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發自吉祥果論壇文章《關於“德行和子嗣”》

(2022-03-01 15:52:00) 下一個

關於“德行和子嗣”

關於《了凡四訓》認為“有德行才會有子嗣、無德行沒有子嗣”的理論,吉祥認為:德行是感召善眷屬的助緣,但不等於有德一定感召善眷屬。因為依據《五苦章句經》,眷屬本質上來源於宿世結緣的“債務人”和“債權人”,而不是來自於“抽象的德行”。因此,我們會看到殺人如麻、到處屠城的曹操,他哪有德行?但他能生出曹聰、曹昂、曹子建、曹丕這些才俊,我們也能看到仁慈無比的“宋仁宗”的子嗣卻發生問題,誰能說宋仁宗無德性?所以,一個人擁有子女、夫妻、父母、兄弟、姊妹的核心原因是宿世結緣而來,也就是因債務人和債權人關係而來,而不是從抽象的德行而來,但我們不否定德行感召眷屬的作用。這個意思隻是說,因為“同業相感”的原理,你德行大了,才會感召福德更大的眷屬,而不是說有德性一定感召眷屬。因此,單純將眷屬、子嗣之有無,歸因於有沒有德行這個抽象的原因,是存在問題的。比如:孔夫子最有德行,可是他兒子孔鯉卻早亡,釋迦摩尼德行最高,可是卻隻有一個獨生子“羅睺羅”,屬於子嗣不很旺,反而是最沒有德行的魔王波旬,卻擁有1000個兒子,因此,你能用子嗣旺盛與否來證明魔王波旬比釋迦摩尼和孔子的德行更高嗎?顯然不能!這隻能證明宿世結緣而當世成熟為子嗣的因緣中,魔王波旬比孔子和佛陀成熟的子嗣因緣要多,而無關雙方道德層麵的優劣問題。所以,講經說法,要把每個層次的道理都吃透,才能縱橫捭闔,闡述幽微,不能蒙蒙混混講解。《了凡四訓》裏麵的一些具體見解,需要聖言量進行一些校正,然後再傳播。盡管我鼓勵這本書廣泛傳播,但依然認為個別認知需要勘誤和校正。我們發表這個觀點,不是說求子嗣求眷屬不需要修德行,也不是說有了德行一定有眷屬子嗣,不是這個一根筋的簡單邏輯,而是說德行可以幫助你感召優質的善眷屬,但你的眷屬根本來自於宿世的“負欠因緣”。猶如磁鐵可以幫助你吸附鐵末,但能不能吸到鐵末則取決於環境中有沒有鐵末,是這個道理。基於這一原理,我曾經提出“修德”與“結緣”並重的操作,比如上次提及某人沒有兒子,經常放生有了兒子,那個兒子就是被放生結善緣來投胎的。當然結善緣的方式不局限於這一種,佛教傳記也有記載供養僧人,僧人圓寂來投胎的。所以,結緣之法千變萬化,唯一不變的就是必須利益眾生,為人民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你才能結緣獲得子嗣,獲得廣大眷屬。也可以說,將“抽象的德行”具體化為“利益眾生的具體善緣”,才是求子之道。理論性的抽象概念,需要具象化的具體執行,這才是德行引發子嗣的意義。

(吉祥果2022.03.0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