承問題隻是遜尼和什葉派分裂的開始,一千多年來兩派在教義上的分歧早就變得錯綜複雜,恐怕一般宗教學者也不見得能完全解釋清楚。兩派之間也變得不共戴天,經常殺得你死我活。這種仇殺最早的一次大概就是穆罕默德外孫,阿裏之子候賽因被殺的卡爾巴拉Karbala戰役。

656年阿裏成為第四任哈裏發,但於661年遇刺身亡。阿裏的次子侯賽因成為什葉派的領袖。倭馬亞王朝的哈裏發穆阿威葉一世要侯賽因向他宣誓效忠但為侯賽因所拒絕。公元680年他率領家屬和追隨者離開麥加前往今天伊拉克的庫法,但在一個叫卡爾巴拉的地方遭到穆阿威葉手下數千軍隊的襲擊。經過一整天的戰鬥侯賽因和手下72名親屬和弟子全部戰死。

侯賽因戰死的日子是伊斯蘭曆穆哈蘭姆月(伊斯蘭教教曆新年以後的第一個月,被視為聖月,在該月內除了自衛外禁止打鬥)的第十天。這一天本來就是伊斯蘭教的節日阿舒拉節,阿舒拉在阿拉伯語中是第十的意思。這一天也是猶太人的節日。傳說這一天伊斯蘭教的五大先知之一的摩西帶領以色列人穿越紅海到達埃及。而侯賽因在這一天戰死,使阿舒拉節更成為什葉派穆斯林的神聖節日。

其實世界三大宗教信的都是一個上帝,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聖人,又是伊斯蘭教的先知之一。實在不能理解為什麽基督教要把猶太人趕盡殺絕,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上千年殺得你死我活,現代的穆斯林又和猶太人不共戴天,更不用說同為穆斯林的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的仇殺。這些冤仇不解世界永無寧日。

薩法維王朝令全國信奉的十二伊瑪目教派是什葉派的最主要的派別,目前大約90%的什葉派穆斯林屬於十二伊瑪目教派。伊瑪目是伊斯蘭教的宗教領袖的意思,但遜尼派和什葉派中伊瑪目的地位是不一樣的。遜尼派的伊瑪目指的是教長,即伊斯蘭教的神職人員或者宗教學者,是帶領穆斯林作禱告的人,也就是中文的阿訇。而遜尼派的伊瑪目被認為是真主親自選定的道德高尚的最高宗教領袖,是把真主在古蘭經中的意旨傳給大眾的人。穆斯林必須服從伊瑪目的教誨和指令。十二伊瑪目教派認為先知穆罕默德有十二個精神和政治上的繼承人,即伊瑪目。其中第一個就是阿裏,其餘的都是阿裏的後代子孫,通過阿裏的妻子法蒂瑪與穆罕默德保持著血緣關係。第十二任、也是最後一任伊瑪目是穆罕默德·馬赫迪·蒙塔紮爾,於9世紀接任。十二伊瑪目派相信他至今依然在世,隻不過隱遁起來,直到世界末日他才會再次降臨人間,將公正帶給世界。除了這12個先知嫡傳的伊瑪目外,已故伊朗伊斯蘭革命領袖霍梅尼因為宗教地位崇高也被稱為伊瑪目。不過他並沒有被認為是十二伊瑪目的繼承人,當然和先知穆罕默德也沒有血緣關係。接任霍梅尼的現任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則沒有伊瑪目的頭銜。

談到什葉派在伊朗的傳播就離不開14世紀的伊斯蘭教大師薩菲.阿德丁.阿爾達比勒Safi-ad-Din Ardabili。他是庫爾德人,出生於阿塞拜疆,是詩人,教師。他改革並領導了他嶽父創立的宗教團體薩法維亞Safaviyya,使薩法維亞從一個地方的宗教小團體變成傳遍伊朗及周邊地區,有強大政治和軍事勢力的宗教運動。終於在兩百年後的1501年由年輕的教主伊斯瑪儀建立了第三個波斯帝國--薩法維王朝,也使什葉派成為能和遜尼派分庭抗禮的伊斯蘭兩個主要教派之一。

伊朗西北部阿塞拜疆地區的城市阿爾達比爾Ardabil是薩法維王朝的聖城,是王朝的發祥地,也是薩菲.阿德丁.阿爾達比勒的出生地。他的陵墓也在這裏。

薩菲.阿德丁.阿爾達比勒的陵墓內部。這裏還展出了很多祭奠他的儀式上用的器具,其中有很多中國17世紀製造的瓷器。

 

如同基督教的教堂,伊斯蘭教宗教曆史文化藝術和建築的精華往往集中體現在清真寺上。伊朗自7世紀開始就是一個穆斯林國家,清真寺在大小城鎮隨處可見,有些宏偉壯觀,有些毫不起眼。我們此行參觀了不少清真寺。無論哪裏的清真寺,都對我們這些來自外鄉的異教徒表示歡迎。其中給人印象深刻的有伊斯法罕的伊瑪目霍梅尼清真寺。

這個清真寺位於伊斯法罕市中心的伊瑪目廣場,就是薩法維王宮阿裏卡普宮所在的廣場的西南角。導遊Javad說現在在伊朗伊斯蘭教教士阿訇很不招人待見,人們不喜歡把這個廣場叫做伊瑪目廣場,更願意用廣場原來的名字Naqsh-e Jahan Square。清真寺是薩法維王朝時代由阿巴斯大帝下令修建的,1611年破土動工,1630年建成。原來的名字叫沙阿清真寺,國王清真寺或者伊瑪目清真寺。伊瑪目霍梅尼清真寺的名字是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後改的。從名字也可以看出這個清真寺在伊朗什葉派伊斯蘭教中的地位。

沙阿清真寺采用的不是中規中矩的布局。其入口在伊瑪目廣場南麵,是一個巨大的伊萬Iwan,即一麵完全開放的帶拱頂的大廳。這個入口和後麵的清真寺主體軸線成45度角,這樣27.5米高的入口不會從廣場方向遮擋清真寺的拱頂。沙阿清真寺有四個伊萬,這是伊朗大清真寺的標準設計。整個清真寺用了1800萬塊磚和47.5萬塊瓷磚。

上圖:從伊瑪目廣場看沙阿清真寺。下圖:清真寺拱頂內部的瓷磚裝飾。

上圖:清真寺內部庭院和伊萬之一。下圖:與清真寺的高級宗教學者交談。

沙阿清真寺有伊斯蘭教的研究機構,我們在這裏遇到一位高級學者並進行了交談。學者介紹了伊朗的神學教育體係。伊朗有名為霍紮Hawza的培養伊斯蘭教神職人員的神學院,其初級教育學製四年,相當於普通大學,課程包括語言邏輯和伊斯蘭教法等。畢業的學生可以在清真寺從事初級阿訇的工作,也可以選擇繼續深造。中級教育至少4年,學習內容包括伊斯蘭教法,哲學,古蘭經的收入研究等,相當於研究生水平。再以後的高級階段是為培養伊斯蘭教學者的,就沒有固定的教材和學製了。

這位學者在談話中表現出高度的從容平和,和博學睿智,一副得道高僧的樣子。給人很深的印象。

有意思的是,這位學者一直避免和女性坐在一個長凳上。無法躲避之時也是坐在長凳的一端,對女性敬而遠之。

在名城設拉子Shiraz,我們拜訪了兩座清真寺。一個是伊瑪目紮得 阿裏.伊本.哈姆則聖墓Imamzadeh Ali ibn Hamzah Shrine。

這個陵墓和清真寺的主人阿裏.伊本.哈姆則是什葉派的八世伊瑪目的叔父。8世紀時波斯還是遜尼派當權,他們迫害和殺害什葉派穆斯林。當阿裏.伊本.哈姆則經過設拉子時受到當地總督的追殺。他受傷躲入一個山洞生活了多年,但後來終於被官府謀殺。這個清真寺是10世紀時在他的陵墓上建起的,後經多次修繕。現在的建築是19世紀清真寺毀於地震後重建的。

和很多清真寺一樣,這裏的規矩是女生進去要披上長袍,男女有不同的入口。但對“外賓”可以例外,我們被允許男女走一個門,就是男士的門進去。

這個清真寺的內部裝飾很有特色,牆壁和天花板是由很多不同角度的玻璃鏡子組成。燈光下就和星星一樣閃爍。用導遊Javad的話說,就是“格靈格靈”的。

我們到訪的另一個清真寺是以粉紅清真寺聞名的Nasir-ol-Molk Mosque。這個清真寺建於1876-1888年間。其一個大廳麵向東南有一大排彩色玻璃。上午的太陽照射下豔麗繽紛的色彩灑滿大廳的牆壁和地麵。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網紅地。題圖照片就是這裏。原來伊斯蘭教除黑白之外也有絢麗多彩的一麵。

粉紅清真寺庭院。

設拉子還有一座始建於10世紀名為可蘭經門Qur'an Gate的拱門(下),這個名稱來自於拱門上的小房間中原來藏有的兩部帖木兒汗國的締造者帖木兒之孫,15世紀帕爾斯地區的統治者,蘇丹易卜拉辛手抄的可蘭經。現在的拱門是1949年重修的,手抄本可蘭經已經移至設拉子的帕爾斯博物館保存。

卡尚Kashan的穆罕默德·希拉勒·埃本·阿裏清真寺Mohammed Helal Ebn-e Ali Shrine。

建於1546年規模宏大的卡尚穆罕默德·希拉勒·埃本·阿裏清真寺的正麵掛著伊朗最高宗教領袖霍梅尼和哈梅內伊的畫像。不止是在清真寺這樣的宗教場所,在很多其他公共空間很常見。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安拉被認為是獨一無二的神,任何把安拉描繪成人的樣子的行為都是對安拉和伊斯蘭教的褻瀆。不止安拉,先知穆罕默德也沒有畫像流傳下來,也在被禁止崇拜之列。但像伊瑪目霍梅尼,甚至還在世的哈梅內伊的像卻堂而皇之地高掛在清真寺的牆上,令人費解。

霍梅尼(前任)和哈梅內伊(現任)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最高領袖。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的憲法規定這一職位由十二伊瑪目什葉派伊斯蘭教最高神職人員擔任,當時就是霍梅尼了。1989年6月霍梅尼去世,哈梅內伊接任。同年伊朗修改憲法,最高領袖可由任何“伊斯蘭學者”擔任。最高領袖由一個專家會議選舉產生,是終身職。所有專家會議成員必須經過一個監察委員會批準。而監察委員會成員還是由最高領袖任命。

伊朗是共和國,總統是民選,但總統之上還有最高領袖。最高領袖理論上也是通過另一個伊斯蘭教的體係的選舉出來的。國家如何在這樣一個體製下運作令人費解。我問了導遊Javad,他的解釋是總統領導的政府負責日常事務和絕大多數的決定,重大的和最後的決定則由最高領袖做出。

霍梅尼的陵墓在他去世的當年德黑蘭郊區動工興建。這是一個巨大的建築,占地達2000公頃,停車場可停2萬輛汽車。修建工程曆時35年,據說耗資20億美元,計劃到2025年6月才正式竣工。

陵墓外觀。四座宣禮塔Minaret高達91米。雖然不是清真寺,但看起來和清真寺一樣。

陵墓內部大廳。中間的小房子叫紮裏赫Zarih,是伊斯蘭教陵墓中停放棺木的,裏麵停放著霍梅尼夫婦和他們第二個兒子的棺木。

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國家,什葉派伊斯蘭教是伊朗的國教,宗教領袖同時又是國家的最高領袖,國家法律很多就是根據教法寫的。但伊朗社會是否真如表麵上看起來那樣完全由伊斯蘭宗教和宗教組織控製呢?我們二十多天的走馬觀花對此是有疑問的。至少我們接觸的人就有公開對政府,宗教和教士表示反感的。穆斯林毫無疑問占伊朗人口的大多數,但據伊朗政府統計穆斯林占人口的99.4%卻極端令人懷疑。導遊Javad說伊朗的年輕人現在可能就不到30%信伊斯蘭教了。這個數字聽起來又讓人覺得有點低。波斯是世界上曆史最久的文明之一,伊朗人有極高的民族自尊心。但現在的伊朗人心中的願望恐怕不是一統伊斯蘭教的江湖,而是能夠重現波斯帝國往日的輝煌。政府眼下的目標大概也不是使什葉派在與遜尼派的鬥爭中占上風,而是任何維持住自己的統治和成為反以反美的核心力量。

和其他穆斯林國家一樣,伊朗城鎮鄉村清真寺隨處可見。但好像沒有像很多阿拉伯國家那樣每天五次,從大清早就開始的宣理,即用高音喇叭播放阿訇誦經的聲音。至少是聲音沒有那麽高。伊朗的旅館房間裏都會有一個指示麥加方向的標誌,方便穆斯林禱告。我們在伊朗正值齋月,但我們完全看不到齋月白天禁食的跡象。導遊Javad說齋月禁食是阿拉伯人的做法,作為突厥民族的伊朗人一般並不嚴格遵守。

女性的頭巾英文叫Scarf,但伊斯蘭教的這種頭巾有個專門的名字,希賈布hijab,表示這個頭巾不是為了時尚,而是為了宗教的目的。伊朗的女性在公開場合都被要求戴頭巾,這是伊斯蘭革命以後最高領袖霍梅尼定的規矩。霍梅尼頒布的法令要求所有婦女在公共場合都必須佩戴頭巾。不戴頭巾被視為裸體。伊斯蘭教還有另一種叫尼卡布Niqab的遮蓋更嚴的頭巾,頭巾連麵紗,女性從頭到腳被黑袍裹得嚴嚴地隻露兩隻眼睛。尼卡布在某些阿拉伯遜尼派穆斯林國家流行,在伊朗很少見到。穆斯林婦女的頭巾,麵紗和長袍根據不同的風格,長度和遮蓋的程度有很多種名稱,各國各個教派要求各異,是不是可蘭經中要求的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釋。

近年來因為頭巾爆發過大規模的抗議。特別是2022年9月,22歲的伊朗庫爾德女子瑪莎·阿米尼因為戴頭巾的方式不符合官方要求而被伊朗道德警察逮捕後死亡,引發了伊朗全國和世界範圍內的大規模抗議。導遊Javad說現在伊朗女性也不是必須戴頭巾的,她們現在還戴隻是出於習慣。我們對這個說法深表懷疑。在網上看到的民調結果,伊朗人超過一半完全反對西賈布頭巾,超過70%反對強製戴頭巾的法律。簡單的觀察在伊朗比較保守的內地城市,女性,特別是上年紀的女性,頭巾戴得比較嚴格。而其他地方很多人戴的方式有時不那麽嚴肅了。不少年輕人的頭巾鬆鬆垮垮地戴在頭上,完全沒有把頭發蓋嚴,有些甚至就把頭巾纏在脖子上作個樣子。也許遇到警察來管時會拉到頭上蒙混過關?我們也沒有遇到過宗教警察對此進行幹預。有可能瑪莎·阿米尼事件以後當局迫於輿論對頭巾的要求有所放鬆。當然對外國遊客沒有頭巾的要求,但到清真寺和一些公共場合,比如機場,碼頭,博物館等,還是要戴的,有的清真寺還要給一件長袍穿上。但給我們這些遊客的印象是伊朗對婦女頭巾的要求遠不如阿拉伯半島上的那些國家嚴格。

在巴姆城堡遇到的一群穿著黑色長袍的女學生。從穿著上看是宗教學校或者是比較保守的學校的學生。和其他同齡女孩相比她們頭巾戴得要規範得多。我們在其他場合碰到的伊朗姑娘多數會主動過來要求照相,但她們比較矜持,離我們遠遠的。問她們可不可以拍照,學生們看向帶隊老師,老師開始說不。但女孩子們希望照,老師被磨不過就答應了。女孩子們很開心。後來連老師也參加進來照和被照了很多張。看來黑袍也遮不住愛美之心。

在巴姆Bam城堡遇到的一群穿黑色長袍的女學生。

阿爾達比勒Ardabil街頭穿黑色長袍的婦女。

大不裏士附近山村裏戴著頭巾打球的女性村民。

巴姆城堡附近的一所學校。伊朗的小女孩通常不需要戴頭巾,這大概是一個宗教學校。

伊斯法罕夜晚的街頭年輕人開放的衣著舉止。這幾個街區全是商店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很多穿著時尚的年輕人。前麵這兩個吸煙姑娘脖子上鬆鬆垮垮圍著的隻能算是時尚的頭巾Scarf,絕對算不上遮蓋性感頭發的希賈布。

 

在伊朗這個伊斯蘭教占壓倒性優勢的國家也有其他宗教存在。基督教,猶太教和拜火教都是官方認可的少數宗教,在伊朗議會中擁有保留席位。我們在伊斯法罕訪問了一個天主教堂--亞美尼亞的聖救世主大教堂,又名旺克大教堂Vank Cathedral。Vank在亞美尼亞語中是修道院的意思。

亞美尼亞是世界上第一個基督教國家,公元301年即把基督教奉為國教,比羅馬帝國還早79年。這座教堂建於1606年。那時波斯薩法維王朝的阿巴斯大帝征服了亞美尼亞,將大批的亞美尼亞人驅趕來到波斯。教堂就是由這些亞美尼亞人修建的。教堂還附設一個博物館,展出伊朗的亞美尼亞人的曆史照片,生活實物以及聖經,十字架等宗教聖物。

關於今天伊朗基督徒人數的統計差別很大,從三十萬到三百萬不等。

教堂內部聖經故事壁畫。

拜火教Zoroastrianism是起源自公元前6世紀的伊朗本土宗教,是前兩個波斯帝國,即阿契美尼德王朝和薩珊王朝,的國教。拜火教隨著7世紀伊斯蘭教侵入逐漸走向衰敗。哈裏發國對拜火教的迫害使眾多拜火教徒逃往印度次大陸。今天據統計拜火教徒在全球範圍內在十萬到十二萬之間,超過半數在印度。伊朗的拜火教信徒在1.5萬到2.5萬之間。導遊Javad說他自己和伊斯蘭教相比更喜歡拜火教。

拜火教徒認為火是特別神聖的,是宇宙至高無上的神阿胡拉·馬茲達的象征,有專門的火神廟供奉永不熄滅的火供信徒崇拜。

拜火教的火神廟也分等級,最高等級的叫Atash Bahram,意為勝利之火,一共有9座,其中8座在印度,一座在伊朗的亞茲德Yazd。我們參觀了這座火神廟。

亞茲德火神廟和廟內的聖火。

拜火教還有他們獨特的殯葬習俗。亞茲德城外的荒山上有一座拜火教用於喪葬的設施—寂靜之塔Tower of Silence。拜火教認為土,水和火一樣是神聖的,人死去後的遺體是不能和土壤接觸的。他們在遠離村莊的山頂上建起平頂塔形建築,其頂部是一個石底的圓坑。人死後遺體被抬上塔放入坑中,由禿鷲等猛禽和野獸來處理。最後往坑中倒入強酸強堿等將遺骨溶化。過程與藏族的天葬有相近之處。在伊朗和印度有多處這樣的寂靜之塔。

拜火教到近代進行了殯葬改革,現在已經放棄這樣的喪葬方式了。導遊Jiavad說巴列維時代在政府的要求下拜火教徒逐步改用墓葬,他們的墳墓完全用石頭或水泥封閉,保證信徒的遺體不和土壤接觸。這個寂靜之塔的山腳下就有一個拜火教徒的墓園。亞茲德的這個寂靜塔是到1974年才完全停用的。

寂靜之塔中央的石底圓坑。

寂靜之塔山腳下有拜火教徒舉行傳統喪葬儀式的小屋。神職人員和死者的親屬在這裏舉行儀式並為遺體做準備。最後死者遺體由專門的抬棺人送上塔,隻有他們才能上塔。現在的塔已經沒人看守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江湖大道 回複 悄悄話 那位宗教學者英文講得很好,學識修養深厚。
幑寧 回複 悄悄話 好看!真喜歡粉紅清真寺內部,真美!那位清真寺的高級宗教學者說英文還是Javad翻譯?說到拜火教就想起金庸的《倚天屠龍記》:)。
宗教之戰,無解,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