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遙遠而神秘的國度-伊朗 3

(2025-09-06 08:00:01) 下一個

三.帝國的遠影 (下)

江湖大道

在魯斯塔姆的山崖上,除了公元前6-4世紀阿契美尼德王朝君主的陵墓外還有一組同樣規模宏大的公元3-7世紀第二個波斯帝國-薩珊王朝Sasanian Empire的浮雕石刻。這些浮雕有些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君主陵墓的下方,有些則在旁邊的另一座山崖上。

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大帝突然去世,他的帝國隨之瓦解,被手下將領瓜分。其後幾百年,波斯在亞曆山大部下大將塞琉古建立的塞琉古帝國Seleucid Empire,以及其後的安息帝國Arsacid Empire(又名帕迪亞帝國Parthian Empire)的統治之下,直到公元224年薩珊王朝崛起。

薩珊王朝雖然沒有像阿契美尼德王朝被稱為波斯第一帝國那樣被明確稱為波斯第二帝國,但被史學家和伊朗人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薩珊之前的兩個帝國雖然都統治了廣大的領土和幾百年的時間,但都沒有被視為波斯帝國。塞琉古帝國是馬其頓希臘人的王國,屬於外來人的統治,從語言,宗教,法律到政治製度都是完全希臘化的。而安息帝國雖然是波斯人的國家但語言到文化都受到希臘傳統的影響,因此更多地被認為是前兩個希臘王朝的繼承人。此外安息帝國也缺乏強大的中央集權體係。相比之下薩珊王朝更是一個純粹的波斯人帝國,其君主宣稱自己是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直係血統,語言和宗教都是波斯的,也繼承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強大中央集權體製。實際上,薩珊王朝在鼎盛時期也基本恢複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的版圖。

620年薩珊王朝巔峰時期的版圖。借自維基百科。

納亞什·魯斯塔姆山崖上的薩珊王朝浮雕。

薩珊王朝的浮雕中有幾幅被雕刻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君主陵墓旁邊的一座山崖上。上麵這幅表現的是薩珊王朝的創始人,第一個國王阿爾達希爾一世Ardashir I(左邊騎馬者)從右邊馬上的拜火教Zoroastrianism的宇宙之神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手中接過環狀王冠Diadem。

阿爾達希爾一世就出生在離這個雕塑不遠的地方。這個地區屬於帕爾斯Pars(即法爾斯Fars),也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發祥地。阿爾達希爾從帕爾斯起步,在公元224年推翻安息帕迪亞王朝,建立起薩珊王朝對波斯的統治。

薩珊王朝的國教是拜火教。拜火教是公元前6世紀起源於伊朗的宗教。和多神教的希臘羅馬宗教以及佛教不同,拜火教是單神教。在這一點上和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相近。阿胡拉·馬茲達是拜火教唯一的神,是智慧之神和宇宙的創造者。岩雕中阿爾達希爾一世從阿胡拉·馬茲達手中接過王冠象征的就是君權神授。在阿爾達希爾的命令下,有三幅這樣的圖案被雕刻在波斯的山崖上,這是其中一幅。圖中阿爾達希爾頭頂上的球形頭飾是為絲綢包裹的他自己的頭發。從阿爾達希爾一世開始,這種的頭飾就成為薩珊王朝君主,萬王之王King of Kings 的獨有頭飾。

在阿爾達希爾坐騎的胸部以帕迪亞文,希臘文和中古波斯文銘刻出一段文字:

崇拜馬茲達神的君主,阿爾達希爾,伊朗的萬王之王,帕派克Papak王之子,其權力源自於神

帕派克是阿爾達希爾之父。

在阿胡拉·馬茲達的坐騎胸部也用三種文字銘刻出:

              這是阿胡拉·馬茲達神

這些銘文使後來的研究者得以確定浮雕中的人物身份。

阿契美尼德王朝和薩珊王朝君主的自稱為萬王之王,這也是中古時期西亞南亞很多帝國君主的頭銜。薩珊王朝從阿爾達希爾一世開始用了"Shahanshah of the Iranians",意思就是伊朗人的萬王之王。Shahanshah,簡稱沙阿Shah。這個稱呼一直用到1979年被推翻的伊朗最後一個王國巴列維王朝的國王。而沙普爾一世開始用”伊朗人和非伊朗人的萬王之王Shahanshah of the Iranians and non-Iranians"的稱號,表示自己統治的是一個多民族的帝國。

兩匹馬的馬蹄下還踩著兩個人。阿爾達希爾坐騎踩踏的是安息末代君主阿爾達班四世Artabanus IV。阿爾達班四世在224年與阿爾達希爾的戰爭中戰敗被殺,安息(帕迪亞)王朝也就此滅亡。阿胡拉·馬茲達的坐騎蹄下的是拜火教的魔鬼阿裏曼Ahriman。

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流士大帝陵墓下方有一幅被雕前的介紹稱為古代波斯最有名的紀念碑之一的浮雕-沙普爾一世的勝利浮雕The Triumph Relief of Shapur I。沙普爾一世是薩珊王朝的創立者阿爾達希爾一世之子,也是薩珊的第二個國王。圖中顯示的正是沙普爾最為引以為傲的戰績—活捉羅馬皇帝。

這段史實我以前從未了解過,以至於當導遊Javad告訴我們這幅畫是波斯皇帝活捉羅馬皇帝時吃了一驚,甚至懷疑這是不是伊朗人為長自己的誌氣編出來的。但這的確是史實,而且被捉被殺的不是一個,而是三個羅馬皇帝。事實上東羅馬帝國在與薩珊王朝對抗時很多時候是采取守勢,有時甚至於割地賠款求和以集中力量對付西麵蠻族的進攻。

沙普爾一世的勝利浮雕

從波斯帝國的角度來看,和阿契美尼德王朝一樣,薩珊王朝的西麵始終麵臨著強勁的敵手,隻不過對頭從希臘換成了羅馬。沙普爾在和羅馬的長期戰爭中多次占據上風。

魯斯塔姆山崖前有一座名為Ka'ba-ye Zartosht的阿契美尼德時代矩形石塔,沙普爾在上麵用帕迪亞文,希臘文和中古波斯文三種文字記述了自己如何戰勝三位羅馬皇帝的豐功偉績。第一戰,他擊敗年輕的皇帝戈爾迪安三世Gordian III,戈爾迪安被殺。其後他迫使接任羅馬皇帝的阿拉伯的菲利普Philip the Arab 交出五十萬金幣割地求和。再後,沙普爾帥軍進攻羅馬帝國的敘利亞省,羅馬皇帝瓦萊裏安Valerian統帥7萬大軍迎戰。公元257年羅馬軍隊被波斯擊敗,皇帝瓦萊裏安被俘並被押回波斯,後死在監禁中。

圖中的沙普爾騎在馬上,左手扶劍,右手握住站在馬前的瓦萊裏安。按照波斯的傳統表達方式,握住手腕就表示在戰場上生擒。跪在馬前的可能是另一個戰敗的羅馬皇帝阿拉伯的菲利普。

薩珊王朝的君主很喜歡用大型浮雕記載重要曆史事件為自己歌功頌德。除了納亞什·魯斯塔姆之外,還在其他幾處地方留下了相似的浮雕。其中就包括薩珊王朝的重要城市比沙普爾Bishapur城外的沙普爾河Shapur River被稱為Tang-e Chogan的薩珊遺跡。當年薩珊國王戰勝羅馬班師回朝,在大路邊的沙普爾河岸上刻下了為自己歌功頌德的大型浮雕。

Tang-e Chogan遺跡有6幅刻在沙普爾河岸的石壁上的薩珊浮雕。由於年代久遠,河水上漲和草木遮擋,這些浮雕早已被人遺忘,直到1877年才被考古工作者重新發現。1937考古工作隊通過使沙普爾河水改道的方式令浮雕完全露出水麵恢複到今天我們能夠看到的樣子。

下圖是巴赫拉姆二世的第一幅浮雕-巴赫拉姆二世的勝利。在這片山崖上一共有三幅巴赫拉姆二世的的浮雕,這是第一幅。

巴赫拉姆二世是薩珊王朝的第五位國王,公元274-293年在位。浮雕中左側騎在馬上的就是巴赫拉姆二世。他的左手中握著三枝箭,被認為是勝利和力量的象征。他的馬前站著一位雙手扶劍的波斯將軍。將軍的身後站著兩排身著阿拉伯長袍的男子以及他們的馬匹和駱駝。整個畫麵象征著巴赫拉姆二世的波斯帝國對阿拉伯部族的征服。浮雕的中央有一道明顯的水平溝槽,這是常年被河水衝刷造成的。溝槽以下的部分因被河沙所埋沒而受到保護,沒有明顯的河水侵蝕的痕跡。

其他幾幅浮雕中有沙普爾一世,巴赫拉姆Bahram一世和二世,有的浮雕中人物超過百人。

如前所述,帕爾斯Pars這一帶,是波斯帝國的心髒地區,有多處薩珊王朝的遺跡。

Tang-e Chogan的這些河邊浮雕位於連接薩珊王國兩個先後首都Istakhr和Ctesiphon的重要道路旁邊。道路的另一側就是薩珊城市比沙普爾Bishapur遺址。

比沙普爾是由沙普爾一世於266年建立的,直到7世紀波斯被阿拉伯人征服為止都是波斯的重要城市。比沙普爾是一座網格形的方方正正的城市,據認為是受羅馬城市規劃的影響。這樣的城市設計在波斯是獨一無二的。雖然不是首都,但比沙普爾有一個規模很大有圍牆的皇家區域,邊長分別為400和500米,內有舉行儀式的大廳,鋪有馬賽克地麵的廳堂,以及一個祭祀阿納希塔Anahita女神的場所。除此之外,城內還有一個麵積很大的火神廟。如今這個城市剩下的隻有一片廢墟。

比沙普爾遺址。

 

阿爾達希爾·帕帕坎宮Palace of Ardashir Pāpakan是法爾斯的另一座薩珊遺跡。這座宮殿是阿爾達希爾一世國王於224年建的,目前多數建築的屋頂已經倒塌。考古學者認為阿爾達希爾·帕帕坎宮具有高大的廳堂和厚而堅實的外牆,因此具有宮殿和要塞的雙重功能。

宮殿牆外不遠處還有一座孤立的建築,原是拜火教保留聖火的所在。聖火對拜火教極端重要,要始終保持燃燒不能熄滅。聖火後來被移往他處。

阿爾達希爾·帕帕坎宮的伊萬Iwan,拱頂高達18米。伊萬是指長方形的大廳,三麵有牆,一麵完全開放,通常有拱頂,經常被用作大型建築的門廳入口。

伊萬經常出現在清真寺等伊斯蘭建築中,但最早卻出自於波斯,曆史遠早於伊斯蘭教和清真寺,隻不過後來被清真寺建築廣泛采用罷了。在伊朗所見的大型清真寺幾乎無一例外都用一個大型伊萬作為入口,有些建築中還有多個伊萬。但伊斯蘭的伊萬有自己的特征。上圖阿爾達希爾·帕帕坎宮的伊萬,其上部是一個圓弧的一部分。而伊斯蘭建築中的伊萬,其上部是由左右兩段甚至四段圓弧組成。左右的圓弧在頂端相交形成一個不很明顯的尖角。這是伊斯蘭建築的門窗中普遍采用的形狀,頂部的尖角使弧線看起來非常優雅。比較阿爾達希爾·帕帕坎宮的伊萬和本文後麵伊斯法罕伊瑪目廣場的伊斯蘭建築的伊萬,可以清楚地看到區別。

與羅馬拜占庭帝國的戰爭貫穿了薩珊王朝的整個曆史。波斯取得過輝煌的勝利,包括早期沙普爾一世的戰績,甚至在帝國的晚期還能夠占領拜占庭統治下的敘利亞和埃及,把帝國的版圖擴展到地中海沿岸,但薩珊王朝的國力在長期戰爭中逐漸被消耗殆盡。王朝末期的內戰更加速了這一過程。公元7世紀初,伊斯蘭教勢力在阿拉伯半島崛起並迅速擴張。從公元633年開始,穆斯林阿拉伯軍隊開始入侵波斯,此時的薩珊王朝已經無力抵抗。651年,薩珊王朝滅亡。

此後伊朗被異族,主要是阿拉伯人,統治了850年。直到第三個波斯帝國-薩法維Safavid 王朝於1501年建立。薩法維王朝被認為是源自今天的伊朗西北部以及土耳其的庫爾德部族,並與高加索和西亞的其他民族融合,逐步發展到控製整個伊朗和今天的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以及部分俄國的高加索地區,部分土耳其,伊拉克,敘利亞,和阿富汗的龐大帝國。16世紀是火器飛速發展,替代冷兵器成為製勝利器的時代。火器也助力薩法維王朝統一伊朗。有的曆史學家將那個時代西亞-南亞的奧斯曼,薩法維和莫臥兒三個帝國稱為火藥帝國Gunpowder empires,意思是這是三個靠火器征服建立的帝國。其實那個時代歐洲人不也是靠火器把摩爾人逐出歐洲大陸,和完成對美洲,非洲和亞洲的殖民嗎?

阿契美尼德和薩珊王朝離現在已有1500到2500年,留給我們的隻有石頭建築的殘垣斷壁和浮雕石刻。薩法維王朝的年代則近得多,很多精美壯觀的建築仍能完好地保存到今天。其典型的代表是伊斯法罕的阿裏卡普宮和四十柱宮。

伊斯法罕Isfahan(或Esfahan)是薩法維王朝1598-1736年的都城。阿巴斯一世Abbas I將首都從加茲溫Qazvin遷到伊斯法罕,修建了市中心的伊瑪目廣場Naqsh-e Jahan Square和周圍宏偉的宮殿及清真寺。阿裏卡普宮Ali Qapu就位於廣場的西側。

阿裏卡普在波斯文中是皇家大門的意思。這座建築的原意就是進入皇家宮殿的大門,看起來也像一座城樓。城樓有六層40米高,通過狹窄的螺旋形樓梯到達樓頂。在城樓的平台上有極佳的視野。

伊斯法罕伊瑪目廣場的阿裏卡普宮。

從阿裏卡普宮樓頂平台俯瞰伊瑪目廣場。廣場角上是沙阿清真寺Shah Mosque。沙阿是伊朗國王的稱呼,因此也可以稱作國王清真寺。雖然叫國王清真寺,但其實是對公眾開放的。

阿裏卡普宮對麵的Sheikh Lotfollah Mosque清真寺。這才是薩法維王室的專用清真寺。

阿裏卡普宮陽台上伊萬式的門廊。

阿裏卡普宮背後不遠的園林中的四十柱宮Chehel Sotoun是薩法維王朝的一座精美的亭閣式皇家宮殿, 由阿巴斯二世Abbas II建造。四十柱宮的名字很有意思,其實這個宮殿前門廊的木柱隻有二十根,但如果加上它們在門前水池中的倒影總共就有四十根了。這個名字起得極具想象力,頗有李白的名句“對影成三人”之風。宮殿內部的牆壁畫滿了精美的壁畫。

四十柱宮極其在水池中的倒影。

四十柱宮中反映後宮生活的壁畫

四十柱宮主要作為薩法維王室娛樂和接待國賓的場所,在大廳內部一直延申到天花板的四壁上有許多壁畫。這些壁畫都是用礦物,植物,動物和純金為原料的顏料,色彩鮮豔,內容多以薩法維王朝的重要曆史事件,帝王和後宮生活為題材,人物生動。大型壁畫則場麵浩大,人物眾多,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平。

壁畫《查爾多蘭戰役》。

查爾多蘭戰役Battle of Chaldoran是發生在1514年8月23日的波斯薩法維王朝和奧斯曼帝國軍隊之間的戰役。查爾多蘭位於波斯的大不裏士西北不遠的地方。雙方軍隊的統帥是波斯沙阿伊斯瑪儀一世Ismail(Esmaeel) I,圖中中央騎白馬持刀衝擊敵陣者,和奧斯曼蘇丹塞利姆一世Selim I,中右著紅袍騎白馬者。對陣雙方的奧斯曼軍隊裝備有包括大炮在內的大量火器,而波斯軍隊以冷兵器為主。結果自然是薩法維軍隊大敗。奧斯曼軍隊乘勝追擊,一度攻占大不裏士。此戰顯示了武器代差對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影響。看來兩個火藥帝國在使用火器上還有很大的差距。有意思的是,此畫前的介紹中聲稱波斯軍隊的失敗是因為伊斯瑪儀下令部下不準使用火器。言外之意是奧斯曼人用大炮是勝之不武,應該陪著波斯軍隊拚刺刀。不過薩法維王朝能夠把自己的大敗仗如實展示在他們重要的宮殿中,顯示出的是對曆史的尊重態度。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的兩千年中波斯帝國在西麵的勁敵,阿契美尼德王朝是希臘,薩珊王朝是羅馬拜占庭,而薩法維王朝變成了奧斯曼帝國。查爾多蘭戰役發生時東羅馬帝國已被奧斯曼帝國所滅。除了北麵東麵國家和部族的戰爭之外,西麵的奧斯曼帝國始終是薩法維王朝最主要的敵人。

伊斯瑪儀一世是薩法維王朝的創立者和第一個沙阿(國王,諸王之王),具有中亞多個民族的血統。16世紀初統治伊朗的帖木兒帝國已經極度衰敗,各地軍閥割據。1501年伊斯瑪儀作為什葉教派的領袖擁兵自立,占領伊朗重鎮大不裏士,自封為阿塞拜疆沙阿。第二年進而給自己加冕為波斯沙阿,時年15歲。此後10年間,伊斯瑪儀把統治成功地推進到了波斯全境。查爾多蘭戰役時他也才27歲。伊斯瑪儀在查爾多蘭戰役中受傷,從此不再親理朝政,直到十年後去世。

伊斯瑪儀一世被認為不僅對薩法維王朝,而且對伊朗的曆史具有重要影響。他使伊朗在長達850年的分裂和外族統治之後再次統一,重新建立了伊朗人的突厥民族認同,這通常被認為是波斯帝國向現代伊朗轉型的開始。在他之後的薩法維王朝也發展成為第三個統治多民族的強大波斯帝國。伊斯瑪儀的另一個改變伊朗和伊斯蘭世界的重大決定是他把十二伊瑪目什葉派伊斯蘭教定為伊朗的國教,使什葉派成為能夠和遜尼多數派分庭抗禮的伊斯蘭教派,其影響一直延續到五百年後的今天。現在什葉教派依然是伊朗向伊斯蘭世界,特別是周邊中東國家輸出影響的重要手段。

關於十二伊瑪目什葉派伊斯蘭教後麵還會講到。

意大利畫家Cristofano dell'Altissimo畫的伊斯瑪儀一世肖像。藏於佛羅倫薩Uffizi美術館。借自網絡。

壁畫《沙阿阿巴斯一世招待流亡的土耳其斯坦的統治者瓦利.穆罕默德.汗》。

阿巴斯一世是薩法維王朝的第五個國王,1587年到1629年在位。阿巴斯出生的那個年代,薩法維的朝政被中亞的幾個強勢的部族所把持,軍閥持續混戰。他的父親因眼疾而近乎失明,原本沒有繼承王位的可能。但當他的祖父,薩法維王朝的第二個沙阿去世後,宮廷內爆發了慘烈的繼承戰爭。在先後兩位繼位者被殺之後,他的父親才作為妥協的產物被推上沙阿的寶座。但他始終是一個弱勢的君主,甚至連自己的王後即阿巴斯的生母都被敵對的部族謀殺。阿巴斯自己在王位繼承的次序上原本也不靠前,但他為自己培育了有作為的青年王子的形象並獲得主要部族和各地官員民眾的普遍支持。1586年16歲的阿巴斯看準時機領軍向都城Qazvin進軍,兵不血刃進入首都迫使他的父王交出王位,第二年就正式登基成為薩法維王朝的第五位沙阿。

阿巴斯看準薩法維王朝的弊端,掌權伊始就大力削藩,消除軍閥部族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建立自上而下的行政係統,特別是建立效忠於沙阿的強大軍隊。他建立了火槍和炮兵部隊,使波斯成為名副其實的火藥帝國。在他的治下波斯經濟發展,並且打贏了幾場對奧斯曼的戰爭。他被曆史學家認為是薩法維王朝最傑出的君主和伊朗曆史上最重要的統治者之一。和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居魯士大帝,大流士大帝一樣,阿巴斯也被後世稱作阿巴斯大帝Abbas the Great。

阿巴斯的時代以後薩法維王朝逐漸開始走下坡路。到18世紀初,薩法維王朝和伊朗曆史上其他王朝末期一樣,政府腐敗加深,各地各民族不斷造反。外部受到西麵的奧斯曼,東方的阿富汗,以及北方的高加索諸國和後來的俄國的侵蝕。此時王朝內部出現一位軍事強人納德爾Nader。他領兵擊退奧斯曼並四麵出擊,短期內將波斯的領土推進到高加索,阿富汗和印度,甚至超出了薩法維王朝鼎盛時期的疆域。1736年納德爾封自己為沙阿,薩法維王朝就此終結。現代伊朗的曆史正式揭開序幕。

薩法維王朝全盛時的疆域。

西方的史學界一向視希臘羅馬為文明的正統,而把所有北歐,中歐,北非的其他民族一概稱為蠻族,屬於西亞突厥民族的波斯人更不在話下。以前看到的關於波希戰爭的曆史,無論是教科書還是通俗文化,多是從希臘角度的敘事。關於波斯的介紹很少,即使有也多數是負麵的記述。和羅馬敵對的薩珊王朝的記述甚至更少於和希臘對抗的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國。此次伊朗之行為我們提供了一次從另一個視角看波斯,直接了解伊朗從古代到近代的曆史和文明發展的難得機會。

在伊朗的六千年曆史中,真正讓伊朗作為國家在人類曆史上占據一席之地並使伊朗人至今念念不忘的是阿契美尼德,薩珊和薩法維這三個強大的波斯帝國。今天很多伊朗人心心念念的夢想大概就是再現波斯帝國昔日的輝煌。導遊Javad就多次提到他最為仰慕的是薩沙王朝,希望伊朗能夠成為薩沙王朝一樣的國家。這當然隻能是一個夢想。曆史在前進,世界在進步,伊朗也無法回到1500年前的波斯。伊朗人民能做的是順應世界潮流,建設一個現代製度下的新伊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江湖大道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幑寧' 的評論 : 過獎了,多謝!
幑寧 回複 悄悄話 哇,論文級別的遊記,三篇一起讚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