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有塊大石頭,叫布道石(Preikestolen 或 Pulpit Rock)。這塊石頭每年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遊客,成為挪威最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那麽,這塊布道石到底有什麽神奇之處呢?
布道石是一個聳立在挪威呂瑟峽灣(Lysefjord)北岸邊上的峭壁,頂部有一塊約25x25平方米的平麵,像一個“講壇”(Pulpit)。布道石很高,頂部講壇的平麵高出峽灣水麵六百多米。也許布道石的神奇之處主要在於它的形狀和位置。正因為如此神奇,就在前不久,Tom Cruise主演的好萊塢大片“Mission Impossible” 用布道石做背景,拍攝打鬥,墜崖,攀岩的驚險場麵,將來這個布道石也許會成為挪威最熱門景點,沒有之一了。但無論這個布道石如何熱門神奇,我是絕對不會不遠萬裏從美國西部趕來挪威看這塊石頭的。
但如果是已經到了挪威,情況就不一樣了。尤其是如果已經到了離布道石近在咫尺的城市斯塔萬格(Stavanger),那麽這個布道石就應該當之無愧地成為當地第一旅遊熱點了。那麽布道石怎麽去呢?
從斯塔萬格去布道石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途步。先要搭車到布道石途步小道的入口,然後沿小道走3.8公裏的山路走到布道石,站在布道石上看呂瑟峽灣。布道石周圍是懸崖峭壁,順便考驗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沒有恐高症。能夠站在巨石上眺望峽灣,多少都會有一些成就感。因為這種跋山涉水方式比較具有挑戰性,需要一定的體能,不是所有人都願意選擇這種方式的。對於行動不方便,不願意消耗體能,或者時間有限的遊客,隻能選擇另一種去法,就是乘小船進入呂瑟峽灣,從船上看布道石。從下往上看肯定是看不到巨石的平麵“講壇“的。但能近距離觀賞到布道石,算是到此一遊了。另外,順便乘船遊覽一下呂瑟峽灣,也算是一舉兩得了。
為了安排從斯塔萬格去布道石,我一直被幾個問題所困擾,最大的問題是時間。初步計算了一下,從斯塔萬格郵輪碼頭開車到布道石途步小道的入口需要一個多小時,走3.8公裏的小道去布道石,看峽灣,來回三個小時,所以,共六個小時來回。我們的郵輪停靠斯塔萬格,早上十點到,下午六點開船,如果精確安排,去一趟布道石還是能做到的。
另一個問題就是天氣。我們到達那天的預報說是有雨。最大的擔心是,如果下大雨,布道石上會不會雨霧蒙蒙,什麽也看不見?這個隻有天知道。權衡利弊後,覺得還是應該去布道石試一下。如果雨下太大,還是可以提前回到斯塔萬格,去市中心看看,畢竟斯塔萬格是挪威的第三大城市。按這個思路,就開始具體計劃了。除了搭出租車以外,有家汽車公司每天有四班車往返於斯塔萬格市區和布道石途步小道的入口之間,單程不到一個半小時。這家公司班車的時間安排的非常合理,從班車到達布道石途步小道的入口和下一班回城的班車之間相差三個多小時,正好夠布道石走一個來回的。而且,有一班下午四點回城的車,如果順利的話,正好能在郵輪開船之前趕回城裏。所以,我們選擇搭這家公司的車去,出租車作為備選的方案。
郵輪按時停靠在了斯塔萬格碼頭。按計劃,我們抓緊時間第一個下船,幾分鍾就走到了市中心搭車的地方。跟在我們後麵的還有一對夫妻,估計是我們郵輪上的,看上去六十多歲,身體都不錯,女的看上去像是健身教練。我們過去跟他們打了個招乎。他們從意大利來,不講英語。簡單的對話後,知道他們跟我們的計劃是一樣的。我還在想,如果人多點的話,即使我們沒按時回來,郵輪也許還會等我們。但如果因為我一個人趕不回來,郵輪是不會耽誤大家的時間來等我的。等車的地方在Radisson酒店門口,稍等了一會兒,車來了,我們上了車,外麵還在下著雨。一個多小時之後,車按時到了布道石途步小道的入口,12點多。下車的時候,司機特意關照,去布道石三個小時來回應該夠,因為知道我們要趕郵輪,是在提醒我們四點以前一定要回來。其時當時雨下得還挺大的,我還有點抱怨這天氣,但司機似乎不以為然,看來這裏不下雨倒是少見了。我們船上的意大利夫婦還是有點不放心,想確保四點回去不會趕掉郵輪,他們想再問一下司機,但英語基本不會講,結結巴巴地在問,司機皺著眉頭。看到這種情況,我隻好義不容辭了,我上去把他們兩人的問題向司機問了一遍。其實,這兩位意大利夫婦的問題也正好是我們的問題。司機的英文非常好,回答了我的問題。兩位意大利夫婦在旁邊似乎都聽懂了,滿意地下了車。
布道石途步小道的入口除了停車場和幾個小商店之外,還有一個酒店。為了躲雨,我們就坐進了酒店大廳,裏麵挺舒服,還有烤火的壁爐。外麵雨下個不停,我們還在糾結,一直在查天氣。雷達預報下午有個停雨間隙。根據我當時的估計,八公裏山路來回,加上布道石觀景照拍照,三小時來回應該是底線。因為雨下得挺大的,接下來的問題是去還是不去。如果去,冒雨走一個來回去布道石,司機說四點的車肯定能把我們帶回斯塔萬格,趕六點的船來得及。如果不去,可以等一個多小時,下一班回城的車是一點半的。但必須盡快做出決定,再等下去就沒時間了。考慮到LD可能走不快,我們12點半就開始試著往小道上走了,雨似乎小了一點,兩位意大利夫婦不久後也跟了上來。走了沒多久,我們就遇到第一個上坡,LD走了一段,覺得走不快。不知道這樣的上坡是不是很多。問了幾個從布道石走下來的人,他們說因為下雨,路有點滑。為了不拖我後腿,LD決定不往前走了,打算搭1:30的車先回船去。當時的雨還在下,不知道這雨還要下多久,我覺得也隻能讓LD先回去了。跟LD分手時,我對她說,如果我今天趕不回船上,我們隻能兩天後在英國的南安普敦碼頭再見了。雖然是開玩笑,但搭車誤點的事不是沒有的。
接下來我一個人走,一切都好辦了。沒有任何後顧之憂,盡管下雨路滑,憑著我多年堅持運動的老底,一口氣就走到了布道石。這3.8公裏小菜一碟嘛!我第一時間來了個自拍,得意地發給LD,時間是下午1:42。LD回短信說她已經在回程的路上了,而且那兩位意大利夫婦和她在一起,都在回程的車上。看來這雨還真能把人下跑。
布道石上人並不多,雨停了,但風還是很大。我沒想冒險,不想離布道石的懸崖太近。往懸崖下看了看,恐高症我肯定是有了。我是要搭4點的車趕回船上的,不想出癖陋,不能再靠近懸崖了。布道石上有兩個德國來的小夥子,也在看懸崖下麵。想靠近,但不敢站著看,隻好扒著,慢慢爬到懸崖邊,把手機伸出去拍了照再拿回來看。其中一位小夥子可能覺得不好意思,過來跟我解釋說,今天酒喝得不夠多。忽雲忽雨的呂瑟峽灣給人帶來的是一種神秘感,也難怪有那麽多人願意不辭辛勞地來這個地方,風雨中的呂瑟峽灣也是很美的!
布道石和呂瑟峽灣看得差不多了,開始往回趕。雨停了,往上山方向走的人越來越多。看見好幾對年輕夫婦,背著小嬰兒往上走。不時遠處傳來小孩的哭聲。想想二十幾年前,我們也會背著小孩上山的。這下山的路走得倒是輕鬆,時不時關心一下路邊發生的事。看見有人因為小狗沒有牽繩子被路上的人罵,發生爭執。還有不少年紀比較大的,拄著登山拐杖,慢慢地往上爬,似乎是在完成人生的一件大事。還有一些年輕人,走走停停的,爬爬路邊的石頭,或是在水塘邊打打水漂。我沒閑工夫玩別的,一鼓作氣走下了山。也許是因為坡度不是太大,下山用了一小時零五分鍾,比上山的時間沒快多少嘛!
因為還有時間,我先去停車場邊上的酒店,休息等車,順便把濕衣服烤烤幹。這趟走得太值了,那兩位意大利夫婦知道了肯定會後悔,尤其是那個男的,他體能看上去不比我差。其實後來回到船上後聚在一起吃飯時談到這事,他們的確有點後悔,但他們畢竟在歐洲,再來一趟隻不過是一兩個小時飛機的事兒。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不到四點我就過去等車了。等車時,還碰到一對母子,他們是美國來的,我們之間還很聊得來。他們和我的感覺一樣,這個步道石來過之後就不會再來了,英語的說法是 “Been there, done that”。這種想法也同時證實了我一開始的感覺,我絕對不會因為這塊石頭專程來一趟挪威的。班車準時到來,司機還是那位早上送我們來的司機,認識我,知道我要趕郵輪,回程的車開得比來時快很多。下車時,司機特意為我指了指郵輪的方向。這些小小的細節,處處體現著挪威人民的友好情誼。一看時間,我還有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還能在斯塔萬格街上逛逛。也許下次還會再來斯塔萬格,下一個目標不是布道石,而是那塊被夾在懸崖峭壁之間的奇跡石了(Kjerag)。
去布道石的小道入口附近有一個酒店,周圍環境很不錯

這張圖顯示了包括布道石在內的周邊其它戶外活動的環境

去布道石的小道











這就是那個布道石

呂瑟峽灣

換個角度


這張不是我拍的,找了張網圖

從峽灣船上往上看(網圖),看不到布道石頂上的那片平的“講壇”

再看一遍布道石和峽灣,大概也就這些了


跟德國小夥子告別,他最終還是沒敢再往前坐

斯塔萬格掠影













再見,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