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72)
2021 (476)
2022 (217)
2023 (167)
關於十不善業的“愚癡”,有些講經說法的,什麽都沒搞清楚,也是忽忽悠悠給人講,什麽癡情啊,男人對女人,女人對男人,那個癡情啊,這是愚癡;或者人家誰誰誰,智慧很高,很聰明,你沒有智慧,不聰明,傻乎乎的,所以你愚癡啊,所以不能愚癡。其實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但大家聽起來很容易以為是正確的。因為你一聽就懂,人們往往選擇認為自己能理解的是正確的,可這裏不是。佛經對於“十不善業”之“愚癡”的翻譯有兩種,一種是翻為邪見,一種是翻為愚癡,但梵文這裏是同一個意思。可是這個愚癡,不是我們世俗理解那個愚癡,而是脫離正知正見的意思,是邪見的意思。因此,對治這個不愚癡邪見的唯一有效工具和手段,是一切見解,應該嚴格依照佛知佛見為準,則自動就會產生全麵對治“邪見”的效果,形成十善業的“不邪見”。如果不從這裏下手,整天建議別人不要愚癡,要智慧,這等於整天建議窮人不要沒錢,要有錢,這完全就是正確的廢話!如果智慧和愚癡是行者通過選擇瞬間可以獲得,那成佛就太容易了。所以,這個意思必須要遵循“邪見”的那個翻譯,而直接用“佛知佛見”去衡量是不是“邪見”是不是“正知見”,即可以做到十善業的“不邪見”。而如果遵循“不愚癡”的翻譯,要求立即用“智慧”去對治,這顯然等同於讓拿不出錢的窮人立即拿出錢來對治貧窮,這完全是不知道佛法怎麽回事!因此,我支持“邪見”的翻譯,而不建議采納“愚癡”這一翻譯,因為這一翻譯在一定中文語境下容易誤導行者認為是一般意義上那個愚癡的含義,而前者不會。佛教翻譯史上,有過“般若”不直接翻譯為本義之“智慧”的傳統,就是為了區分避免和中土原有“智慧”一詞發生含義混淆,所以直接音譯“般若”而不取意譯“智慧”,同理:“邪見”翻為“愚癡”,恰恰就容易造成這種誤會,而翻為“邪見”不容易誤會,不然的話,造成人們以為這個愚癡,是和一般意義上“智慧”相反的那個愚癡,而實際比這個意義深刻,實際這裏是“邪見”的意思。這是古德們翻經時,沒有注意中土詞匯和語境差別,沒有做出特別規避,所以現在好多人錯解“不愚癡”的本義。
(吉祥果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