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發自吉祥果原創文章《參悟無常,可以讀一讀餘華小說《活著》》

(2021-07-18 08:37:42) 下一個

參悟無常,可以讀一讀餘華小說《活著》

(一)、餘華的小說《活著》,其情節描寫的都是密集的死亡,大有名不副實之感。但是:既然隻有黑夜,最能襯托白晝,必然隻有死亡,最能襯托活著,這是我所理解餘華的表達邏輯和命名邏輯。(二)、文學批評家們有一種觀點認為:《活著》的小說情節,表達的是一種極端的、非常態的人生遭遇,因為不會所有的親人都密集地死亡,不會親人密集地離自己而去,所有的幸福也不會密集地消散,所有的苦難都不會密集地到來,因此這樣的小說情節,必然不會引起更多讀者的現實共鳴。這是文學評論家們的一種觀點。但吉祥以為,如果加速一下時間流逝的速度,將一百天當做一天過,你會發現《活著》的小說情節,就是許多人加速版的現實人生。這部小說的情節,隻不過壓縮、濃縮、加速了無常到來的速度和頻率,如果體悟不到這一點,代表這些批評家一直活在溫水煮青蛙的自我陶醉中,實質上他們的思想也夠不到餘華作品《活著》所要表達的高度。如果你對人生之榮辱生死,有敏銳的覺受,則應該對《活著》的情節,有自然而又刻骨的體悟。(三)、我建議對佛教無常觀,沒有強烈體悟的人,要好好讀一讀餘華的《活著》,尤其是沉迷在當下幸福中的人,以及幻想幸福永恒的人,最應該好好讀一讀。如果沒有時間讀小說,你可以直接去看鞏俐和葛優主演的同名電影《活著》,情節緊湊,表演精湛,劇情基本高效準確地表達了原著的意境。佛教的無常體悟,不一定非要借助專業的佛教術語,世俗的文藝作品本身也是很好的教材。(四)、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其所表達的寓意,是人類與大自然中可抗力的搏鬥精神。但是,餘華的《活著》所表達的寓意,全部都是人類和不可抗力的搏鬥結果。從這個思想層次來說,《活著》傳達的意境,遠比《老人與海》高遠。因為海明威之《老人與海》所傳達的思想,就算撐破天,也隻不過試圖告訴人類:愛拚才會贏。但餘華的《活著》卻試圖告訴人類:你拚,或者不拚,無常就在那裏,不離不棄。何況海明威也沒有能力給《老人與海》的主人公,安排情節讓他永遠不死。這就是餘華作品,在體悟生命方麵,高於海明威作品的地方。用佛教術語概括:海明威所講的是精進波羅蜜,而餘華所講的是無常觀,精進波羅密必然基於無常,不然精進必定無效,而且,精進隻能改變無常到來的時間和方式,但精進不能改變無常本身。這就是《老人與海》與《活著》兩部作品之意境的終極差異。(五)、我很建議佛教徒讀一讀《活著》,這類似於有些大德讓你參悟一個“死”字,而吉祥讓你反過來好好參悟一個“活”字,讓你好好參悟《活著》。《論語》中季路問孔子曰:“敢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是的,諸大德們讓大家參悟一個“死”字,可是,如孔子所言,如果你連“生”都沒有參透,又怎麽可能悟透“死”字?故吉祥曰:欲知光明者,必應知黑暗,欲知菩提者,必應知煩惱,欲知死者,必應知生。所以,不要以為古德讓你參悟“死”字,必然是什麽了不起的教誨,那隻是一時應機之說,對更多的人而言,你更應該好好參悟一個“活”字,你連“死”都不怕參悟,難道你還怕參悟“活著”嗎?更何況,於生死隻參悟其一半者,必不知另一半,不知另一半者,實也不知所參之一半,生死二者不兼知,如何領悟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因此,古德應當時當事之機,令契機者參一“死”字,理故不錯,然後世之德,不通法無定法,不知應機變教,善巧創新,亦東施效顰以仿古德,獨令行者參一“死”字,未必然是什麽高明之教,何況還有契機不契機的問題。所以,行者宜兼參生死、通生透死,最終生死滅盡,證寂滅佛性。吉祥所講,多悖逆潮流之教,風行之論,唯求自變以適佛意真理,舍此之外,無標新立異、嘩眾取寵之心。若行者以吉祥之言,不順大德風流之教,似為悖逆者,敬請諸君為自保故,遠離即可。

吉祥果
2021.07.1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