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發自吉祥果論壇原創文章《精致的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脫》

(2022-10-02 09:22:13) 下一個

精致的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

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往往利他,精致的利他主義者往往利己,這世界的黑白顛倒中到底什麽才是真理,需要極致深刻的慧眼才能徹底看透。膚淺地呼喊利他的,不一定是什麽好人,深刻地提倡剝奪他人的,也不一定是壞人。小偷偷了你巨款,你可能更長壽,善人施了你大富,你可能早死,財神不給你鈔票,你可能道業成就,財神給了你鈔票,你可能道業崩塌,能量分配的辯證關係如此。圓滿懂得上麵這句話,你才剛剛步入“布施波羅蜜”的門檻,而我們大約九成的人,講了一輩子的大乘佛法,知見吹得比天高,卻連這點入門的見識都沒有。切記:大乘是一種精神氣象,但基礎佛理不能不懂裝懂地用大乘的名義來偽飾,不然的話,你口口聲聲做的是利他的大乘事業,但有可能實際上殺死他人的就是你,毒害他人的還是你。我沒有影射當前意識形態領域和經濟領域的某些專家觀點的主觀動機,但話講完之後,我發現客觀上講,我還確實是影射了。利他和為人民服務都沒有錯,但應該以人民得實際利益的結果為價值取向,而不應該以為人民的名義為價值取向。

(《吉祥語錄》2022.10.02)

 

以下是 極樂花 於 2022-10-2 23:41 論壇留言

終不為他作惡業使,若作利益則以布施。
(菩薩施眾生,是以眾生實際根本利益、長遠利益為目標導向的。
若菩薩施以眾生火、毒、刀、酒等惡物,則增助了眾生作惡因緣,眾生因行惡事則其墮落,
從實際利益、根本利益來講是有損於眾生的,故菩薩不施眾生惡物)
=====================
有不施者,菩薩摩訶薩若知身自能多利益,
無量眾生有來求者則不應施,是亦名施。
何以故,有淨心故。
若知是魔及魔眷屬,則不應施。
若有為魔所迷亂者,來求索時亦不應施。
若有狂癡及欲惱亂,如是乞者亦不應施,
是名內不施。
外不施者,
火、毒、刀、酒能為眾生作惡因緣,
菩薩終不以此施人;
若作利益則以布施。
菩薩摩訶薩終不為他作惡業使,
若知受者受施之後必行惡業,
亦不施之,是亦名施。
何以故,以淨心故。
手雖不施其心已舍。
所以者何,
菩薩定知受施之人,受已,
必作無量惡業墮三惡道,是故不施。
菩薩雖知受者得物其心歡喜,
然知不免三惡道苦,是故不施。
菩薩摩訶薩不以父母師長布施。
若為國主,不應自在取他妻息以施於人,
唯除城邑聚落國土。
若自妻息及以僮仆眷屬宗族,
先以軟語慰喻,
其心若不肯者,則不應施。
設其肯者,
終不施與怨家、惡人、
羅剎惡鬼、旃陀羅種。
雖以城邑國土聚落惠施於他,
終不施與暴惡之人。
亦不私以父母、師長、兄弟、妻子、
僮仆、奴婢所有財物,布施於人。《菩薩善戒經》


菩薩為眾生長遠根本利益行以下諸事:
1.斷其命,因其欲殺諸賢聖德,恐其惡成墮入地獄,長苦無間痛不可言,故斷其命不令惡成免除長苦
2.廢黜官宰之位,因其在位不謀其事,暴惡成性,欺壓百姓,苦不敢言,日惡猛增,恐其墮入地獄,長苦無間痛不可言,菩薩則廢其位不令惡成免除長苦
3.奪其非物,因其偷盜僧伽之物,執為己有。縱情受用,故菩薩奪取其物,勿令其用,恐其惡成,無間長苦痛不可言。

4.廢其所主。因僧財歸於僧用,佛塔財歸於佛塔用,若有眾生不識此理,財物亂用,據為己有,菩薩恐其長遠受苦,故廢其所主,財歸其主
=========================

《瑜伽師地論》:
謂如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或複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複欲造多無間業。見是事已。發心思惟。我若斷彼惡眾生命。墮那落迦。如其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如是菩薩意樂思惟。於彼眾生或以善心。或無記心。知此事已。為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湣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見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惡於諸有情。無有慈湣。專行逼惱。菩薩見已。起憐湣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若廢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見劫盜賊奪他財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執為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起憐湣心。於彼有情。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逼而奪取。勿令受用如是財故。當受長夜無義無利。由此因緣。所奪財寶。若僧伽物還複僧伽。窣堵波物還窣堵波。若有情物還複有情。又見眾主。或園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思擇彼惡。起憐湣心。勿令因此邪受用業。當受長夜無義無利。隨力所能。廢其所主。菩薩如是雖不與取。而無違犯。生多功德。
 
於諸善品速疾受學。於諸惡品速疾除斷。菩薩皆能遂其所願。
(菩薩滿眾生願是以眾生長遠根本利益為目標導向的,眾生需斷惡修善,菩薩方滿其願,從長遠根本利益來講,是有利於眾生的)
=========================
《瑜伽師地論》
雲何菩薩共立要契方便善巧。
謂諸菩薩若見有情求飲食等十資身具。
即便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及諸沙門婆羅門等。廣說如前。乃至若能受持淨戒。如是我當隨汝所欲施飲食等諸資身具。如其不能我不施汝。
如是菩薩若見有情來求種種田事宅事。諸闤闠事。王事域事。財事穀事。或有來求諸工業處及諸明處。或有來求共為朋友。或有來求共結婚媾。或有來求共作邑會。或有來求助營事業。
菩薩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施汝田宅廣說乃至助營事業。
又諸菩薩若見有情有諸愆犯或被舉訟。或作種種不饒益事為他所拘。將欲刑縛斷截。撾打毀辱。迫脅驅擯流移。或他所執欲捶縛賣。
菩薩爾時隨能隨力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方便救汝令脫斯難。
又諸菩薩若見有情遭遇種種王賊水火人。及非人不活惡名諸怖畏等。
爾時菩薩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方便救汝令免斯畏。
又諸菩薩若見有情欲所愛會求非愛離。
爾時菩薩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遂汝所願。令所愛會及非愛離。
又諸菩薩若見有情為疾所苦。
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救汝病苦令得安樂。
彼諸有情既為菩薩如是立要。於諸善品速疾受學。於諸惡品速疾除斷。菩薩皆能遂其所願。
當知是名菩薩共立要契方便善巧。
---------《瑜伽師地論》

 

菩薩施眾生財物是以眾生長遠根本利益為目標導向的,若菩薩施財,眾生因此放逸修善、沉溺五欲不欲解脫、依財勢欺人損惱眾生,菩薩不施,恐其墮落不利解脫。
=====================
論曰。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增上屍羅。增上質多。增上般若。功德圓滿。於諸財位得大自在。何故現見有諸有情匱乏財位。見彼有情於諸財位有重業障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為積集不善法因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便作餘無量有情損惱因故。是故現見有諸有情匱乏財位。此中有頌。
  見業障現前  積集損惱故
  現有諸有情  不感菩薩施
  釋曰。今當顯說。由是因緣菩薩雖有財位自在而不施他。見彼有情於諸財位有重業障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於其財位。有重業障故不施與。勿令惠施空無有果。設複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為。如有頌言。
  如母乳嬰兒  一經月無倦
  嬰兒喉若閉  乳母欲何為
  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雖於財位無重業障。而彼若得財位圓滿便多放逸不起善法。作是思惟。寧彼現法少時貧賤。勿彼來生多時貧賤。故不施彼所有財位。
  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生死心便現在前。求欲出離。若得富貴即生憍逸。故不施彼所有財位。作是思惟。寧彼貧賤厭離生死心常現前。勿彼富貴受樂放逸。不厭生死不起善法。
     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為積集不善法因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若當施彼滿足財位。即便放逸積集種種惡不善業。故不施彼所有財位。如有頌言。
  寧使貧乏於財位  遠離惡趣諸惡行
  勿彼富貴亂諸根  令感當來眾苦器
  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便作餘無量有情損惱因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若得富貴。即便損惱無量有情故。不施彼所有財位。作是念言。寧彼一身受貧賤苦。勿令損惱餘多有情。複以伽他攝如是義故說見業障現前等。其文易了無煩重釋。《攝大乘論釋》
 

此案列中,主觀意識的利他與客觀結果的利他是相統一的
我今當自殺之!我以殺此人故,雖百千劫墮惡道中受地獄苦,我能忍之。】此大悲導師在主觀意識中,是冒著要墮惡趣受地獄惡苦的後果,而作出殺此惡人拯救五百菩薩性命的行為,可以說作此利他行為在主觀意識上是以利他為方向而進行考慮的,非以利己為方向進行考慮的。
【不令惡人害五百菩薩,作此惡緣受地獄苦。在客觀結果上,五百菩薩得免殺害性命得保,惡人因其命喪惡行則止,因此得以免除千萬劫地獄惡苦,在客觀結果上來講不管是五百菩薩還是惡人都是獲利的。
【我於爾時行方便大悲故,即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難。不管在主觀意識上還是客觀結果上來說都是利他的,因此大悲導師得以超越百千劫生死難,因利他故反利於己,可知利他者即是自利。

===========================

佛複告智勝菩薩:“善男子,乃往過去世遇燃燈佛,時有五百賈人,為求珍寶入於大海。善男子,時賈人中有一惡人,多懷奸偽,常行惡業,初無悔心,善知兵法,恒為寇賊,奪他財物以為產業。狀如賈人共諸賈人同載一船,時彼惡人如是思惟:‘此諸賈人大得珍寶,我今當殺此諸賈人,取其珍寶還閻浮提。’如是思惟已欲殺諸人。善男子,爾時有人名曰大悲,於彼眾中作大導師。時彼導師於夜夢中,見海鬼神來作是言:汝此眾中有一惡人,如是相貌,恒為寇賊劫他財物。彼人今生如是惡心:“我當殺此五百人已,取其財物還閻浮提.”若此惡人得遂本心殺五百人者,作大惡逆業。何以故?此五百人,皆是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菩薩。若此惡人殺諸菩薩,以此業緣障礙罪故,一一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惡人於其中間常在地獄。汝為導師可作方便,令彼惡人不墮地獄,彼五百菩薩亦複可得全其身命。’善男子,爾時大悲導師如是思惟:‘作何方便,令彼惡人不墮地獄,五百菩薩全其身命?’作如是思惟已,乃不向一人說是事也。爾時待風餘有七日,當還閻浮提;七日過已,如是思惟:‘更無方便,唯有除此一惡人者,爾乃可令此五百人得全身命。複作是念:‘若我向餘人說,此五百人當生惡心;生惡心已殺此惡人,彼諸人等當墮惡道。’善男子,大悲導師如是思惟:‘我今當自殺之!我以殺此人故,雖百千劫墮惡道中受地獄苦,我能忍之。不令惡人害五百菩薩,作此惡緣受地獄苦。’善男子,爾時大悲導師生哀湣心作是方便:‘吾護五百人故害此惡人。’是時導師,即以[矛+讚]矛刺殺惡人,令諸賈人安隱得還至閻浮提。善男子,汝勿有疑,爾時導師,則我身是也;五百賈人,此賢劫中五百菩薩是也,當於此劫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於爾時行方便大悲故,即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難。時彼惡人命終之後,生善道天上。善男子,汝今當知,勿謂菩薩有如是障礙業報,而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難,即時是菩薩方便力也。《大寶積經》


利己樂即是利他樂。知利他樂即是利己樂。
====================

世間眾生為己樂故。於生死中身心疲勞。菩薩心得休息悲心作饒益。他生死中除對治法更無有樂。菩薩除利益他更無有樂。菩薩得作利他歡喜樂。知利他者即是自利。舍自己利愛利他樂。知利己樂即是利他樂。知利他樂即是利己樂。知利他樂時即自己樂故。人有上中下。愚人者見他得樂心生苦惱。中人者己自苦時知苦。上人者見他樂時心生快樂。見他苦時如自己苦。菩薩四攝法中與他同利。雲何同利。他苦則苦他樂則樂。是名同利。悲心平等無有他想。菩薩與眾生同苦同樂。菩薩自己身特生苦惱。何以故。不能救眾生苦故。不觀過去不觀未來。隨眾生意作滅苦對治。菩薩自意亦如他意。世間眾生與他利樂還望返報。菩薩與他利樂不望其報。菩薩雖悲心平等愛一切眾生。然於怨憎中倍與利樂。於怨憎邊與利樂時心中歡喜。如舍身命時歡喜者名為平等。若不如是名不平等。於怨憎中倍與利樂者名稱悲心所作。菩薩於一切眾生等生悲心。然於惡行眾生倍生憐湣。譬如大富長者唯有一子愛念之心徹於骨髓。菩薩愛念一切眾生亦複如是。如有惡子不欲父得勝己事者是名背恩。一切怨憎眾生於菩薩所同一味惡。菩薩於怨憎人生同一味悲心。世間眾生得報恩者生其歡喜。若菩薩於怨憎人所與其利樂。心生歡喜倍過於是。世間眾生若罵時他不還報便大歡喜。菩薩得他罵時心大歡喜。有愛心者於三界中悉皆普遍。菩薩悲心亦普遍三界。菩薩悲地獄眾生不如悲愛著三界愚癡眾生。眾生樂於己樂為無量大苦之所係縛。菩薩為利他樂故為無量大苦之所係縛。一切眾生皆同一事。皆欲離苦得樂。與他利樂為勝有為。利向己者亦是悲因亦是喜因。為利向他者見之生於悲喜。自為己利所以生悲。見其得樂所以歡喜。四無量心者內心欲修緣。四攝法者為眾生利樂名為最勝。修四無量者能與世法及出世法。因世法出世法及四無量心都是同一境界。何以故。同一利益眾生。同得一無上菩提果故。悲者能利他。智者能舍。不生希有心。不生高下心。《大丈夫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