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溪邊

美麗的自然世界,小國寡民的生活,愜意人生!
正文

中國古代詩詞的\'斜\'性

(2022-11-16 13:48:59) 下一個

中國古代詩詞的"斜"性

中國幾千年曆史, 人們都喜歡斜的, 直的卻不那麽討喜。

一, 引子

比如孔子編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裏的第一首<<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由此可見, 當時的人們喜歡窈窕淑女, 所謂窈窕,指的是身材的曲線美。人們不喜歡直的女孩子。這個曲線美從此就流傳到了現在。例如當年我上學時, 就有人說我們班某某女孩就從沒有站直過。為什麽? 彎彎曲曲的, 美唄。

清朝龔自珍寫過病梅館記。裏麵他提到, "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看, 斜滲透到每個地方。

二, 有人說, 文如其人, 書如其人, 或者詩如其人。 正因為, 中國人喜歡曲的/斜的, 所以中國的古詩詞裏出現了大量的讚美斜的詩詞。

1. 春天的斜是美麗的

宋代詞人蘇軾,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春天還沒有過去,微風細細,柳枝斜斜隨之起舞。試著登上超然台遠遠眺望,護城河內半滿的春水微微閃動,滿城處處春花明豔,迷迷蒙蒙的細雨飄散在城中,千家萬戶皆看不真切。

唐代張誌和詞,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唐代杜甫,《水檻遣心二首》,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2. 真正斜的事物。

唐代詩人李嶠《風》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風能吹落秋天的樹葉,能吹開二月春天的鮮花。能在江麵掀起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人們說這詩很美。寫風卻全部正文未提到風字。一片竹林被風吹歪到, 確實美。

唐代許渾<<僧院影堂>>,

香銷雲凝舊僧家,僧刹殘燈壁半斜。

日暮鬆煙空漠漠,秋風吹破妙蓮華。

這裏過去是僧堂, 可是現在香飛散了, 雲聚在這裏。僧堂裏隻有殘燈, 牆壁也傾斜了。隻見太陽下山, 鬆樹隱在暮色裏, 一片空寂。秋風吹過, 幹枯的蓮花隨風搖曳。什麽時候能重整僧舍, 讓佛法光大?

3. 人們走的路可以是斜的, 斜路很美。

唐代杜牧,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遠處的石子鋪成的小路傾斜蜿蜒上山,在那生出白雲的地方有人家居住。停下馬車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經過深秋寒霜的楓葉,比二月的春花還要紅。

唐代丁仙芝,<<江南曲·長幹斜路北>>,

長幹斜路北,近浦是兒家。

有意來相訪,明朝出浣紗。...

我家就住在長幹斜路北的水邊上。郎如有意,明朝咱們一塊去河邊浣紗。水鄉的女子大膽樸實, 毫無扭捏造作。多美的景色!

4. 太陽斜

在古詩詞裏, 太陽基本上是斜的, 正的少, 朝陽是這樣, 夕陽更是。

唐代李嘉祐詩作《題道虔上人竹房》

詩思禪心共竹閑,任他流水向人間。

手持如意高窗裏,斜日沿江千萬山。

禪師的思想禪心與天地融為一體, 可以與門前的青竹一樣悠閑, 禪心與流水一樣隨心所欲, 可以自在的與人間交流。手持如意, 在山中高高的窗戶往外眺望, 隻見斜陽沿江照遍了千千萬萬的山峰。

再來一個題目很長的詩。古詩詞有好多題目很長, 也許古人不如我們會概括吧,哈哈。

唐代白居易《前有別楊柳枝絕句,夢得繼和雲春盡絮飛留不》

柳老春深日又斜,任他飛向別人家。

誰能更學孩童戲,尋逐春風捉柳花。

進入了春天太久, 柳花老了, 日頭西斜。柳絮飄飛飛向了別人家。白居易童心未泯,想學兒童去嬉戲, 追逐春風, 捕捉柳絮。生活太美好了。

5. 月亮斜

描寫斜月亮的詩詞就更多了。

宋代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欄外的菊花籠罩著讓人愁的煙霧,蘭花染滿露水好似在哭泣。羅幕帶著微寒,一雙燕子飛遠了。明月不明白離別之苦,斜斜的銀輝一直到晨曉還照進朱戶。

昨天夜裏西風勁吹,凋零了綠葉。我獨自登上高樓,眺望那消失在天涯的路的盡頭。想給我的心上人寄一封彩色的信。但是高山連綿,碧水寬闊,不知道她究竟在何處。

唐代詩人張繼<<春夜皇甫冉宅歡宴>>,

流落時相見,悲歡共此情。

興因尊酒洽,愁為故人輕。

暗滴花莖露,斜暉月過城。

那知橫吹笛,江外作邊聲。

流落到家鄉之外相見, 大家都有相通的情感。舉起酒杯大家興致勃勃, 有老朋友在一起不用去想那些發愁的事情。時間過得很快, 露水偷偷地打濕了屋外的花草, 月亮也西斜了出了城。哪知這時候偏偏有橫笛吹響, 在江外提醒我們這裏是邊地。剛剛忘記的鄉愁又湧上來, 又得度過一個思鄉的不眠之夜啊。

三, 為什麽喜歡斜的?

中國古代文人為什麽喜歡斜的? 這跟他們自身的經曆有關。中國幾千年都是自然經濟, 自給自足。整個經濟活動規模不大, 市場交易不活躍。這導致了工作崗位有限。而且政府重農抑商, 人民隨之輕視商人。著名的<<神童詩>>開宗明義, 即是,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所以古代的文人十年寒窗, 唯一的目的就是去做官, 元朝雜劇《龐涓夜走馬陵道》說得好,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朝廷的職位數量非常有限, 讀書人又太多。考試又不是唯一衡量手段。這決定直路走不了, 隻能走斜路。

唐代白居易考中進士後,登上雁塔,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看到了吧,一年才錄取17人。

李白到處求人, 想進入編製做個公務員,一直到42歲才成功, 寫下了, "仰天大笑出門去"。他也寫有<<蜀道難>>反映做官的艱辛之路,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杜甫也有,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李白, 杜甫這種流芳百世的大文人都找不到工作, 其他資曆平平的人就更不用說了。成功之路必須不是直的, 是斜的, 是彎彎曲曲的。

四, 引申。

中華文明的母親黃河早就教給了我們這個深刻道理。黃河最美麗的風景就是九曲十八彎, 通過九曲十八彎,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黃河到達目的地大海。如果不彎不斜, 黃河隻能困在內陸, 名不見經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