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蕭規曹隨
對華強硬打壓沒有為特朗普贏得連任競選。特朗普抗疫不力,受到美國選民的懲罰,輸掉了2020年大選。
特朗普團隊走了,拜登團隊來了。對於至關重要的美中關係,拜登持什麽立場和看法?他將如何改變或者調整前任的對華政策?
還在競選時期,拜登曾等多次公開宣示他將阻止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顯露出對中國經濟超越美國的強烈抗拒情緒,他甚至用市井俚語辱罵中國領導人來發泄憤懣,連特朗普都不曾這樣做過。拜登對中國崛起的憎恨情緒強於特朗普,而辱罵中國領導人則顯示出他是個偽君子。
贏得大選之後,拜登於2020年12月1日接受作家托馬斯·弗裏德曼的電話采訪。拜登在回答有關對華關係問題時說,最好的對華戰略應該能夠把我們的盟友都涵蓋在內,“大家在這一戰略中必須統一立場”。拜登接著說:在與中國過招時,最重要的是“自身要有過硬的實力,而在我看來,我們目前還沒有這樣的實力”。拜登認同必須遏製中國,卻又認為美國沒有單獨遏製中國的實力,所以他強調要聯合盟國共同對付中國。這話間接表明,在拜登看來,特朗普的對華貿易戰沒有達到遏製中國的目的,是失敗的。然而,拜登又表示上任後不會很快取消特朗普政府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的關稅,也不會很快取消特朗普與中國簽署的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事實上,整個四年任期,拜登都沒有取消特朗普針對中國輸美產品的關稅。
作為老牌參議員,尤其是長期作為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成員及主席,拜登熟諳中國大陸和台灣關係。拜登曆來支持與中國接觸的政策。在台灣議題上,他一直主張維持兩岸現狀。1999年,李登輝鼓吹“兩國論”,拜登公開表示反對。拜登對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的解讀是:一方麵美國向台灣提供武器以防止中國對台灣的武力統一,另一方麵是阻止台灣宣布獨立,這兩個方麵同等重要。他警告台灣:“我們不想卷入由你們單方麵宣布獨立而引起的戰爭”。然而,這一立場隨著他的當選出現了鬆動。
1月19日,在參議院舉行的聽證會上,拜登提名的國務卿布林肯表示,他認同蓬佩奧對中國政府在新疆對維吾爾族實行“種族滅絕”的指控,支持提升與台灣官方接觸的空間。這是發出了他將繼承蓬佩奧鬆動台灣立場的信號。依據這一信號,拜登政府將會延續特朗普政府的做法,派遣政府高級官員訪問台灣。
1月20日,拜登團隊正式邀請台北駐美國的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出席拜登的總統就任儀式,這是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之後的首次,拜登政府保留了特朗普政府在“一中政策”上打開的缺口。當美國自認實力遠超中國時,還能在所謂的“一中政策”上裝裝門麵。現如今在中國日益增強的經濟壓力下,台灣成了現成的泄壓閥門。一個與大陸分離的台灣不僅可以用來牽製中國,還是美國對中國具有某種支配權力的象征,是美國霸權的象征,這一象征能帶給美國霸權猶存的感覺,所以不難理解為何當今的美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用支持台灣來獲得心理安慰。這也正說明打台灣牌,其實是沒有其它牌可打的無奈之舉。
拜登任命的高級官員中,也有對美中關係保有傳統認知的人。坎貝爾是拜登任命的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的印太政策高級協調人。他曾是奧巴馬“重返亞洲”戰略的關鍵設計者。拜登當選後,坎貝爾在“亞洲協會”的一次演講中表示,美國充分認識和理解台灣(在美中關係中)的敏感性。他強調當美國支持台灣在國際上扮演必要角色時,也要維護平衡。他認為美中兩國應該停止目前——特朗普政府時期——針鋒相對的做法,雙方應該各吸一口氣,後退一步,再各進一步。他似乎體認到兩國關係不能再像特朗普時期那樣繼續惡化,隻是他沒有進一步說明這一做法如何能夠化解美國對中國經濟總量超越美國的挫折感,這是美國當前惡化與中國關係的心理因素。坎貝爾上任後,美國國內對華強硬的輿論風潮愈演愈烈,他的對華姿態也跟著表現得越來越強硬,再也不提雙方各退一步的說法。
新任國務卿布林肯雖然經常發表對華強硬言論,但是在一次回答電視節目主持人關於中國經濟超越美國的問題時說,他們畢竟有14億人口,似乎作出了準備接受這一事實的暗示。這也透露出拜登政府內部在阻止中國趕超美國的目標上並不那麽劃一、自信。
2月11日,中國農曆除夕,上任20天的拜登在給盟國首腦打了一圈電話之後,終於給習近平打來電話。兩位首腦就中國農曆春節互相拜年,隨後進入正式談話。
根據白宮的聲明,拜登在電話中,“對北京的脅迫和不公平行為、對香港的鎮壓、對“新疆侵犯人權”的報道以及對區域內包括針對台灣的日益增多的強硬行動表達了重大關切。”而據人民日報報道,習近平強調了“台灣、涉港、涉疆等問題是中國內政,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美方應該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慎重行事。”
聽上去拜登不光是拜年,還有點興師問罪的意味。白宮的聲明意在向美國民眾展現拜登的對華強硬形象。中方報道也凸顯習近平堅定維護了中國的立場。事實上這通電話打了兩個多小時,不管實際進行得怎麽樣,兩國最高領導人在電話中同意由兩國的頂級外交官舉行新一輪會談,作為美國新政府與中國重新接觸的開始。兩國首腦通話之後,雙方外交人員商定於3月18日在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安克雷奇舉行會談。
3月7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談及中美關係時發出警告:“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不可逾越的紅線。中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沒有妥協餘地”,“我們敦促美國新一屆政府充分理解台灣問題的高度敏感性”,“徹底改變前任政府的跨越底線和玩火的危險行為”。
3月12日,安克雷奇會談前一個星期,拜登與日本、印度以及澳大利亞領導人舉行四國領導人視頻峰會。拜登認識到特朗普的對華貿易戰成效不彰,所以他認為美國僅憑一己之力遏製不了中國。他寄希望的是針對中國製定冷戰的2.0版。他憧憬當年西方抱團圍堵蘇聯的場景再現,這一回還要加上印度。“四國聯盟”始自特朗普,這體現出拜登上任之初遏製中國的主要策略仍然借助特朗普的遺產。
3月10日起,安克雷奇會談的美方主角之一、國務卿布林肯訪問了美國在東亞的兩個盟國:日本和韓國。訪問結束,布林肯再攜同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一起來到安克雷奇,在主場等候中國的楊潔篪和王毅。不過,兩位美國主人並未坐著閑等。3月17日,會談前一天,美國又宣布製裁24名中國官員。這自然毒化了會談氣氛。美國這麽做用意何在?美國正滿世界拉幫結派要摁下中國的頭。被美國拉攏的國家中有猶豫觀望的,也有怕得罪中國的。如果中國為了與美國和好,對美國的這一輪打壓囫圇吞下,這些猶豫觀望和怕得罪中國的國家就會認為你中國自己都怕了,跟著美國踩你一腳你也不敢把我怎麽樣。美國連搡帶推拉起的隊伍和聲勢都會隨之擴大。中國之所以同意赴安克雷奇與美國新政府的最高外交官會麵,是抱著結束被特朗普政府毒化的中美關係、與美國新政府開啟新關係的願望。而拜登政府的這一波操作直接把中國的願望拋入了安克雷奇的冰天雪地裏。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專門為此接受了中國媒體的集體采訪,發出了含蓄的警告:“如果有人認為中方這次帶著誠意來到阿拉斯加這個還是冰天雪地的地方,就是為了做出妥協和讓步,那我會建議北京的同事們趁早取消這次旅行。”
旅行沒有取消。駐美大使處於外交戰略的執行層麵,他的建議被否決意味著什麽呢?北京似乎另有考慮。
世人矚目的安克雷奇會談如期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