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兒女自有一片天地(續)

(2020-04-15 09:44:51) 下一個

 

兒女自有一片天地(續)

我寫這篇博文的起因是,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圍觀者甚多,七嘴八舌,議論紛紛,引起了我的關注。忍不住就寫了這篇博文,談一些淺見。言猶未盡,想再多囉嗦幾句。
那個帖子的題目是〈八旬老人街頭貼廣告求“收養”〉。說的是,天津有一位姓韓的退休工程師,已高齡八十五歲。有自己的房子,每月退休金有六千餘元,一人獨居,生活尚能自理。他有兩個兒子,一個攜妻帶子定居國外,另一個在天津一家醫院工作,也已自立門戶。老人不想幹擾兒子們的生活,自己已獨身生活33年。近些年住過幾家養老院,感覺不夠滿意。他聽說湖南有一家“家庭養老模式的養老院”,覺得不錯。遺憾的是本地並沒有這樣的養老院。同時他又聽說,有人被他人收養後,生活過得滿愜意。由此他受到了啟發,就有了這一舉動。他“求收養”的廣告被人傳到了網上,立刻引起了熱議。有些熱心人表示願意收養,還有一位住在美國的七旬愛心老婦人說,她若是在國內,願意和他在一起生活。但是大多數人對他的兩個兒子,特別是移民國外的兒子,給予了強烈譴責,說他們是不肖子孫,“白眼狼”等等。至於他們家的實際情況如何不得而知。但是他這兩個兒子在自己的一片天地裏,肯定在心理上會有一些陰影,精神上會受到一些折磨。中國人的孩子絕大多數骨子裏都潛蘊著對父母孝敬的觀念和不舍的深情。如前麵所說,時代變了,不能守在父母身邊,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事情!孩子們的糾結是在所難免的。


實際上,當下像韓先生這樣的情況,應該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我在國內的生活小區裏,有200來戶人家,和兒女們同住的就那麽三兩家。還有屈指可數的幾家,兒女也住在這個小區裏,但都是單過。這應該是比較理想的狀況,彼此有個照應。大多數家庭兒女都不在身邊。或在本市,或在省內外其它地方;更有甚者,兒女已經飄到了國外。空巢老人比比皆是。怎麽辦?都靠兒女,他(她)們有這個能力嗎?更何況,人世輪回,他(她)們也都已為人父,為人母,有了養育下一代的責任和義務。社會在轉型,老人養老觀念也要跟著轉變,要逐步適應社會養老模式,減輕兒女的負擔,他(她)們才能在自己的天地裏感到心安,少一些糾結。


2019年9月,民政部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消費的實施意見〉〉,對社區養老,居家養老,機構養老,農村養老等有關問題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對國內的每個家庭,無疑都是一個令人高興的好消息。誠然,對於〈〈意見〉〉中提到的不同養老模式,相應的家庭在精神上、物質上,乃至身體健康上都要有相應的準備和配合,特別是老人本身。以社區和居家養老為例,應當滿足如下幾點:有房,有經濟來源,有醫療保險(這些方麵兒女們都有機會量力相助),身體健康,(尤其是鰥寡獨居者)。對於缺乏獨立生活能力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機構養老應該是一般人家的保障性選擇。我想,社會養老服務的水平會逐步提高,服務設施會越來越完善,服務質量會不斷提高。


上次我回國,碰見一位老同事,他的態度就比較坦然。他是五十年代中葉,上海支援內地建設的青年,現已經八十多歲。夫婦倆有一個養女,已在上海工作。夫婦倆在養女那兒住了幾個月,便回到了內地。總覺得不適應那裏的生活。他的打算是,目前兩人的身體狀況尚佳,小日子過得挺好。過些年,真的行動不便了,就把房子一賣,住進養老院。壓根兒就沒有去上海他養女那兒住的想法。
願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安度晚年,幸福安康!願所有的兒女們,對你家的老人少一些牽掛和糾結;在自己的天地裏,輕裝上陣,事業有成,生活幸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