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發自吉祥果論壇文章《供養僧道,以安心為要》

(2022-04-17 20:08:51) 下一個

供養僧道,以安心為要

昔有比丘,不能得道,佛敕阿難,為備舍宅、齋食、衣物、用具等,而後比丘即證果。由是可知,身安而道隆,誠無所欺。又道教“法、侶、財、地”,也以財物處所,為助道之極要。故以此論,300元一次性供養,利於道士安心,日日10元供養,不利道士安心。人之大患,無論在家出家,必先得生計,而後身健,而後心安,而後得三昧,而後取菩提。人嚐言,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雖善亦消極,何如道人心不安,以生計安之,令之得道,豈唯不動可比?佛六度之謀,先教布施齋戒,以增諸福,依福能有受用,依受用能不憂生計,依生計而心安,由是致道,乃為安穩通途。而教中偏執者,也謂行者曰,有大雪山無宅而得道者,有無食辟穀而得道者,縱無財食,何不能得道耶?此蓋以超拔菩薩之行,委以凡力,非無功德,必成大害。故我常責教中裝逼之輩,禍佛殃民者如是。因之,由凡向聖之階,非虛空粉碎前刻,決不可彌廢。佛道倡惜福,然惜至身心難安處,則分寸不當,反成道障。故自古教中,立寺安僧之說,重在一個“安”字,種種善巧令其安心,此大護法者也。故財物供養種種方便,也宜以安道士心,為第一要務,餘皆非益。供僧者宜不昧此。況非獨比丘,佛敕阿難,以財物安養而證果,即佛本人,六年苦行無獲,受牧羊女供乳,恢複身心安康,而後睹明星得道。身不安康,缺資乏用,悉達多尚不成佛,況凡夫極端苦行,累乏受用,身心不安,何益於道?故牧羊女,以乳安菩薩,阿難以舍宅飲食安比丘,各令得道,實一理也。各供養伽藍信士,不可不知。我震旦僧尼,若能居食安心,何須妄開農禪之端,上毀佛禁於無奈,下肇滅佛於有因?請思鑒之。

(吉祥果04.17)

福智光耀  論壇留言如下  於 2022-4-17 11:21 編輯 

《法句譬喻經戒慎品第五》:

  昔波羅奈國有山。去城四五十裏。有五沙門處山學道。晨旦出山人間乞食。食訖還山晚暮乃到。往還疲極不堪坐禪思惟正定。曆年如是不能得道。佛湣念之勞而無獲。化作一道人往到其所。問諸道人隱居修道得無勞惓。諸沙門言。吾等在此去城既遠。四大之身當須飲食。日日供給往還疲勞。經年曆歲勤苦竟已。晝日往返暮輒疲頓。不暇複得修道。為當正爾畢命而已。道人語曰。夫為道者以戒為本攝心為行。賤形貴真捐棄軀命。食以支形守意正定。內學止觀滅意得道。養身順情安得免苦。願諸道人明日莫行吾當供養。使諸道人休息一日。時五沙門意大歡喜怪未曾有。安心定意不複憂行。明日日中此化道人送食而來。食訖安和心意惔怕。於是化人為說偈言。

 比丘立戒  守攝諸根  食知自節
 寤意令應  以戒降心  守意正定
 內學止觀  無忘正智  明哲守戒
 內思正智  行道如應  自淨除苦

  化道人說此偈已。顯現佛身光相之容。於是五沙門精神震疊。鹹思惟戒即得阿羅漢道。
 

極樂花  論壇留言如下  於 2022-4-17 14:34 編輯

無量眾生應入涅槃,以所乏故,妨亂其心,是故不得。
======================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中涅槃者則是利根,若利根者何不現在入涅槃耶?何故欲界有中涅槃,色界則無?”
  佛言:“善男子!是人現在四大羸劣,不能修道。雖有比丘四大康健,無有房舍、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眾緣不具,是故不得現在涅槃。善男子!我昔一時在舍衛國阿那邠低精舍,有一比丘來至我所,作如是言:‘世尊!我常修道,而不能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我時即告阿難言:‘汝今當為如是比丘具諸所須。’爾時阿難將是比丘至祇陀林,與好房舍。是時比丘語阿難言:‘大德!唯願為我莊嚴房舍、淨潔修治,七寶嚴麗,懸繒幡蓋。’阿難言:‘世間貧者,乃名沙門,我當雲何能辦是事?’是比丘言:‘大德!若能為我作者,善哉,善哉!若不能者,我當還往至世尊所。’爾時阿難即往佛所,作如是言:‘世尊!向者比丘,從我求索種種莊嚴、七寶幡蓋,不審是事當雲何耶?我於爾時複告阿難:‘汝今還去,隨比丘意,所須之物,為辦具之。’爾時阿難即還房中,為是比丘事事具辦。比丘得已,係念修道,不久即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善男子!無量眾生應入涅槃,以所乏故,妨亂其心,是故不得。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
 
阿難尊者宿世因供養沙彌令其安穩專心勤加誦經,緣此福故而得無量總持聞佛所說,一言不失
===================
(四五)◎阿難總持品第三十八(丹本為四十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諸比丘,鹹皆生疑:“賢者阿難,本造何行,獲此總持,聞佛所說,一言不失?”俱往佛所,而白佛言:“賢者阿難,本興何福,而得如是無量總持?唯願世尊!當見開示。”
  佛告諸比丘:“諦聽著心!斯之總持,皆由福德。乃往過去阿僧祇劫,爾時有一比丘,畜一沙彌,恒以嚴敕,教令誦經,日日課程,其經足者,便以歡喜,若其不足,苦切責之。於是沙彌,常懷懊惱,誦經雖得,複無食具,若行乞食,疾得食時,誦經便足,乞食若遲,誦則不充,若經不足,當被切責,心懷愁悶,啼哭而行。時有長者,見其啼哭,前呼問言:‘何以懊惱?’沙彌答曰:‘長者當知!我師嚴難,敕我誦經,日日課限,若其足者,即以歡喜,若其不充,苦切見責。我行乞食,若疾得者,誦經即足,若乞遲得,誦便不充,若不得經,便被切責。以是事故,我用愁耳。’於時長者,即語沙彌:‘從今以往,常詣我家,當供飲食,令汝不憂,食已專心勤加誦經。’於時沙彌,聞是語已,即得專心勤加誦學,課限不減,日日常度,師徒於是,俱同歡喜。”
  佛告比丘:“爾時師者,定光佛是。時沙彌者,今我身是。時大長者,供養食者,今阿難是。乃由過去造是行故,今得總持,無有忘失。
  爾時諸比丘,聞是說已,歡喜信受,頂戴奉行。
——《賢愚經》卷第十
 
阿難因宿世供養沙彌令得沙彌得安誦經,緣是福報願求來世聰睿博達多聞不忘。因此福願世世所生明識強記。
===============================
昔無數世時。有一佛圖。中有沙門數千餘人止住其中。遣諸沙彌數百人行分衛供給眾僧。日輸米一斛。師便兼課一偈。有一沙彌。時過市中行且誦經。時肆上有賢者。見沙彌行誦。禮而問曰。道人行何所說。答曰。分衛給僧兼誦一偈。賢者又問。若無事可誦幾偈。答曰。可得十餘偈。又問。分衛幾日。曰九十日。當輸九十斛米。賢者謂誦道人。但還安意誦經。我當相代出米。沙彌大喜。賢者與米九十斛。還報師已便閑讀經。經三月通千四百偈。啟師。誦經已訖。要當詣檀越家試之。師即聽。詣賢者所報曰。蒙君重惠得安誦經。今經已止故來說之。沙彌誦文句。流利無有躓礙。賢者歡喜稽首為禮。願我來世聰睿博達多聞不忘。因此福願世世所生明識強記。及到佛出世現為弟子。名曰阿難。常侍世尊特獨辯通博聞第一。師曰。時賢者今阿難是。夫勸助學者誌求願功德不虛。緣是福報隨願而得如是也。須彌山南有一大樹。高四千裏。諸缽叉鳥棲宿其上。樹常不動。有小鳥形類鶉鴳。住止其上。樹即振搖。缽叉鳥語樹神言。無知我身將重而初不動。小鳥未宿反更振動。樹神言。此鳥雖小從大海底來純食金剛。金剛為物所墮之處無不破壞。所以大怖不能自安。經以為喻。若有凡人解深經一句口誦心念。身中三毒四魔八萬垢門皆不能自安。何況博采眾法為世橋梁者也。《雜譬喻經》


以如此等眾多障礙因緣故,於佛法中鈍根少信,得道者極少;身安則道隆

===============
 堅淨信菩薩言:“如佛先說,若我去世,正法滅後,像法向盡,及入末世,如是之時,眾生福薄,多諸衰惱,國土數亂,災害頻起,種種厄難,怖懼逼擾。我諸弟子,失其善念,唯長貪嗔嫉妒我慢,設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間利養名稱,以之為主,不能專心修出要法。爾時眾生睹世災亂,心常怯弱,憂畏己身及諸親屬,不得衣食充養軀命,以如此等眾多障礙因緣故,於佛法中鈍根少信,得道者極少;乃至漸漸於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複甚鮮,所有修學世間禪定,發諸通業,自知宿命者,次轉無有;如是於後入末法中經久,得道獲信禪定通業等一切全無。《占察善惡業報經》
 
貧窮能壞智慧持戒、布施慚愧、仁義信行、勇武意誌悉能壞之。又複能生飢寒怨憎、輕躁褊(biǎn)狹、憂愁慘毒、嫌責罪負。
===================
貧窮又能毀壞壯年好色、氣力名聞、種族門戶,智慧持戒、布施慚愧、仁義信行、勇武意誌悉能壞之。又複能生飢寒怨憎、輕躁褊(biǎn)狹、憂愁慘毒、嫌責罪負。如是眾苦,從貧窮生。譬如伏藏多有雜物,貧伏藏中多有種種身心苦惱。夫富貴者,有好威德、姿貌從容、意度寬廣、禮義競興,能生智勇、增長家業、眷屬和讓、善名遠聞。”《燈指因緣經》
 
菩薩若於身財無所顧吝便能受持清淨禁戒。
===================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宣說六種波羅蜜多如是次第。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能為後後引發依故。謂諸菩薩若於身財無所顧吝便能受持清淨禁戒。為護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發精進。發精進已能辦靜慮具靜慮已便能獲得出世間慧
是故我說波羅蜜多如是次第。——《解深密經》
 
 
以不布施而生貧,以貧生盜,以盜有殺,以貧不足色而行淫。
============
雲何菩薩布施生屍波羅蜜?
菩薩思惟:
“眾生不知布施,後世貧窮。
以貧窮故,劫盜心生;
以劫盜故,而有殺害。
以貧窮故,不足於色;
色不足故,而行邪淫。
又以貧故,為人下賤;
下賤畏怖,而生妄語。
如是等貧窮因緣故,
行十不善道。
若行布施,生有財物;
有財物故,不為非法。
何以故?
五欲充足,無所乏短故。”
——《大智度論》
 
無所乏少,故能持戒。
=============
複次,布施之報,得四事供養,好國善師,無所乏少,故能持戒。又布施之報,其心調柔,心調柔故,能生持戒,能生持戒故,從不善法中能自製心。如是種種因緣,從布施生屍羅波羅蜜。——《大智度論》
 
若修布施,後生有福,無所短乏,則能持戒,無此眾惡
==============================
若修布施,後生有福,無所短乏,則能持戒,無此眾惡,是為布施能生屍羅波羅蜜。——《大智度論》


世有一類,雖欲修定,而乏資緣,經求擾亂;設使先成,尋還退失
===================

“佛言:“大梵,有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設使先成,尋還退失;況當能成色、無色定,乃至三乘隨成一乘。何等為十?一者、世有一類,雖欲修定,而乏資緣,經求擾亂;二者、複有一類,雖欲修定,而犯屍羅,行諸惡行;者、複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顛倒見,妄執吉凶,身心剛強;四者、複有一類,雖欲修定,而心掉動,不順賢聖,諸根輕躁;五者、複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離間語,破亂彼此;六者、複有一類,雖欲修定,而粗惡語,毀罵賢聖;七者、複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雜穢語,及虛誑語;八者、複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貪嫉,於他所得利養恭敬,心不歡悅;九者、複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瞋忿,於諸有情,心常憤恚;十者、複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邪見,撥無因果。大梵當知,是名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設使先成,尋還退失;況當能成色、無色定,乃至三乘隨成一乘。《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以貧窮故造十不善種種諸罪
=================

複有餓鬼,於盛冬時有大風起,由業力故吹諸餓鬼猶若飛塵,置冰山中受諸寒苦。從是受苦經無量時,於此命終還墮地獄,如是往來經無量歲,惡業盡已希得人身,生貧賤家慳吝不施,以乞自活轉增貪惜。以貧窮故造十不善種種諸罪,從此命終複墮地獄受種種苦。其苦畢已生餓鬼中,如是往返經無數劫,受如斯苦。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三
 
以貧窮故恒遭淩辱,轉造惡業
================
複次,慈氏!當知貧窮極為大苦。雖常親近讚歎於人,以無福故過患隨生,以貧窮故恒遭淩辱,轉造惡業墮捺落迦。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三
 
 
以貧為始端,惡行轉增。
===============
自此王來始有貧窮。有貧窮已始有劫盜。有劫盜已始有兵杖。有兵杖已始有殺害。有殺害已則顏色憔悴。壽命短促。時。人正壽四萬歲。其後轉少。壽二萬歲。然其眾生有壽.有夭.有苦.有樂。彼有苦者。便生邪淫.貪取之心。多設方便。圖謀他物。是時。眾生貧窮劫盜。兵杖殺害。轉更滋甚。人命轉減。壽一萬歲。
一萬歲時。眾生複相劫盜。為伺察所得。將詣王所白言。此人為賊。願王治之。王問言。汝實作賊耶。答曰。我不作。便於眾中故作妄語。時。彼眾生以貧窮故便行劫盜。以劫盜故便有刀兵。以刀兵故便有殺害。以殺害故便有貪取.邪淫。以貪取.邪淫故便有妄語。有妄語故其壽轉減。至於千歲。千歲之時。便有口三惡行始出於世。一者兩舌。二者惡口。三者綺語。此三惡業展轉熾盛。人壽稍減至五百歲。五百歲時。眾生複有三惡行起。一者非法淫。二者非法貪。三者邪見。此三惡業展轉熾盛。人壽稍減。三百.二百。如我今人。乃至百歲。少出多減。
——《佛說長阿含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