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沈誌華:1951年中國拒絕聯合國停火議案的決策

(2024-10-14 08:15:57) 下一個

作者:沈誌華;分類:曆史長河;標簽:朝鮮戰爭?;日期:2001-09-04

1950年6月中國出兵朝鮮以後,印度、英國等聯合國成員國就開始醞釀停火談判問題,朝鮮戰爭曆時三年半,其中兩年半的時間是在停戰談判或邊談邊打中度過的。所以,在朝鮮戰爭曆史研究中,停戰談判同戰爭起源問題一樣,也頗受國際學界的關注。

印度政府的調停嚐試與美國的反應

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D.MacArthur)指揮美軍在仁川登陸一舉成功,從而改變了聯合國軍在朝鮮的被動局麵。但是,美國決策者被輕而易舉的勝利衝昏了頭腦,隨後便做出了一個重大的錯誤決策:越過“三八線”,占領整個朝鮮半島,遭受了重大的軍事失敗,並開始全線撤退。其結果之一,便是國際輿論和聯合國中呼籲停戰的聲音逐漸高漲起來。

調停朝鮮衝突的最早嚐試是英國和印度做出的,英國主要是與美國磋商,而印度則重點與中國聯係。1950年7月13日,印度總理尼赫魯便致函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和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希望衝突地方化,並通過安理會促成和平解決,為此應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蘇聯也返回安理會,以便同美國一起尋求終止朝鮮戰爭行動的基礎。這一建議得到聯合國秘書長賴伊(T.Lie)的讚揚,卻遭到美蘇的冷眼:斯大林要求安理會聽取北朝鮮的意見,美國則拒絕考慮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尼赫魯8月3日發表講話,說他並不否認北朝鮮是侵略者,但當務之急是將衝突地方化,尋求停止戰爭的途徑,並確保朝鮮人自己決定朝鮮的前途。他再次強調,不承認北京政府是中國的合法政府,是一個大錯誤。美國仁川登陸成功之後,印度再次展開調停活動。9月30日尼赫魯發表聲明說,在未尋求其他解決手段前,聯合國軍不應越過“三八線”,並再次呼籲聯合國接納中國以利於朝鮮問題的解決。10月16日尼赫魯在記者招待會上解釋了印度反對聯合國10月7日通過的決議的理由。該決議支持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並決定成立朝鮮統一和複興委員會,代表聯合國處理朝鮮問題。尼赫魯說,北京有正當理由反對不與它磋商而解決朝鮮前途問題的任何企圖,並指責聯合國的決議是在擴大戰爭(決議通過的第二天,美國部隊越過了“三八線”)。此後不久,中國軍隊出現在朝鮮已經成為路人皆知的事實,在戰爭升級的情況下,印度試圖集合一批中立國再次展開調停工作。不過,現在呼籲的對象已經轉向北京而不是華盛頓了。

11月23日,在北京的印度大使潘尼迦(K.Panikkar)向中國外交部轉達了英國的建議:舉行和談解決朝鮮問題。中國雖然沒有明確拒絕,卻提出要將台灣問題與朝鮮問題捆綁在一起。周恩來則在內部報告中把這個建議稱之為美國通過英國發出的“政治試探和政治欺騙”。實際上,英國的建議並非為美國所鼓動。杜魯門總統因戰場上的失利正在氣急敗壞地威脅要使用原子彈,英國政府則為此憂心忡忡,艾德禮首相不得不宣布要親自趕到華盛頓安撫美國人。在這種氣氛下,聯合國內外圍繞停火問題的活動也驟然升溫。12月1日印度駐聯合國代表貝內加爾·勞(B.Rau)在紐約找中國特別代表伍修權,提出立即停火和設立非軍事區的建議。12月2日,加拿大政府照會美國政府,指出美國政府要盟國在聯合國通過決議譴責中國侵略是不明智的,隻要存在可能性,那麽與中共談判解決問題的大門就必須敞開到最後一分鍾。12月3日,尼赫魯又要勞氏向聯合國提議,在談判設立非軍事區和停火問題時,必須邀請中國參與商討。印度駐美大使甚至向記者透露,尼赫魯有意來華盛頓參加杜魯門與艾德禮的會晤。

美國人婉言謝絕了印度的要求,卻認真為英美首腦會談做了準備。由國務院起草而經參謀長聯席會議修改和簽署的美國政府立場備忘錄提出:隻要條件不是難以接受,在目前情況下設法停火在軍事上是有利的;如果停火是在“三八線”的基礎上,可以得到聯合國的全麵支持;但這樣的停火安排不得附有危害聯合國部隊安全的條件,也不得以在其他問題上達成協議為條件,諸如台灣問題、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問題等;如果聯合國軍出於軍事考慮而不得不撤出朝鮮,則聯合國必須宣布中國為侵略國家,並運用一切可能的政治和經濟措施製裁中國。12月5日,聯大指導委員會以10票對2票(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1票(印度)棄權通過決議,要求聯合國大會立即考慮中國幹涉朝鮮的問題。第二天,聯合國大會通過決定,在議程中增加了關於中國幹涉朝鮮這一新項目,並將其提交政治委員會。政治委員會中的六國(古巴、厄瓜多爾、法國、挪威、英國和美國)提出一個經過修改的指責中國幹涉朝鮮的決議案,尋求在聯合國大會得到通過。蘇聯則有針對性地再次提出要求所有外國軍隊從朝鮮撤出的建議。在聯合國兩種意見爭執不下的情況下,印度等十三個中立國家開始策劃新的議案,其目的是阻止中國軍隊越過“三八線”,並通過調停結束戰爭。然而,毛澤東此時的想法已經發生了變化。

毛澤東決定打過“三八線”再談停火問題

中國出兵的條件和目標,斯大林和毛澤東最初的設想都是以“三八線”為界限,就是在朝鮮北部打擊美韓軍隊,並迫使美國接受調停,通過和談解決朝鮮問題。

然而,當戰場形勢變得越來越有利時,中國對停戰和談的態度開始發生變化。第一次戰役取得勝利後,毛澤東在11月13日發給斯大林的電報中特意加寫了一句話:“據我的觀察,朝鮮的戰局,是可以轉變的。”11月18日又電告彭德懷:“美英法對我毫無辦法,悲觀情緒籠罩各國,隻要我軍多打幾個勝仗,殲滅幾萬敵軍,整個國際局勢就會改觀。”斯大林以蘇軍戰勝德軍為例斷言,在這次戰爭中,中國軍隊必將成為“完全現代化、裝備精良、威力強大的軍隊”。12月3日,即第二次戰役取得初步勝利時,為解決中朝部隊的統一指揮問題,毛澤東、周恩來在北京會見了金日成。在分析戰場形勢時,毛澤東說:“敵人有可能要求停戰,我們認為必須承認撤出朝鮮,而首先撤至“三八線”以南,才能談判停戰,最好我們不但拿下平壤,而且拿下漢城,主要的是消滅敵人,首先是全殲偽軍,對促進美國撤兵會更為有力量。美國如果承認撤兵,聯合國有可能同意在中蘇參加的條件下,主張全朝鮮在聯合國監督下,選舉自己的政府。”這個談話第二天被電告誌願軍前線指揮官。顯然,毛澤東此時對結束戰爭方式的考慮仍然是以和平談判為主,不過條件是美軍主動撤回或被打回“三八線”。當然,首先是在戰鬥中大量消滅敵人,才能在有利的條件下促成停戰談判。

因為斯大林一直很重視“三八線”的存在,所以,接受停戰談判的時間和條件,中國還要征求蘇聯的意見。12月4日,中國駐蘇大使王稼祥詢問蘇聯副外長葛羅米柯:“從政治角度看,中國軍隊在勝利地繼續進攻的情況下,是否應該越過三八線?”葛羅米柯答複:“由於朝鮮局勢出現了對美國人不利的轉折,現在他們無法掩飾自己的失望。”鑒於這種形勢,“提出‘趁熱打鐵’這句古老的諺語是十分恰當的”。12月5日,伍修權在紐約拜會蘇聯駐聯合國代表維辛斯基並告知,在與賴伊會見時,瑞典、英國和其他國家代表“企圖弄清中國軍隊是否停留在三八線以及中國軍隊是否準備在其餘外國軍隊撤離朝鮮的同時離開朝鮮”。接到伍修權等人的同樣電報後,周恩來於12月7日淩晨回電,首先向他們明確指出“現時三八線的界限已不存在”,至於談判內容,“正在考慮中,容後電告”。與此同時,周通過蘇聯駐華大使羅申發出特急電,向莫斯科通報:聯合國秘書長及印度、英國、瑞典等國代表近來不斷探詢中國在朝鮮停止軍事行動的條件,其意圖在於“保持以三八線為界”。為了掌握主動,並在和談問題上“表現出積極性”,中國政府打算通過伍修權向他們提出如下五個在朝鮮停止軍事行動的條件:一、所有外國軍隊撤出朝鮮;二、美國軍隊撤出台灣海峽和台灣島;三、朝鮮問題應由朝鮮人民自己解決;四、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參加聯合國並從聯合國逐出蔣介石的代表;五、召集四大國外長會議準備對日和約。如果上述五項停止軍事行動的條件被采納,五大國即可派出自己的代表,以召開簽訂停戰條件的會議。周恩來表示,中國政府在采取行動之前,想知道蘇聯政府的意見,並希望當日得到答複。

當晚8時40分(莫斯科時間),葛羅米柯發出了斯大林的答複電:“我們完全同意您提出的在朝鮮停止軍事行動的條件。我們認為,不滿足這些條件,軍事行動就不能停止。此外,我們認為,對這三個國家的代表不能過於坦誠和過早地攤開自己的底牌,他們其實是美國的探路人。我們考慮,在漢城尚未解放之前,還不是中國亮出自己全部底牌的時候。”斯大林建議,中國隻需表明希望盡快結束戰爭的態度,同時要求聯合國和美國首先提出停止軍事行動的條件。周恩來收電後即刻告訴毛澤東:這個電報表明,斯大林的意見“與主席考慮相合,拖而不攤為上策”。於是,周恩來在12月8日電告伍修權和喬冠華,“關於談判問題,你們仍應采取他急我不急的態度,不給他們以偵察的機會,不向他們過早攤牌”。在這種情況下,印度等十三國建議的遭遇是可想而知的。

十三國停火建議與中國的最初回應

12月7日下午,潘尼迦向中國副外長章漢夫轉交了一份備忘錄,內容是印度代表十三國提出的關於在朝鮮停戰的建議。潘尼迦說:印度政府的基本建議是舉行一個與朝鮮問題有直接關係的各大國參加的會議,中國當然為全權參加者。大國會議的先決條件是雙方以“三八線”為界實行停戰,然後進行商談,討論外國軍隊撤離朝鮮及建立獨立統一朝鮮的問題,同時解決台灣的歸屬問題、美軍撤出台灣的問題、中國在聯合國及安理會的席位問題。印度政府希望中國政府能鄭重考慮,宣布願以談判方式解決衝突並保證不越過“三八線”。鑒於章漢夫提到朝鮮人民軍解放平壤的消息,潘尼迦說:“我個人對朝鮮軍與中國誌願部隊的力量並不懷疑,但問題不在這裏,問題是必須由政治協商來解決,軍事行動隻能延遲問題的解決,即使能把美軍趕出朝鮮,但日本離朝鮮很近,仍可從日本繼續來轟炸。”因此,你們在軍事上占有優勢,這正是使朝鮮問題能在照顧朝鮮和其他鄰國利益的情況下,獲得和平解決的機會。章漢夫仍堅持:和談的前提是一切外國軍隊撤出朝鮮,美國武裝力量撤出台灣。潘尼迦則指出:撤兵確是一個辦法,因為把軍隊打出朝鮮不能解決問題而反會加深危機,但這一目的隻能通過談判來達到。潘尼迦最後說:這一建議是所有非歐洲國家第一次聯合起來提出的,不能被認為是支持美國的。這是一個對中國有利的舉動,如果中國能宣布不越過“三八線”的話,則將獲得這些國家的歡迎和道義上的支持。

12月8日,印度參讚考爾要求再次會談,以補充昨天潘尼迦的談話。考爾坦率地指出:隻要中國同意十三國建議,則美國支持的六國提案就不會通過。反之,除印度外,其他亞洲國家恐怕會因此而倒向美國。接待考爾的亞洲司副司長陳家康不客氣地提出了幾個質問:十三個提案國為什麽不公開反對美帝侵略?為什麽不發表宣言要求美國撤軍?為什麽在美軍越過“三八線”時不發表宣言反對?考爾一一給予耐心解答,並坦誠地指出:在軍事上占優勢時進行談判不但不表示中國的軟弱,反而正是對中國有利的時機,希望周恩來早日接見潘尼迦大使,表明中國的態度,爭取世界輿論的支持。

直到12日與蘇聯商妥後周恩來才會見潘尼迦,周說:中國一向堅持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現在更希望朝鮮的軍事行動能迅速停止。但是現在結束戰爭的關鍵在美國,我們急願知道美國和聯合國對停戰條件的整個意見。至於“三八線”問題,早已為美國侵略軍所破壞而不複存在了。第二天,周恩來將談話情況電告伍、喬,並特意指出,關於“三八線”不複存在的說法,可以告訴勞氏。周還指示,如果問到對十三國提案的立場,答複是:停戰不是騙局,是要真正能結束朝鮮戰事。這樣就必須要美國表明其對停戰條件的意見。

中美交戰以後,美國決策層在是戰還是和的問題,一直意見紛紜,猶豫不決。如前所述,12月4日美國曾設想在體麵的條件下進行和談。但在12月8日舉行英美首腦最後一次會談時,情況有了變化。在聽取了前方的最新情況匯報後,杜魯門舒了一口氣,“他不認為我們將被逐出朝鮮”,形勢並不像“會談開始時那樣暗淡”。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也認為,靠目前兵力和正常輪換,完全可以在朝鮮守住,現在“至少不必被迫進行談判”了。同一天,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奧斯汀對印度代表說,美國並沒有提出停火建議,也沒有要任何人提出此項建議。不過,倘若有人提出,美國將予以考慮,隻是不得附加任何政治條件。

第二天,這個建議便出現了。12月9日,美國駐聯合國副代表格羅斯(E.Gross)收到了由菲律賓遞交的十三國建議,其主要內容包括:立即停火;中國和美國軍隊撤離朝鮮;美艦撤出台灣海峽;由聯合國裁軍委員會監督南、北朝鮮軍隊解除武裝;由6個聯合國成員國組成一支不超過5萬人的部隊留在朝鮮維持治安;海港、邊境由聯合國觀察員進行視察,以保證上述條款的執行;實現停火後6個月由聯合國朝鮮委員會主持選舉;選舉後3個月,聯合國部隊撤走。11日,杜魯門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討論十三國建議。國防部長馬歇爾指出了美國接受停火的兩難困境:一旦停火就會停止所有空中偵察,並且可能會迫使美國海軍撤退。如此,共產黨方麵就可以大大增加地麵援助。但如果美國反對停火,又會被認為是在反對和平解決衝突。最後,會議確定接受停火的原則是不得使美軍處於軍事上的不利地位,不得附有政治條件,應在停火前談妥停火的細節,由聯合國監督停火。為了應付國會的指責,會議還決定將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12月14日,聯合國大會以52票讚同、5票(蘇聯及東歐國家)反對、1票(中華民國)棄權,通過了十三國提案,並建立起三人停火委員會(又譯三人小組或停戰委員會),由聯大主席安迪讓(N.Entezam,又譯恩蒂澤姆)、印度代表勞和加拿大代表皮爾遜(L.Pearson)組成。十二國提案暫被擱置。隨後,停火委員會開始工作,聯大休會,直到停火委員會提出報告為止。

12月14日下午,考爾向中國通報了聯合國決議的情況。這位參讚說,第一個提案已經通過,第二個提案的內容是召開國際會議商談停戰地點、設立非軍事區及關於朝鮮、台灣和遠東的一般問題。這兩個提案不但完全考慮了中國的意見,更超過了中國的要求。考爾說:“現在聯合國大多數已通過十三國提案,中國如失去這一機會則美國可能利用輿論來指責中國不要停戰。”同一天,周恩來致電伍、喬,對他們將在16日記者招待會上的發言稿提出修改意見,其重點在於揭露美國讚成在朝鮮“先停火再和談”的陰謀詭計,並告知招待會後他們即可回國。顯然,此時中國已決心拒絕十三國提案。

12月15日下午,潘尼迦再次求見章漢夫,希望中國能夠接受聯合國通過的提案,並進一步解釋印度等國的立場。章漢夫重申了中國的要求,潘尼迦表示,印度也希望先解決台灣問題和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然後解決朝鮮問題。關於外國軍隊撤出朝鮮問題,“其具體辦法似需雙方先行停戰,然後具體布置撤兵程序”。章漢夫堅持:“美國不停止其侵略,不從朝鮮和台灣撤兵,則和平解決隻是口上談談而已。”16日下午,周恩來電告伍、喬,要他們向勞氏和聯大主席直接表明態度:先停戰後商談的做法,隻能適合美英集團的要求,是虛偽的停戰,中國絕不同意。

1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專論,批評聯合國14日通過的決議是為美帝國主義侵略政策服務的,因為美國侵略軍在慘敗潰逃的情況下,正在爭取喘息的機會,以便保存侵略的陣地,而聯合國大會的建議正是符合美國侵略者的這個願望的。19日,三人委員會又給周恩來發出一封電報說,委員會正在推動召開十二國議案所提出的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國際會議,但要使會議開成,首先需要實現某種停火的安排。20日,伍修權回國前在倫敦機場發表講話:中國的提議“是一個真正停止戰爭的方案”,但安理會不予考慮。美國“別有用心地支持在朝鮮‘首先停火’的主張,企圖借以欺騙全世界人民”,其目的“隻是為了束縛朝鮮人民和中國人民誌願軍部隊的手足,讓美國軍隊繼續侵略和擴大戰爭”。22日周恩來發表聲明,全麵批駁了聯合國的議案,進一步闡明中國的立場,並號召亞非國家必須拋棄“三人委員會”及先停戰後談判的想法。毛澤東在修改這一聲明時,在談到中國關於和談條件的地方特意加了兩條:美軍撤出台灣、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並說“朝鮮問題和亞洲重要問題的和平解決,離開這幾點是不可能的”。聽到這一消息,三人委員會陷入一片混亂,勞氏垂頭喪氣,一聲不吭,皮爾遜則溜之大吉,索性回國了。

中朝軍隊越過“三八線”與聯合國停火議案的提出

1950年12月31日,中朝聯軍向“三八線”發動攻勢,國際局勢驟然緊張起來。1951年1月3日政治委員會舉行會議,勞氏代表報告說,因中國政府認為所有未經其合法代表參加和同意而被通過的聯合國決議均為非法的、無效的,三人委員會“現無法提出任何建議”。隨後,政治委員會宣布休會兩天。1月5日三人委員會請求再給予一些時間,以便提出解決朝鮮問題的新建議。政治委員會同意了這一請求,而美國代表則宣稱,他的政府不會接受任何帶有不體麵條件的停戰安排。1月11日政治委員會複會,皮爾遜代表三人委員會提出了關於解決朝鮮問題基本原則的“補充報告”。該報告包括五項原則性建議:立即實現停火;舉行一次政治會議以恢複和平;外國部隊分階段撤出朝鮮,並安排朝鮮人民進行選舉;為統一和管理朝鮮做出安排;停火之後召開一次由英、美、蘇和中國參加的會議,以解決遠東的問題,其中包括台灣的地位和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會議接著對這一報告進行討論,美國代表在會上一反常態,奧斯汀發言表示,美國政府將投讚成票。經過兩天的討論,13日下午進行表決,結果是50票讚成(包括美國)、7票(蘇聯、烏克蘭、白俄羅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薩爾瓦多及國民黨)反對、1票(菲律賓)棄權。蘇聯和波蘭發表聲明說,他們反對的理由是未邀請中國和北朝鮮的代表參與討論。隨後,會議又表決通過了挪威的提議:立即向中國政府轉達這一提案,並要求其說明是否承認以報告中所列舉的原則作為解決遠東問題的基礎。

作為新的停火建議,這五項原則在滿足中國的要求方麵超過了聯合國以往所通過的任何方案,而且是在美國明確表態後交給中國的,特別是該提案建議召開一次專門會議,討論包括中國在聯合國席位及台灣問題在內的遠東問題,與12月22日周恩來提出的要求幾乎是完全符合的,而根本無視美國反對任何政治附加條件的一再要求。既然如此,美國為什麽會突然改變態度,接受這個“帶有不體麵條件的停戰安排”?

實際上,美國是迫不得已才接受這個停火建議的。如果美國拒絕這個建議,又會遭到國際輿論的譴責,甚至引起親密盟國的強烈不滿。因為三人委員會的這個補充報告,實質上就是十二國提案的翻版,特別是英國對此顯得十分熱情。1月4-12日,英國在倫敦召集了英聯邦會議討論解決朝鮮問題的出路。會議發表的聯合宣言提到,“我們必須最大限度地理解那些看起來和我們存在意見分歧的人”,“我們歡迎旨在與斯大林或毛澤東進行坦誠的意見交換的任何可行的安排,並將不遺餘力地去傾聽彼此的心聲”。會議公報則表示:英聯邦國家駐聯合國代表們殷切期望,政治委員會正在討論的新的提議將會使遠東地區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得到解決。

的確,白宮陷入了進退維穀的境地,正如艾奇遜所說:“任何一種選擇都具有危險性”,同意這個議案將使朝鮮人失去信心,“並引起國會和輿論界的憤怒”;不同意則會“失去我們在聯合國中的多數和支持”。就在杜魯門左右為難時,艾奇遜出了個主意,他建議美國對此投讚同票,因為根據此前中國政府對十三國議案的立場,很可能中國也會拒絕這個決議。果真如此,不僅美國將擺脫困境,還會讓盟國的頭腦清醒起來,並追隨美國譴責中國。於是,杜魯門決心進行一次賭博。

中國拒絕聯合國議案

果然不出艾奇遜所料,中國又一次拒絕了聯合國提案。1月13日賴伊向周恩來轉達了聯合國的停火議案,並詢問中國政府“是否接受這些原則作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及其他遠東諸問題的基礎”。其實在1月11日聯合國討論三人委員會的報告時,中國就得到了消息,周恩來立即起草了一份關於停戰談判問題備忘錄向蘇聯征求意見,13日斯大林回電表示同意。收到聯合國的正式文件後,毛澤東原計劃召金日成和彭德懷到北京共同協商,後又委托周恩來把備忘錄修改一下,發給金日成征求意見。14日周恩來發出的致朝鮮政府備忘錄充分體現了中國領導人對停戰問題的立場和策略。備忘錄指出,目前美國由於在朝鮮的失敗,急於謀求出路,最好是光榮停戰,否則就是有限戰爭。隻要先停戰,美國就有可能保存潛力,並使李承晚保有若幹地區和武裝資本,而談判則可無限期地拖延下去。因此,我們擬拒絕先停戰後談判,並主動提出下列主張:1.提議在同意從朝鮮撤退一切外國軍隊後朝鮮內政由朝鮮人民自己解決的基礎上舉行有關各國的談判,以結束朝鮮戰爭。2.談判內容必須包括美國武裝力量從台灣海峽撤退及遠東有關問題。3.舉行談判的國家應包括中國、蘇聯、英國、美國、法國、印度和埃及七國。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即從舉行七國會議予以確定。4.七國會議的地點提議選在中國。如果上述提議在聯合國中引起變化,他們可能提出先實行有限期的停戰,我們準備在適當時機暗示在七國會議舉行後,可以先討論限期(1-2個月)停戰問題。如此議被接受而舉行談判,則談判不成我軍可得到休整兩三個月的機會,期滿再戰,同時又能爭取世界人民的同情。如此議不成,其咎在彼,更不影響作戰。周恩來還說明,上述提議已得蘇聯政府的同意和支持。彭德懷15日回電,表示完全同意備忘錄提出的方針。同馬歇爾一樣,彭德懷也注意到暫時停火給中國軍隊帶來的好處,他特別指出:“限期至3月底不會妨礙朝鮮作戰,反而有益,減少敵機活動,便利進行各項準備。”

1月17日,周恩來致電政治委員會主席,重申了中國政府的主張,並明確表示不同意該決議“先停戰後談判”的原則,因為這“隻是為美國軍隊取得喘息時間”。“不管談判的議程和內容規定得如何,如果不先行談判規定好停戰條件然後停戰,則在停戰後再舉行談判,可以無休止地討論下去,得不到任何問題的解決”。同時,周恩來提出了備忘錄中提到的四條反建議。當天,中國外交部向有關國家駐華使節遞交了周恩來的電文,周恩來還接見了印度大使潘尼迦。第二天,章漢夫分別接見了英國談判代表胡階森(J.Hutchinson)和丹麥公使穆克(A.Mrch),歐非司司長宦鄉接見了瑞典大使阿馬斯頓(T.Hammarstrom),向他們解釋中國拒絕聯合國提案的理由。

從周恩來起草的備忘錄以及上述談話記錄可以看出,中國拒絕聯合國議案的種種理由均缺乏說服力,特別是在英、印等國代表作出解釋後,其真正原因是毛澤東並不打算進行停戰談判,至少現在還不是時機。所以,中國反對先停戰後談判的原則,而堅持先談判(實際是談政治條件)再考慮停戰的方針。

中國錯失了停戰談判最有利的時機

中國政府的答複,當然令白宮喜出望外。另一方麵,美國決策者抓住這一機會死不撒手,從而完全扭轉了被動局麵。

1月17日美國代表奧斯汀在政治委員會就周恩來的複電發表了長篇講話,指責中國接連三次拒絕國際社會的和平努力,蔑視聯合國的和平誠意,並駁斥中國所謂一切外國軍隊撤出朝鮮的要求是有意讓中國軍隊留在那裏,因為誌願軍可以歸入朝鮮軍隊的序列。奧斯汀還指責中國為侵略者,呼籲政治委員會應立即研究並提出製裁侵略者的建議。20日,美國眾議院通過決議,要求聯合國立即宣布共產黨中國為對朝鮮的侵略者,眾議院投票時,幾乎是全體一致通過。四天以後,參議院表決同一決議案時,也是無一異議。

周恩來的聲明在很多國家產生了不良反應。盡管印度總理尼赫魯認為,從文件看中國政府並非徹底拒絕聯合國的決議,印度代表勞氏在政委會發言也認為,中國政府的答複不是對三人委員會原則的正麵拒絕,而是“部分接受,部分拒絕,部分要求解釋,部分則是一套反建議”。而中國的這些反建議,“顯然有再加討論與談判的餘地”。但中國的做法卻引起了三人委員會另一個成員的不滿,皮爾遜發表聲明宣稱,“北京拒絕聯合國之建議,即關閉了解決遠東諸問題之途徑”。甚至一向支持接收中國進入聯合國的英國也公開表態,“同意譴責中國支持侵略者的幹涉行為”,盡管它不主張在現階段采取新的重要決定。

顯然周恩來也意識到中國處理這一事件的策略失當,為了爭取世界輿論,中國外交部以答複印度大使的方式,於1月22日又提出了一個修正方案,主要內容是:隻要一切外國軍隊從朝鮮撤退的原則被接受後,並付諸實施,中國政府將負責勸說誌願部隊回國;關於停戰談判問題,可分兩步進行,首先在七國會議第一次會議中商定有限期的停火,並付諸實施,以便繼續進行談判,其次,停戰全部條件必須與政治問題聯係討論;必須保證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然而,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美國不會再給中國人留下任何解釋的機會和空間,周恩來的努力淹沒在美國一係列的外交和軍事行動中。

1月22日,格羅斯在紐約宣布,美國的對台政策要取決於美國國家安全的考慮;美國堅決主張,將來有關台灣的任何會議,都必須有國民政府參加;對於中共加入聯合國的問題,美國從未作過任何承諾。顯然,格羅斯的強硬聲明反映了美國當局做出的最後決定,其目的就是阻撓和打消各方麵繼續進行調解的念頭。1月24日,十二個亞非國家聯名向聯合國大會提出建議:由美國、埃及、蘇聯、印度和中國舉行一次會議,以便中國對聯合國1月13日決議的答複做出一切必要的澄清和補充。但是,由於美國的反對,政委會於30日否決了這一提案,決定不再聽取中國的解釋。相反,在美國的鼓動和策劃下,聯合國大會終於在2月1日通過決議,認定中國政府“在朝鮮從事侵略”。不過,與美國的外交計謀相比,真正使中國陷入困境的,是美軍在戰場采取的軍事行動。

在中國拒絕了聯合國停火議案以後,1月25日,李奇微集中地麵部隊及全部炮兵、坦克部隊(總兵力約25萬餘人),在空軍支援下,發動了全線進攻。其結果,不僅徹底破壞了中朝聯軍休整和準備再戰的計劃,而且使印度等國試圖繼續呼籲停戰談判的努力變得毫無意義。在聯合國軍發動進攻時,中國軍隊的狀況正如誌願軍黨委1月8日報告所言:“戰鬥單位兵員不足,給養很差,體力削弱,非休整補充,改善運輸、供給,難以繼續作戰。”因此,彭德懷與金日成、高崗等協商後,於27日致電毛澤東:如敵繼續北犯,我保持橋頭陣地甚困難,可否放棄漢城、仁川,由北京播發中朝聯軍擁護限期停戰,北撤15-30公裏的消息。28日毛澤東回電,否定了彭德懷的建議,理由是“敵人正希望我軍撤退一段地區,封鎖漢江,然後停戰”。所以,毛反而要求中朝聯軍立即準備發起第四次戰役,消滅2-3萬美李軍,占領大田、安東一線以北地區。此後休整2-3個月,再發動“帶有最後性質的第五個戰役”。毛澤東的決定得到了斯大林的肯定和支持。

事實證明,毛澤東和斯大林對敵方戰略意圖、敵我力量對比以及戰局發展趨勢,都做出了完全錯誤的判斷。曆經兩個多月的艱苦戰鬥,雖給敵人以重大消耗,但中朝聯軍進軍“三七線”以南的作戰目標根本無法達到。相反,聯合國軍不僅攻占了仁川、金浦和漢城等戰略要地,而且全線突破中朝聯軍的陣地,再次進占“三八線”以北地區。在隨後發動的第五次戰役中,中朝聯軍雖然打過“三八線”,消滅了敵人幾個師,但沒有達到“粉碎敵人計劃,奪回主動權”的戰役目標,而不得不停止進攻,提前結束戰鬥。聯合國軍則於5月20日發起全線反擊,中朝軍隊被迫撤退,並遭受極大損失。最後,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雙方均無力再發動大規模進攻,而開始考慮停戰談判問題。

對於誌願軍的致命缺陷和嚴重困難,彭德懷心裏最清楚。1951年2月21日彭專程回北京,向毛澤東做了詳細匯報。這次談話對毛澤東有所觸動,因而提出:“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 3月1日毛澤東把這些情況向斯大林做了說明,並告知:“我軍必須準備長期作戰,以幾年時間消耗美國幾十萬人,使其知難而退,才能解決朝鮮問題。”到5月下旬,彭德懷深感戰爭已經無法繼續下去,他於26日以誌願軍黨委的名義向中共中央報告:根據各軍反映,目前部隊幹部情緒消沉,對戰爭長期性感到厭倦,顧慮今後作戰會更加困難,對戰爭能否取勝產生懷疑,某些幹部甚至違抗命令,官兵關係不正常,破壞紀律現象相當嚴重。據聶榮臻回憶,第五次戰役以後,中共中央開會討論戰爭的前景,多數人主張“應停止在三八線,邊談邊打,爭取通過談判結束戰爭”。其理由如聶榮臻所述:把敵人趕出北朝鮮的政治目的已經達到;恢複戰前狀態各方麵都好接受。這就是說,中國對戰爭目標的設定和結束戰爭方式的考慮,又開始轉回到最初的立場。

但此時莫斯科和平壤還在幻想繼續作戰。5月29日斯大林給毛澤東的電報說:看來你們將要準備一次重大的戰役,其目的是為了給英美軍以沉重打擊。金日成則在30日致函彭德懷提出:決不能預測和平解決朝鮮問題,亦不能在“三八線”上結束戰爭,並建議6月底或7月初發動總攻。為此,毛澤東邀金日成於6月3日來到北京,並說服他接受了中國的主張。斯大林卻不是那麽容易改變主意的,他在接到了北京轉來的毛澤東、彭德懷關於作戰困難的幾封電報後,於6月5日回電,堅持“不應急於結束朝鮮戰爭”,而要繼續實行“對敵人的重大打擊,消滅其3-4個師”。毛澤東隻好在6月5日晚再次致電斯大林,講述中國在戰爭遇到的種種困難,並表示希望讓高崗和金日成向他當麵匯報和請示。6月10日高、金抵達莫斯科。在會談中,斯大林一再追問,中朝方麵的意圖和願望究竟是什麽?得到的明確答複是:我們的願望是停戰。於是,這次會談確定了停戰和談的方針。接到斯大林6月13日關於同意停戰的電報後,毛澤東要求高崗和金日成繼續與斯大林會談,解決如何提出停戰談判的問題。毛認為,由於戰場形勢不利,中國和朝鮮目前都不便提出這個問題,最好由蘇聯政府出麵試探和調解。至於停戰的條件,毛澤東主動要求不再提中國進入聯合國的問題,台灣問題也隻是作為籌碼而已。至此,毛澤東終於明白,中國已經失去了在有利條件下進行和談的實力地位。

來源:《炎黃春秋》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