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覺得當醫生很鮮亮。掙的多,工作又不累。當然家庭醫生有點危險,因為每次有新的流行病,都是他們先接觸。盡管這樣,我還是挺羨慕的。最近我有些同情醫生,覺得要是沒有犧牲自己拯救別人的精神,千萬別當醫生。 有一個電視劇說醫生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馬拉鬆,說的挺準的。這個馬拉鬆不僅沒終點,競爭性還很強。從上premed,到想選好的專科-就是每周40小時,工資又高的那種,有多少人被擠下獨木橋。
如果你娃沒有競爭的精神,又不想跑馬拉鬆,千萬別推他們。當然如果娃就想當家庭醫生,聽說不太競爭。如果娃娃為了錢去上醫學院,一定要告訴他們,比醫學院輕鬆又掙錢的行業有很多,比方說工程師的和去華爾街。四年醫學院上完,有N年的住院醫生,和fellow, 每周幹60-80小時, 開始年薪6萬多,小時工資低於最低工資。還要24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連軸轉。
我們第一代移民,讓娃去醫學院的一個重要的理由是工作穩定,可以工作到80 歲,像Dr。FAUCI, 第一現在的娃都想早早退休,誰想幹到80歲。第二,被解雇是一個人職業生涯的正常現象,我們第一代,被解雇了都能找到工作,就別替下一代擔心了。
有一位同事,兩個女兒都學醫,她說她問孩子是想年輕時吃苦還是歲數大了吃苦。要前者就去學醫。但是為什末要吃苦呢?當個工程師每天8小時不也挺好的嘛。而且公司對剛畢業的都很照顧,不像醫院把住院醫生當減價勞動力使用。
加拿大的醫生是一種自雇職業,自己找地方,雇員工等等。聽醫生朋友說美國的也有這樣的,當然你和醫院連到一起就不是這樣的,不過要完成一定的配額。醫生還要在網上被病人評價,沒有隱私。我不是當醫生的,說的不對之處,別扔磚頭。總之,如果你娃想學醫,或你想推他們,一定要先分析長處和短處。推薦先看看DR.Glaucomflecken 的視頻。
沈香到訪答謝雪狗的暖心安慰!感恩!新春將至,祝雪狗新春快樂!兔年吉祥!
醫生很辛苦,有很大的壓力。
一個女的,最先認為是婦科病,但檢查後發現是癌症,已經擴散到骨頭和其他很多器官。這已經是美國最好的醫院,但沒治,至多還有半年的生命。她父母從印度趕來,連英語都不會,顯然不屬於富有家庭,而且女孩應該是第一代移民。
問題是,這個女孩隻有26歲,比小小老大大不了幾歲。
眼看著自己的同齡人毫無希望,這種心理衝擊是巨大的,小家夥視頻回來說著說著就開始哭。
根據統計,美國醫學院學生有大致四分之一不得不退學,有十分之一在校期間自殺,其中很大因素是心理素質不夠,精神出問題,無法在這個行業生存。
我的解釋是,這還是癌症,想想如果病人在你的手術刀下死在手術台上,那是什麽感覺?
也就是這對誰都並不算是最糟的事情。
小家夥從一年級開始就每周使用醫院提供的心理醫生谘詢,這是學校鼓勵的。
看著人非正常死亡,與從福爾馬林池子裏撈出一個沒皮膚的人體用刀子劃,是很不同的感覺。
孩子如果學醫,當父母的需要清楚心理危機的風險,和孩子的能力。當然父母也不是完全被動,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潛移默化地做很多事情保證孩子不會陷入心理危機。
悲傷,心理上有衝擊,這是正常的,人必須有同情心,否則也不適合當醫生。
大家都知道加拿大侯診時間長,在北部邊遠地區更為嚴重。其實,每年都有不少專科醫生自願去北邊幾天,幾周。再就是在主要(教學醫院)醫院On Call的專科醫生,會經常接到邊遠地區家庭醫生的谘詢電話,如果當班醫生解答不了,會主動找到相關專科以幫助家庭醫生。
合作很重要!
雪狗2014 發表評論於 2022-12-12 04:39:37
回複 'myguinea1' 的評論 : 我是覺得不喜歡數學物理的當醫生的多。再有工程師團隊精神,學醫的競爭激烈 幹掉一個對手 少一個人爭著去眼科醫生
你等自己孩子40歲時再反過來看看今天寫的文章,看是否還是同樣態度?
雪狗2014 發表評論於 2022-12-12 06:16:43
回複 '零不是數' 的評論 : 醫院管理人員,病人都是你的上帝、都不敢得罪
都說讓孩子自己選擇,但看似能做到的不多。不必將住院醫想象/描述的那麽不堪!試想一下,到點來,到點走,見不到幾個複雜的病例,處理不了幾個cases,幾年後當了醫生,誰敢信?
住院醫是真正“長本事”的時候,各種“磨礪”是以後當醫生的基礎,這個設計是科學的,實用且實際的。
不要糾結住院醫的工資,這依然是學習階段!
如果博主是在加拿大,醫學院的學費應該不算太多吧(相比美國)。不知道為何總要拿ENG,CS甚至“花街”來和醫生比較,以說明學醫未必是好的選擇?就如同舉出許多“州大”出來的不比“哈佛”之流的大學出來的差,甚至更好!這些比較本身就已經是“站位”在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