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這次東歐行程中心情最沉重的一天。奧斯維辛集中營是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囯納粹的罪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屠殺平民,種族滅絕。七十多年後同樣的殘劇又正在發生。
奧斯威辛集中營位於克拉科夫西南60公裏處,由納粹德國建於1940年4月27日。約110萬人在此遭遇屠殺,百分之九十遇害者為猶太人,1945年蘇軍抵達時,僅有7650名幸存者,期間逃跑成功的生還者寥寥無幾。納粹德國統治者在此建立了三座集中營——奧斯威辛,比克瑙和莫諾維茨用於收容關押猶太人、波蘭知識分子、蘇軍戰俘、同性戀者等等,迫使其進行高強度的勞動,進行生化實驗和大規模的屠殺,以此實施慘無人道的種族大清洗。今天看到的奧斯維辛集中營,隻有當年的十分之一,德國納粹滅亡前為銷毀罪證,炸毀了大部分殺人設施。
集中營入口處高掛著諷刺至極的德語標誌“Arbeit macht frei”——勞動帶來自由。進入集中營的“犯人”要經過篩選分類,沒收個人物品,剪掉頭發,清洗、消毒,編號,從此不再被視作為“人”。犯人們每天根據自己的分類進行高強度的勞作,鋪設鐵路、開采沙石,有些擁有專業技術的犯人則會被要求做一些專門工作。犯人的生活條件極度苛刻,狹窄而傾斜的床板上鋪著零星的稻草,每日提供的食物不足以果腹。集中營的管理者對於這些犯人肆意羞辱、施以暴行。每天都有受虐至死或耗盡體力餓死的人。
所有的展示品都觸目驚心:女人的辮子、孩子的玩偶、堆成山的行李箱,逼仄傾斜的床鋪,毒氣室、刑訊室、檔案室,以及營區周圍一眼望不到盡頭的田野和令人倍感壓迫的鐵絲網,讓人難以想象當時的慘狀。館內陳列著的照片中犯人一個個雙眼無神、形銷骨立,令人不忍直視。能夠去除辛德勒的工廠去做工的犯人是其中極少數人。
我凝望著集中營雙層通電鐵絲網上的白色電瓶,上麵有一個個已經鏽跡斑斑的螺絲,想象著當年把它擰上去的犯人當時是怎樣的絕望心情,豎起電網把自己禁錮起來,失去人格和自由。
英國曆史學家伊恩·肖克說:“通往奧茲維辛的道路,為之開道的是仇恨,為之鋪路的是冷漠”,當年的受害者己無法發聲,而那些施害者,狂歡者,讚同者,旁觀者會如何反思自己的行為?這個問題更使人深思。
八十年己過,歲月無痕,但願往事不如煙!
奧斯維辛集中營入口處“Arbeit macht frei”勞動帶來自由
運送猶太人的貨車,一輛裝近百人,到達奧斯維辛時,百分之七十己經死亡
遇難者遺物
奧斯維辛集中營毒氣室
部分遇難者照片
集中營牢房
一望無際的比克瑙集中營,它的麵積比奧斯維辛大十倍
被炸毀的比克瑙集中營毒氣室的殘垣斷壁
集中營通電鐵絲網上的白色電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