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九龍江之戰——撬開美國種族隔離製度的堡壘(三)
(2025-02-25 08:46:39)
下一個
改變美國
人類曆史上的重大轉折都是由戰爭帶來的。
朝鮮戰爭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中國士兵一改此前世人眼中羸弱怯懦的形象,把世界首強的美國白人士兵驅趕了300公裏,迫使有著全勝戰爭記錄的美國簽下停戰協定,創造出有色人種新的力量圖騰,不可避免地會給白人至上種族主義當道的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改變了世人——包括美國黑人——對種族力量的認知。在這個大背景下,曆史留下了這樣一個具體記錄:
九龍江之戰迫使美軍黑人連全體投降,推動美軍在朝鮮取消了種族隔離製度。美國的種族隔離製度是在遠離美國本土的朝鮮,一個有色人種的國家,與一支有色人種的軍隊作戰時開始瓦解的。這象征著美國堅守的種族歧視的最後堡壘——種族隔離製度——被攻破了。誌願軍是推動美軍消除種族歧視的正義之師,是推動人類進步的正義之師!
誌願軍的影響並不限於朝鮮。
由於朝鮮戰爭的失利,杜魯門的政治聲望低落。他批準的在軍中取消種族隔離製度——比9980和9981行政令更為激進的舉措——更遭到白人選民的極度鄙視,導致杜魯門在1952年再次競選連任時,在黨內初選中即告失利,不得不宣布放棄連任。這裏留一個注解:這是美國第一個與毛澤東交手而失去連任機會的總統。
杜波伊斯是美國有色人種協會的創建者之一,他是美國第一位哈佛的黑人博士,20世紀上半葉美國最有影響力的黑人知識分子,畢生致力於黑人的解放和平等事業。他對美國黑人的前途和命運極其悲觀,甚至擔憂美國黑人會絕種。

毛澤東接見杜波伊斯博士
朝鮮戰爭後,杜波伊斯參與領導了50年代興起的新一輪黑人爭取民權運動。作為泛非運動的創始人,杜波伊斯視新中國為黑人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希望,成為中國領導人的摯友。
激進的黑人民權活動分子奉毛澤東為精神偶像,拿起武器進行武裝反抗。其中羅伯特·威廉是個典型代表。
1955年,羅伯特·威廉從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回到家鄉北卡羅萊納州,公開組織黑人武裝自衛隊伍,反抗美國政府及其白人種族主義者的鎮壓。他四次逃過暗殺,被美國肯尼迪當局通緝,流亡古巴。他兩度給毛澤東寫信。正是在他寫信請求下,毛澤東於1963年8月8日發表了支持美國黑人反對種族歧視鬥爭的公開聲明:
“世界人民聯合起來,反對美帝國主義的種族歧視、支持美國黑人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
杜波伊斯的遺孀對此發表評論:“從來還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的領袖向全世界發出過這樣的號召。”新中國在美國黑人心目中的強大國家地位無疑來自於朝鮮戰場的誌願軍。

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接見羅伯特·威廉
8月14日,威廉在古巴發表長篇文章《毛澤東的美國黑人解放宣言》,將該聲明同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相提並論。羅伯特·威廉對後來的黑豹黨、“革命行動運動”等激進黑人民權組織產生了直接和深刻的影響。
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美國黑人民權運動與朝鮮戰爭在時間上的密切銜接不是巧合,而是存在著因果關係。有色人種的誌願軍打敗了美國白人士兵,這一事實激勵了美國黑人追求平等的鬥爭意識。美國的社會政治生態由此改變:戰前,美國社會彌漫著狂妄的麥卡錫主義浪潮,戰後,麥卡錫主義如泡沫般破滅,被爭取種族平等的浪潮所覆蓋。這一浪潮持續了十多年,直到1964年《民權法案》出台,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成果。
從1951年美軍第八集團軍廢除種族隔離製度到1964年《民權法案》確立,經過了13年的時間。這一段美國黑人的民權運動過程,展現給世人的是黑人的遊行示威隊伍與鎮壓的白人軍警交織在一起的混亂畫麵。這些畫麵傳出一個明確無誤的信號:美國的白人統治階層不願意取消種族隔離製度。那麽,為什麽到了1964年美國國會出台了《民權法案》,展現出願意接納黑人的姿態呢?你可能會以為這是美國黑人的抗爭終於打動了白人領導層。其實不然,真正迫使美國領導層改變的仍然是外來壓力。
中蘇同盟擋住了美國武力征服世界的戰車,東西方兩個陣營的形成和對峙意味著世界權力達成了某種平衡。朝鮮戰爭之後,殖民地獨立解放的武裝鬥爭風起雲湧,在中蘇的鼎力支持下匯成世界潮流。到了60年代初,非洲出現了一批獨立國家。這些獨立國家把憤怒的目光投向歧視黑人的美國,也因此會義無反顧地在兩個陣營的對壘中倒向社會主義陣營。這些國家本身的力量不大,但是它們會增加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改變既有平衡,就像砝碼改變天平的平衡,這才是美國的噩夢。
世界變了,既然征服不了這個世界,美國就必須跟著改變,以適應改變了的世界。廢除黑人在美國社會中遭受係統性歧視的法律製度,以求得一個與這個改變了的世界——特別是改變了的非洲——最起碼的相處方式。隻有具備了最起碼的、能被新興獨立國家接受的相處方式,才能提供外交空間,借助綜合國力阻止新興獨立國家倒向東方陣營。由此可見,外交不僅是中小國家的生存之道,也是超級大國美國的生存之道。由此可見,十五世紀之後的全球化時代,外來影響決定了每一個國家——包括超級大國——的前途命運。
有鑒於此,美國武力征服不了的中蘇同盟,才是催生《民權法案》的必要條件。而誌願軍在朝鮮的英勇作戰才是《民權法案》的催生素。美國的曆史因《民權法案》的頒布施行而改寫。在這一改寫過程中,美國白人統治階層有意識地剝離美國霸權中的白人至上種族主義元素,著力營造所謂的善良霸權形象。鑒於美國在西方世界的首要地位,這一曆史改寫在形式上完成了殖民帝國對400年的白人至上種族主義意識形態的最終摒棄。當然,帝國仍在,且沒有放棄對絕對霸權的追求。
這裏我們第一次看到美國在朝鮮戰爭及之後應對世界變化的行為特點:當要求改變的信號或壓力(通常是外力)出現時,美國或者漠視,或者對抗,以示拒絕改變。然而,當這一信號或壓力增強到無法漠視或者無法抗拒時,美國就會被迫做一點點改變,但卻把改變裝扮成自發的,並且還會竭盡全力阻止進一步的改變。隨著改變的要求在內外合力下變得越來越大,直到完全無法阻止,美國才會放棄抗拒,讓改變得以完成。
美國還將不斷重複這一行為特點。
“時來天地皆同力”,毛澤東在決策出兵朝鮮時,並未預想到抗美援朝會打破美國的種族隔離製度,然而這一幕的的確確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在朝鮮的九龍江發生了。誌願軍是人類的正義之師,將永遠彪炳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