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韓戰談判中朝被迫接受聯軍哪些條件?

(2021-04-20 01:17:34) 下一個
有些人一談朝鮮戰爭,就津津樂道地談勝負輸贏。但本人認為既然一場戰爭最後以談判停火的方式結束,嚴格地說雙方沒有輸贏勝負之分。但值得一說的是談判背後那些事,例如:哪一方首先提出談判?為什麽沒談成?決戰後誰又提出談判,雙方都提出哪些提案?最後按照誰的提案簽字的? 

 

最早建議停火談判是聯合國方麵,時間是1950年12月14日。當時的戰爭背景是:11月底聯軍在朝鮮的東西兩線分別與誌願軍發生了大規模的遭遇戰後,聯軍於12月4日,宣布放棄北朝鮮,全軍撤回三八線以南。在這個前提下,印度等13國向聯大提交一份停火提案(史稱13國提案),聯大14日表決52票讚同、5票反對、1票棄權。但這個提案被中國拒絕了,12月22日周恩來發表聲明: 政治分界的三八線永遠消失。 

 

1950年12月31日,中朝軍隊越過三八線占領漢城,兵鋒抵達三七線。《人民日報》宣稱,要打到釜山,把美帝國主義趕下大海。 1月13日聯大很不知趣第再次以50票讚成、7票反對、1票棄權通過新的停火方案,1月17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再次拒絕停火方案。 

 

1951年3月,第四次戰役聯軍收複漢城後,杜魯門第三次發出停戰信號,這次中國雖然沒有公開拒絕,但也未給予理睬。 

 

1951年4月底,中國集中了國內解放軍的全部精銳,配合朝軍,80萬人再次向三八線以南發起攻擊,史稱第五次戰役。大家可以算一算沿著三八線(230公裏)的軍隊密度,夠不夠人海? 雖然這次戰役分成兩個階段,但兩次都未能取得到戰役預想結果,反而被聯軍反擊到堪薩斯線——位於三八線以北的一條聯軍既定戰線 (基本就是今天的軍事分界線)。5月26日彭德懷電告毛澤東:目前部隊幹部情緒消沉,對戰爭長期性感到厭倦,顧慮今後作戰會更加困難,對戰爭能否取勝產生懷疑,某些幹部甚至違抗命令,官兵關係不正常,破壞紀律現象相當嚴重。27日,毛主席再次聽取陳賡(誌願軍副司令)與解方(誌願參謀長)當麵對形勢的評估和匯報,誤判聯軍會趁勝越過三八線奪占平壤—元山一線。 

 

1951年6月3日,金日成密抵北京與毛澤東商談談判停火問題,雙方一致建議要求停火。這個建議最初遭到斯大林的反對,5日毛澤東再次致電斯大林,講述中國目前遇到的種種困難,斯大林終於同意停戰和談。毛主席補充:由於戰場形勢不利,中朝目前都不宜提出停火,最好由蘇聯政府出麵。23日,蘇聯副外長兼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在聯合國新聞俱樂部發表演說,建議雙方停火。第二天《人民日報》立即發表社論支持馬立克的停火建議,26日,杜魯門發表演說表示美國願意參加朝鮮戰爭的談判。 

 

談判開始後,中朝提出的六項談判條件:1)南北分界線恢複以前的三八線為界; 2)雙方開始談判後立即停火;3)談判期間雙方停止繼續調運裝備與人員; 4)停戰後雙方遣送戰俘;5)停戰協議簽署後3個月內外國軍隊(包括誌願軍)分批撤離朝鮮半島; 6)朝鮮難民在停戰後4個月內返回戰前居住地區。 

 

這六項條件除第4條“停戰後雙方遣送戰俘” 以外,全部遭到聯軍的反對。聯軍提出:1)談判期間不停火; 2)南北分界線以實際交火接觸錢為界(堪薩斯線);3)談判期間雙方可以繼續裝備與人員調動; 4)停戰後雙方遣送戰俘; 5)聯軍戰後不撤出朝鮮半島; 6)朝鮮難民停戰後自由選擇居住地區。 

 

中朝是對談判是很有誠意的。首先妥協了第5與第6項,不再要求戰後聯軍必須撤出朝鮮半島。這樣談判的焦點就集中到前4條上。實際上,前4條是兩個層麵:如何實現停火以及如何交換戰俘。聯軍堅持先談判後停火的原則是防止談判陷入僵局,成為不打不和不停的局麵。經過一個階段的爭吵,中朝也逐漸接受先停火的提議。既然中朝接受第1條,第2條武器裝備人員補充就成為第1條的技術問題,自然而然地也被中朝接受。 

 

當談判進行到第3條(分界線的劃分),雙方再次發生分歧。中朝方麵認為按照目前的軍事交火線劃分是吃了大虧,斷然不可接受。因為堪薩斯線起於三八線以南的臨津江口,沿江向東北方向擴展,越過三八線後繼續向東北方向延伸,直至原屬於北朝鮮的杆城。從麵積上說,朝鮮雖然得到了甕津半島和開城,但總麵積卻少了3300平方公裏,而且連神聖的朝鮮勞動黨黨部所在地—鐵原都丟了,重要的交通樞紐—金化和水利資源—華川水庫也落在韓國境內。所以中朝堅持要求恢複三八線為界,聯軍則用周恩來50年12月宣布廢除三八線為政治分界進行反駁,聯軍認為:三八線已經廢除,而堪薩斯線對聯軍來說是最有利於防守韓國的一條線,絕不肯讓步。於是兩邊爭吵不休,達不成任何協議,最後隻好宣布休會。 6park.com

 

顯然,聯軍堅持的先談判後停火這一原則顯示了其主動性。聯軍再次發起局部攻擊(血嶺,傷心嶺、金日成山脈的戰鬥均以此時),陸戰1師向邵陽江挺近,同時聯軍下令恢複對北朝鮮的空襲,B—29戰略轟炸機地毯式摧毀了平壤。聯軍發起的地麵“秋季攻勢”占領了650平方公裏的土地。在聯軍的軍事壓力下,中朝提出恢複談判的要求。 

 

1951年11月27日中朝第二次妥協:接受聯軍提出的以堪薩斯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建議,並同意雙方各自從交火線後退兩公裏以建立非軍事區。在4個多月時間內、18次正式會談、37次小組會議,14次參謀會議,65次激烈的辯論,中朝終於就聯軍提案第3條做出讓步,放棄堅持三八線為界。 

 

中朝在分界線劃分問題做出讓步後,談判進入戰俘遣返問題。中朝認為應該雙方盡數遣返所有戰俘,而聯軍則認為戰俘中有相當部分屬於“戰場起義”性質的,不能強製遣返,而且聯大也表決支持“不強製遣返”的原則。雙方對此矛盾尖銳對立,談判又開始了不休的爭論。52年7月聯軍宣布甄別結果:在聯軍抓獲的18萬中朝戰俘中,共有8.3萬人自願返回,其中包括誌願軍6400人,遭到中朝的堅決反對。8月5日,朝鮮停戰談判除遣返戰俘問題外,其他協議全部完成,板門店上空升起了無限期休會的旗幟。為了增加軍事壓力,聯軍再次發起空襲,甚至轟炸了位於鴨綠江邊的水豐電站朝鮮一側、東方輕金屬公司、細湖工廠和距離蘇朝邊境30公裏的清津港,重型轟炸機連續攻擊平壤元山等大城市,聯軍一次空襲竟出動1403架次飛機攻擊平壤,轟炸的密度超過當年的東京,使得朝鮮成人人口數量銳減三分之一(金日成語)。由於中國人多,聯軍也不空襲中國城市,毛主席可以堅持下去,但金太陽首先扛不住了,要求接受聯軍的條件早日停戰。但是決定朝鮮戰爭政策的不是金日成,也不是毛主席,而是遠在莫斯科的斯大林。他不同意向美帝妥協,金日成隻好硬著頭皮打下去。 

 

按照談判先談判後停火的原則,談判期間地麵的戰鬥也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雙方都沒有大規模進攻的願望,誌願軍有個第六次戰役計劃,聯軍也有在西線進軍禮成江與元山登陸的想法,但都擔心破壞談判的氣氛,雙方都沒有執行過,但是小打小鬧從來沒有間斷過。沿著交火線,雙方都構築了永久性防守工事,聯軍碉堡為主,誌願軍以坑道為主,雙方相互襲擊對方巡邏隊,冷槍冷炮,或者為改善防守姿態發起小規模的山地爭奪戰。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然逝世。還沒出“頭七”,繼任的蘇聯領導人就改變了朝鮮戰爭政策。當周恩來率領中國代表團參加斯大林葬禮時,赫魯曉夫就通知中國領導人:由於經濟原因,蘇聯無法繼續支撐朝鮮戰爭的巨額花費,要求中朝兩國立即主動讓步,接受聯軍自願遣返的原則,換取朝鮮戰爭的迅速停戰。對此決定,金日成自然是求之不得,但中國遇到了困難。因為毛主席剛剛在全國政協第二次會議上發表了“美帝國主義願意打多久,就陪他打多久”的豪言壯語,現在急轉彎接受聯軍條件感到有些尷尬。3月21日,周恩來會見馬林科夫、貝利亞、莫洛托夫、布爾加寧、赫魯曉夫,專門討論朝鮮問題,並遞交了蘇共寫給毛主席的信。盡管周恩來向蘇方表達了“拖下去”的各種有利因素,但是,蘇聯老大哥的決定是不容改變的,“要打可以,你們自己擔負費用”,這就是赫魯曉夫扔給周恩來的話。 

 

1953年3月30日,周恩來在北京發表了《關於朝鮮停戰談判問題的聲明》,宣稱解決戰俘問題並締結停戰協定的時機已經到來,“鑒於雙方在這個問題上的分歧是目前達成朝鮮停戰的唯一障礙,並且為滿足世界人民的和平願望”,中朝兩國建議:“談判雙方應保證在停戰後立即遣返其所收容的一切堅持遣返的戰俘,而將其餘不願意被戰俘轉交中立國,以保證對他們的遣返問題的公正解決”。3月31日金日成在平壤也發表了類似的聲明,中朝再一次接受聯軍的談判條件,朝鮮戰爭的停戰終於見到了曙光。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聯合國軍代表哈利森中將與朝鮮人民軍代表南日大將在板門店正式簽署停戰協定,由於韓國反對這一協定,韓國並未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但最終執行了協定。

原文鏈接:https://club.6parkbbs.com/nz/index.php?app=forum&act=threadview&tid=52497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