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七

(2021-10-16 18:30:57) 下一個
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七
宋三藏法師惟淨共法護奉詔譯
 
複次海意。雲何是金剛句。謂即自身是金剛句。自性無分別故。海意。此金剛句於諸見中決擇而轉無明。是金剛句。入諸明故。此金剛句。於所緣事中遍知而轉五無間際。是金剛句。無加行平等故。此金剛句。於諸加行遍知而轉貪際。是金剛句。離貪際平等故。此金剛句。於貪離貪平等而轉嗔際。是金剛句。慈際平等故。此金剛句。破諸嗔恚癡際。是金剛句。慧光明平等故。此金剛句。開顯明慧一切眾生一眾生。是金剛句。遍入眾生平等故。此金剛句。而隨覺了眾生自性一切眾生心一眾生心。是金剛句。入無心故。此金剛句。而隨了知心之自性本來明澈一切佛一佛。是金剛句。遍入真如平等故。此金剛句。而隨覺了平等性智一切刹土一刹土。是金剛句。遍入無盡刹土故。此金剛句。隨知虛空平等一切法一法。是金剛句。入一切法性平等故。此金剛句。而隨了知無二法門一切法佛法。是金剛句。於一切處智隨入解故。此金剛句。而隨覺了金剛喻定諸魔事業諸佛事業。是金剛句。入諸魔業隨警悟故。此金剛句出過一切魔之事業一切語言。如來語言。是金剛句遍入一切音聲隨解了故。此金剛句。而隨了知不可說法一切法無生。是金剛句。入無滅故。此金剛句。超越生老病死之道一切法無起。是金剛句。入無止息故。此金剛句。而能隨轉諸法寂滅。海意。此如是等諸金剛句。是不破壞句。是精妙句。是平等句。是聖諦句。是堅固句。是無種種句。是愛樂句。是不斷句。是寂靜遍寂近寂之句。是無作用句。是不和合句。是入無趣之趣句。是無行句。是真性句。是如實句。是不背佛句。是不謗法句。是不破僧句。是如所說句。是三輪清淨句。是勇猛句。是梵行句。是空寂句。是虛空句。是覺支句。是無相句。是無願句。是法相句是心意識無住句。是摧伏諸魔外道句。是清淨無垢明澈句。是觀照菩提句。是慧光明句。是無法顯示句。是畢竟不生不滅句。是自境界清淨句。是入佛境界句是無思惟分別遍計句。是法界無差別句。是入無句之句句。海意。如是等金剛勝妙諸句。若有菩薩隨能領受決擇其義者。我說是人決定當坐菩提道場。作師子吼。當佛世尊說是門句印句金剛句時。此會中有八千菩薩獲得入一切法門印陀羅尼。及得遍入一切眾生意樂三摩地。

爾時十方世界所來集會一切菩薩摩訶薩眾聞是法已踴躍歡喜。心意快然。各以神力。隨自所來諸佛刹土。彼彼刹中各各所有花鬘塗香。及抹香等而悉集來。於此會中廣雨眾妙花鬘香等。普用持奉供養世尊釋迦牟尼如來及此正法。願此正法久住世間。是諸菩薩作供養已。同發妙音。讚歎世尊。說伽陀曰。

無相顯示於色相  一相離相大聖尊
諸相平等相無相  稽首安住真實相
遍入一切眾生語  所入音聲智隨入
一切音聲解脫門  稽首平等心解脫
世間差別諸心行  心如幻故無所覺
無行等行無所行  我禮虛空心明顯
有無平等邊無邊  法法分別離分別
一切心意本寂然  我今頂禮心寂靜
佛知因緣諸運用  佛能宣說諸因行
因緣解脫本際中  佛知實際真平等
今此遍入平等相  我觀善逝身非身
不可分別有相身  故現差別諸妙相
所有十方佛刹土  皆同入此佛刹中
而此佛刹無所增  彼刹無動亦無減
諸心平等心無心  幻心無異無分別
了知平等菩提心  世尊常行平等法
法界混入平等界  諸法無性而可入
性常平等染淨中  我禮世間利益者
日月尚可使墜地  風無形相亦可係
須彌山可吹如塵  唯佛世尊無妄說
真實語言本清淨  淨心如空心明煥
世法貪愛不染心  如蓮不染居三有
或聞稱讚不生喜  或聞譏謗不生嗔
如須彌山不動搖  我禮世間與樂者

爾時彼諸菩薩摩訶薩眾說是伽陀讚歎佛已俱白佛言。世尊。由佛世尊出世間故。即是寶出。佛出世故。即是樂出。即念慧行智出。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勝慧出。即慈悲喜舍出。即勝義出。即實諦出。即正法出。即作證法出。即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之法出。即奢摩他出。即毗缽舍那出。即六通三明八解脫出。以要言之。即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出。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慧積前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以有身見生故。佛出世。以無明有愛生故。佛出世。貪嗔癡生故。佛出世。四顛倒生五蓋六入七識處。八邪法九惱處。十不善業生故。佛出世。何以故。為斷一切眾生諸不善業故。佛出世。然佛世尊。亦無對治及增勝力。以無所對治故。佛出世。世尊。若諸菩薩欲知諸佛出世因者。應如是知如是修學。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如佛出世應如是知如是修學。以佛出世如是因故。諸法出世亦如是知。

爾時海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彼初發心菩薩聞如是說佛出世因。彼不解了故。謂佛出世者。雲何如是。佛言海意。佛出世因而諸菩薩隨其所應心得清淨。所以者何。海意當知。菩薩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初發心菩薩。二者修行位菩薩。三者不退轉菩薩。四者一生補處菩薩。海意於此四種菩薩之中。若初發心菩薩觀佛如來色相莊嚴心得清淨。若修行位菩薩觀佛如來成辦一切勝妙功德心得清淨。若不退轉菩薩。觀佛法身心得清淨。若一生補處菩薩者。彼不觀佛色相莊嚴。亦不觀佛種姓族氏。亦不觀佛成辦功德。是中而悉無法可觀。何以故。慧觀照故。慧眼力故。慧所攝故。慧無行故。離諸戲論。彼不如是觀亦非無觀。何以故。有見無見斯為二種。此位菩薩於見非見離彼二邊。如是觀佛。以如是觀佛故。觀身亦然。觀身清淨已。即觀佛清淨。觀佛清淨已。應知一切法亦如是清淨。如是觀中若清淨者。是為智觀。此即名為真實觀佛。海意。由如是故。我昔得見然燈如來。我時見已獲得無生法忍。及無所得相應忍。即時湧身虛空。高七多羅樹處虛空中。得一切智智。無差別力永斷諸見。越諸思惟分別遍計。於諸境界意無所住。爾時複得六萬三摩地門。是故然燈如來。為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我當彼佛說記之時。我於耳根無所對礙。亦非餘識有所了知。我於和合有所得見中而無所住。我於爾時無佛及佛想。無我及我想。亦無授記及授記想。海意。是故菩薩三輪清淨。授成佛記。三輪清淨者。謂無佛及佛想。無我及我想。亦無授記及授記想。海意。複有三輪清淨。何等為三。謂無我執。無眾生執。無法執。複有三輪清淨。謂無名執。無色相執。無所緣執。複有三輪清淨。謂過去已盡智。未來未至智。現在住法界智。複有三輪清淨。謂身如影像智。語如響智心如幻智。複有三輪清淨。謂五蘊與法蘊平等。十八界與法界平等。十二處觀如空聚。複有三輪清淨。謂解了於空。信順無相無願無求。海意。若此三輪清淨即一切法清淨。是故諸菩薩若三輪清淨者應修善巧之智。

爾時海意菩薩複白佛言。希有世尊。彼不退轉菩薩而能具足甚深法智。世尊。若諸菩薩能具如是法智之者。彼即善能成熟功德。佛告海意菩薩言。海意。當知此位菩薩以本願力故善作勝業。而彼菩薩設在散位之中。以本願力。而亦不壞成熟功德。海意。世有一等無智之人。不能解我所說。今以喻言當令聞者由譬喻得解。海意。譬如世間有甘蔗田。或複稻田。或複豆田。農作之人。於彼諸田作治事已。開其水道。隨彼畎澮。流注周遍。水悉盈滿。是農作人善安布已。憩於他所。彼諸田中。隨處所經水自然入。不假田人更施功力。所植諸田各得成熟。菩薩亦複如是。或時雖居散位有善方便於一切眾生相續善根之中而能成熟。隨其所說一切佛法中。諸有善根悉能圓滿。而彼菩薩心意清淨。善護戒蘊。或在定位之中。以本願力故。而能成熟一切善根。令諸眾生於佛法中。相續滋長一切善法。海意。以是緣故。當知諸菩薩隨其所應不假施力。而自圓滿一切善根。複善回向於一切智。是故諸菩薩若定若散。以本願力。於諸善根中身心調暢。念不散亂。不墮下乘趣向大乘。海意。譬如城中有一大樹。或有人來斷彼樹根。斷已即去。當斷樹時。樹漸低下。畢竟須隨斫處墮地。菩薩亦複如是。於長夜中修習善法。趣向一切智。漸入一切智。畢竟成熟一切善根。既成熟已。悉用回向於一切智。回向一切眾生共其功德。回向願令三寶聖種不斷不絕。回向圓滿身相莊嚴具諸相好。回向圓滿語業莊嚴。廣為眾生說無誑法。回向圓滿心業莊嚴。常念諸佛定願成就。而是菩薩不假功用。無所發悟悉能成熟一切善根。普用回向於一切智。不墮餘乘若定若散。於菩提分法修習圓滿。皆由本願方便善巧回向之力。海意。又如苾芻欲入滅定。先當要期聞犍椎聲然後出定。彼入定已而犍稚聲亦不入於定中。而是苾芻後假犍椎之聲乃從定起。菩薩亦複如是。為欲解脫一切眾生。起大悲誓願。我當救度一切眾生普令解脫。悉當成辦菩提事業。於諸眾生廣行慈心。於生死流中運心意識普為濟度。雖入定中以本度脫眾生大悲願故。終不墮於聲聞緣覺之地。後從定起開發正慧。還複積集菩提分法。廣為眾生成熟化度。海意。汝且觀是諸菩薩者所作事業而悉最勝。雖入寂靜三摩地中。而能出過聲聞緣覺解脫境界。

複次海意。我今複以喻明斯義。譬如世間。或有二人。一被金剛堅固甲胄。入於大火熾焰聚中。一被枯草而為甲胄。入於大火熾焰聚中。海意。於汝意雲何。彼二人中。何人為火所焚。何人不為火焚。海意白佛言。世尊。若被金剛甲胄之者。雖入大火熾焰聚中。以其堅固甲胄能善作護。是人不為火焚。世尊。若被枯草為甲胄者。入大火中。是人決定為其所焚何以故。為彼枯草於熾焰中力無能護。佛言。海意。彼身所被金剛甲胄入大火中。不為焚者。即是菩薩。常以大慈大悲而為甲胄內心堅固。金剛力護解脫眾生。所緣誓願。曾不棄舍。雖常觀察一切法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起。入於空寂三摩地中。而常超越聲聞緣覺正位。不求得果。於彼定中。雖受勝味而不嗜著。還從定起。從定起已。嚴淨佛土。成熟眾生。圓滿佛智。海意。彼以枯草而為甲胄入大火中。為所焚者。即是聲聞乘人。於諸行中而生怖畏。複觀三有熾然不息。棄舍眾生遠離大悲。於寂靜三摩地中。生味著已。無所容受。若複不得第八果證。能起是定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聲聞乘人於其福行罪行不動行中不能修習。諸菩薩者。能於無量福智行中修習成熟。不於中間取證實際。畢竟圓滿一切佛法海意。是故菩薩於空無相無願無作法中。常生大火熾焰之想。雖於此法審伺察已而複於是法中起智善行。終不取證實際。是故諸菩薩不成熟善根不應修習。海意。菩薩成熟善根者。謂於甚深佛法之中如理修行。不於中間取證實際。此即名為成熟善根。何故如是。以彼菩薩俱為成熟大乘之法。漸向漸入漸複增勝。非餘乘法而成熟之。海意。如陶家輪。日光未照。未成熟時。但是壞模。無有諸器用之名。後成熟已乃可得彼器用之名。菩薩亦複如是。雖複廣多修諸善根。若不回向於一切智。即不能得波羅蜜多之名。若複回向一切智者。乃得波羅蜜多之名。海意。又如妙好真金。未經工作。即不能得莊嚴具名。但名真金若經工作得成熟已。乃可得諸莊嚴具名。菩薩亦複如是。所修善根。若不回向於一切智。即不能得波羅蜜多之名。若複回向一切智者。乃得波羅蜜多之名。海意以是緣故。而諸菩薩常當運發廣大之心成熟諸善。隨所成熟諸善根已。即當回向於一切智。以其回向一切智故。菩薩當於甚深法中如理修行。不於中間取證實際。

爾時海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諸菩薩者難作能作。善能防護諸有過失。於所作中不生過染。世尊。若諸菩薩具於善巧方便之者。即能回向。所以者何。菩薩有方便故。雖入禪定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中。而不為禪定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過失所著。彼具善巧方便而能現諸所作。不墮無作見中。善住諸法平等之性。若有趣向邪定聚中諸眾生類。菩薩為說正定聚法。而彼菩薩為令圓滿眾生願故。自亦不住正定聚中。

佛告海意菩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菩薩於一切處。常應修習善巧方便。何以故。海意。善巧方便者。即是菩薩菩提。若無善巧方便。即不成菩提。譬如世間於一器中置三種色。一者青色。二者赤色。三者黃金色。是三種色。同一器中染三種衣。一者毳衣染其青色。二者氎衣染其赤色。三者無價上妙天衣染黃金色。彼三種衣。於一器中。從彼染師所治事已。隨諸意樂皆得妙色。須青得青。須赤得赤。須黃得黃。然其染器曾無分別。海意。其染器者即是空無相無願。有三種人合一器中者。一聲聞乘人。二緣覺乘人。三大乘人。是三種人。隨諸作用如心所樂。各隨所應皆取智色。而彼空無相無願之器。曾無分別彼毳衣者。當知即是聲聞乘人。[疊*毛]衣即是緣覺乘人。無價天衣即是安住大乘之人。海意。汝觀諸法無有實性。無作者性。無我性。無人性。無眾生性。無壽者性。無主宰性。隨欲所生。生已聚集。無所覺了。亦無分別。海意。若能解了此諸法生。即諸菩薩於諸法中無有少法而生懈倦。若得如是知見清淨。諸所作中亦無饒益無不饒益。即能如實了知諸法平等之性。如是如實了知諸法平等性已。常不棄舍大悲之鎧。海意。譬如世間琉璃珠寶。自體瑩潔淨無瑕翳。置塵穢中經於千歲。過千歲已取之治事。去其塵穢滌浣清淨。依然瑩潔離諸瑕翳。菩薩亦複如是。了知眾生心之自性。本來清淨明澈潔白。但為客塵煩惱之所覆蔽。菩薩觀已。即作是念。眾生心性本來清淨。但為客塵煩惱之所覆蔽。而彼煩惱實無所住。眾生橫起虛妄分別。我當為彼諸眾生類宣說斷除煩惱之法。起無懈心。於眾生所轉複增勝運心。普令皆得解脫。又複思惟。此諸煩惱能壞眾生諸有力勢使令劣弱此諸煩惱能令眾生於無實煩惱中虛妄分別。若能如實深固作意如理伺察者。彼即不為煩惱所動。如所伺察已。即彼煩惱不複和合。若與煩惱不和合者。斯即為善。又複我今若與諸煩惱合。雲何能為煩惱係縛諸眾生等宣說斷除煩惱之法。故我今時不與諸煩惱合。應為煩惱係縛眾生說斷除法。然我欲為化度眾生於輪回中令諸善根相續不斷。亦複應當與煩惱合。雲何名為於輪回中與煩惱合相續善根。所謂勤求福行而無厭足。菩薩作是思惟已。於三有中故現受生願值諸佛誓度眾生而無懈倦護持正法。諸所施作勇進無退。常生法欲。永不棄舍波羅蜜多勝行。海意。此即名為於輪回中與煩惱合相續善根。菩薩當於是中雖合煩惱。不為煩惱過失所染。海意白佛言。世尊。今說善根。何緣故說諸煩惱邪。佛言。海意。菩薩了知此如是等諸煩惱法與三界合。從煩惱中出生三界。而彼菩薩具善巧方便故。積集善根緣力與三界合。此即名為諸有善根與煩惱合。以其三界合故。即不複心生諸隨煩惱。海意。譬如世間有大長者唯有一子。慈育憐湣深加愛念。時彼童子愚小無智。於穢井邊而為戲舞。以幼稚故忽墮井中。爾時其母及彼親族。俱見其子墮穢井中。見已憂愁競前觀井。深不可測。徒極悲苦。無能為計入其井中。雖痛愛子不能救拔。是時其父知已奔至。見彼童子墮穢井中。臨視哀惱蒼惶旋轉。深愛此子不生厭舍。即設方計入其井中。善為救拔令子得出。海意。當知彼穢井者。即是三界。其子即是一切眾生。菩薩觀於一切眾生如一子想。童子之母及親族者。即是聲聞緣覺乘人。見諸眾生墮輪回中。見已雖複心懷憂惱。無有方便而為救拔。彼大長者即是菩薩。而諸菩薩雖以無垢潔白清淨之心住無為法。然複和合三界所修之行化度眾生。海意。此即菩薩大悲之行。菩薩畢竟自能解脫諸纏縛已。而複於其三有之中示現受生。具善巧方便勝慧所攝。己之煩惱無複有礙。能為一切眾生宣說斷除煩惱纏縛之法。海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諸菩薩者難作能作能以無垢潔白清淨之心。於輪回中不生厭棄。如其所說甚深之法。如理伺察不住無為。不求果證。佛言。海意。此菩薩者。所修正道與禪支合。所謂般若波羅蜜多。及善巧方便。海意當知。若諸菩薩無垢潔白清淨心者。此即般若波羅蜜多。於輪回中不生厭棄。示現受生化度眾生。此即善巧方便。

複次海意。若諸菩薩於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起一切法中如理伺察者。此即般若波羅蜜多。若複發起大悲現前之心。不住無為。不求果證。此即善巧方便。

複次海意。若諸菩薩善住三世平等法故。即無有少法見種種相。若彼法界平等。即眾生界平等。若眾生界平等。即涅槃界平等。若涅槃界平等。即法界平等。若能入此法界平等性中。所入即是般若波羅蜜多。若複能入一法界。了知眾生界。不證涅槃界。是故不舍眾生界。不住於法界。不取於果證。此即善巧方便。

複次海意。若布施清淨此即是慧。若回向清淨即是方便。若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清淨此即是慧。若回向清淨即是方便。以要言之。一切善根清淨此即是慧。回向清淨即是方便。海意白佛言。世尊。何者是菩薩善根清淨。何者是回向清淨。何者是慧清淨。何者是方便清淨。佛言。海意。菩薩善根清淨者。為離我人。眾生壽者之見。然後積集諸有善根。回向清淨者。謂於空無相無願法中。成熟善根回向菩提。慧清淨者。謂於一切眾生初後根性智悉了知。方便清淨者。善為一切眾生如應說法。複次海意。又善根清淨者。雖於諸有諸趣示現受生而無依止。然後積集諸有善根。回向清淨者。謂離一切聲聞緣覺作意。善攝諸乘所有善根。悉用回向大乘法中。慧清淨者。普為斷除一切煩惱種子習氣。方便清淨者。謂欲化度諸眾生故。先同其事。後為教示大乘之法。

複次海意。又善根清淨者。所謂菩薩舒其寶手。普施無盡一切受用。回向清淨者。謂以一切眾生。一切學無學人。一切緣覺。一切菩薩。及一切佛諸有善根。普用收攝入回向中。慧清淨者。所謂任持諸佛所說。悉以陀羅尼印印之。其所任持而無壞失。方便清淨者。謂以無斷辯才。無礙辯才。為諸眾生善說無誑之法。令諸眾生悉得歡喜。

複次海意。又善根清淨者。謂於生生之中。常不舍離大菩提心。回向清淨者。謂不忘失大菩提心。以諸善根悉用回向於一切智。慧清淨者。謂善知安住大菩提心而為根本。方便清淨者。謂於菩提心住平等故。為他教示菩提之法。

爾時海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諸善巧方便。是菩薩菩提。般若波羅蜜多清淨一切處通達。皆是菩提。無有少法非菩提者。何以故。世尊若了一切法平等性。即是菩提。是故諸菩薩勿於菩提生極遠想。菩薩於諸法中若六塵境來為障礙爾時應當如實覺了。即是菩提。若諸菩薩如是解者。即得善巧方便清淨。及般若波羅蜜多清淨。

爾時世尊讚海意菩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菩薩具善巧方便及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者。於諸法中若六塵境來為障礙。爾時應當如實覺了即是菩提。海意。以是緣故諸菩薩者應如是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