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論壇諸位仁兄一句金玉良言:不要總是求,越求越不得!
因果是自然之事,施舍是自然之福,
有求之心,是諸位修福的第一障礙。
論壇的師兄,何時變成:隻知勇猛布施,不知索求為己,則福報當下至矣。
你心中索取什麽,希望得到法界眾生什麽,這種念頭越是強烈,你希望索求於眾生的東西,你會加速失去。
你心中布施什麽,希望給予法界眾生什麽,這種念頭越是強烈,你希望布施給眾生的東西,你會加速得到。
念念索取追求什麽,你會加速失去這種東西。
念念勇猛布施什麽,你會加速得到這種東西。
這兩句話,是法界的真理之一,佛經中比較偏重宣說後者,即布施什麽得到什麽的原理。
但是對於“索取什麽,會加速失去什麽”的原理,雖然不是偏重宣說,但是經典依據也是非常確鑿,下文引用慳貪心的本質來解釋。
可惜很多人對於這一真理,缺乏深刻認知,因此造成了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極大障礙。
請參看下例: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夏安居竟,往至佛所,禮敬問訊。佛以慈心,慰喻撫恤:汝等住彼,得無苦耶?慈心矜篤,極懷憐湣。阿難見之,而白佛言:世尊,慈湣垂矜特隆,不審世尊,發如是心,為遠近耶。佛告阿難:若欲知之,當為汝說。過去久遠,不可稱計阿僧祇劫,有二罪人,共在地獄,獄卒驅之,使挽鐵車,剝取其皮,用作車鞅,複以鐵棒,打令奔走,東西馳騁,無有休息。時彼一人,筋力鮮薄,獄卒逼之,躃地便起,疲極困乏,絕死複蘇。彼共對者,見其困苦,興發慈心,憐湣此人,顧白獄卒:唯願聽我躬代是人,獨挽此車。獄卒瞋恚,以棒打之,應時即死,生忉利天。阿難當知,爾時獄中慈心人者,我身是也,我乃爾時,於彼地獄受罪之時,初發如是慈矜之心,於一切人,未曾退舍,至於今日,故樂修行慈湣一切。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賢愚因緣經》佛始起慈心緣品第六十三
以上案例,真懂的人,並不多。希望現在諸位看到這個帖子,真能懂。關於上述佛經依據,大多解釋都是從慈悲喜舍心、菩提心的角度詮釋,固然也很圓滿。但是大家絕少從自然規律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角度,去解釋和提及。實質上,互換菩提心,發願代受眾生業報,本身就是對這一自然規律的圓滿應用-----索則失、予則得!
是的!索則失、予則得!
牛頓第三定律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這裏是有體現的。
包括在藏傳的互換菩提心的修持上,牛三定律在裏麵的作用原理,都是有體現的。
你向法界發起索取的心,法界就會回饋同等向你索取的力量,令你失去你本有的或者追求的東西,請永遠記住這句話!
這就是索取什麽,更容易失去什麽的力學原理!
你向法界發起給予的心,法界就會回饋同等向你給予的力量,令你得到你發心給予眾生的那種東西,請永遠記住這句話!
這就是布施什麽,更容易得到什麽的力學原理!
不管你索取的是善的、惡的、有利的、有害的,你索取什麽,就很容易失去它,
不管你給予的是善的、惡的,有利的、有害的,你給予什麽,就很容易得到它!
你索取眾生惡業,你自己會加速失去惡業。
你索取眾生財富,你自己加速失去財富,
所以,你的索取心,有求心,就是你福報的第一障礙!
所以,你如果真正懂得這一甚深奧理------則你應當索取眾生惡業由自己代受,這是你失去惡業的智慧之選,而不是索取法界和眾生的財富和利益,如果你不想失去這些的話。反之,你應當給予眾生財富和利益,如果你很想得到財富和利益的話。
如果諸位懂得上麵這些話的甚深奧理,
那麽互換菩提心的相關觀想內容,其在作用力層麵的作用奧妙,全部都在這裏,至於互換菩提心其他層麵的道理,是另一回事。
佛經所說,慳貪障礙財富的原理,其作用力層麵的原理,也全部在這裏,慳貪的其他原理,是另一回事。
希望有智慧的師兄,懂得我在說什麽。
也就是說,作為凡夫的我們,應該扭轉我們自己的心向。不能再繼續走彎路了!
怎麽扭轉心向?
藏傳互換菩提心的心向,就是我們應該建立的心向:索取眾生惡報由我代受,賦予我之福德給一切眾生。
如果諸位真的當下深契此理,扭轉心向,當下就可以轉運、滅罪、福報財富現前,甚至所求圓滿。
因為佛法中最深刻的真理之一,就在這幾句話。
互換菩提心的基礎原理,也正是建立在“索取眾生苦、給予眾生樂”的心向和願力上麵。
隻不過,互換菩提心的方向,和我等凡夫索取給予的方向,內容,完全不同。因為,我們索取的是眾生之樂,給予的是眾生之苦。
互換菩提心,是索取眾生的惡報,因此修持互換菩提心,當下消業。
但是眾生呢?是索取眾生和法界的福報,因此,眾生當下就比較容易失去福報,並給自己造成財富障礙。
這就是索取什麽,反而會加速失去什麽的原理,這是法界的自然規律,不以人為感情為轉移。
諸佛菩薩深知此理,
故而,
我們應該修持的互換菩提心,是索取眾生的惡業惡報,而不是索取法界眾生的福報,是布施給予眾生福報善報,而不是惡報。
下文探討:如何精確給“慳貪”定義?
《地藏經》說:慳貪者受所用缺絕報。
《寶篋印經》說:慳貪業故,生貧窮家,衣不隱身,食不續命。
《十善業道經》遠離貪欲(慳貪)得成就五種自在
1、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
2、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
3、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
4、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
5、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
諸位,看了上述經典,應該知道,慳貪是福報的最大障礙,能破除慳貪,則福報自在。
可是試問諸位,誰能精確的,符合佛法印的,為“慳貪”做出最精確無誤的定義呢?
現在很多聲名顯赫的大德說:追求超出自己需求的財富,就是慳貪。
又有很多知名人士說:過猶不及,財富的追求有個限度,超過限度,就是慳貪。
我在這裏,明確告訴諸位,他們的定義是錯誤的,錯誤到連“慳貪”的邊都不沾。
如果你不能對慳貪做出精確無誤的定義,你對於很多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很難找到正確的方向。
你所有追求的世間福報,出世間的修行,都是南轅北轍,背道而馳的。
其實,上文實際是用“中道”思想,來定義“慳貪”,所以他們認為追求超過自己需要的部分,就是慳貪。
但佛經中,從來沒有用“中道”的標準來定義過慳貪,若不信,諸位可以拿依據來辯論。
有人說,哎呀,我窮得明天都揭不開鍋了,孩子明天都沒學費了,老婆住院費沒了,馬上被趕出醫院了,自己快要餓死了,我都這麽慘了,你還不讓我和佛菩薩求嗎?那我告訴你,就算你窮得現在隻有一條褲衩了,你也不能生“索取有求”的心,如果你即便如此困苦,仍然念念安住勇猛布施給予的心,沒有一念索取的心,那麽,你這些問題,很快會在各種因緣下得到解決。因為你給力的方向是正確的!你有給予法界眾生利益的心願和心力方向,法界和眾生就自動會有給予你的心力方向。
如果你覺得自己窮得隻剩下一條褲衩了,你必須索求,必須有索取的心,那我告訴你,也許你連這條褲衩也會失去。
因為你給力的方向是錯誤的!你給予法界一個索取財物的心力方向,法界就回饋你一個索取你財物的方向,沒準最後連你褲衩都被索取走了。
這就是內心用力的方向錯誤,不單純是行為錯誤,而是心力的方向已經錯誤了。
如果你內心給力的方向錯誤,即便佛菩薩幫助你,你自動也會將菩薩加持幫助的善福因緣,自動推到一邊去!
很多人說自己求佛求菩薩,說是怎麽不靈,這就是原因之一!
不是佛菩薩沒幫你,沒加持,是你自己推掉了,自己障礙了!
慳貪心的精確定義:就是“隻願索求獲得不願布施給予的心”,根據慳貪心的猛利程度,輕重不同。
慳貪心包括了兩個心力方向:
其一,將法界和眾生利益索取給自己的心力方向,
其二,不將自己利益給予法界和眾生的心力方向。
請務必注意:
互換菩提心,恰好和這兩個心力方向相反:索取眾生惡業惡果給自己受,將自身利益給予法界和眾生受。
那麽,我怎麽來用佛經依據證明,我對“慳貪”的心力方向之定義是正確的呢?
《中阿含經》卷三十一曰:我見世間人,有財癡不施,得財複更求,慳貪積聚物。
《中阿含經》的這個意思,不是明顯隻有索求的心力,沒有給予的心力嗎?
破除慳貪心的一般方法:
勇猛布施自己最貪執的那種對境,也就是說,你最喜歡什麽,就布施掉什麽。
財布施破除對財富的慳貪,
法布施破除“法慳”
破除慳貪心的唯一殊勝方法:互換菩提心!
有人會說,破我執,破法執,空性慧,這些都是破除慳貪的殊勝法。
可是,這隻是修持互換菩提心獲得的結果,而不是下手處!
是否破除慳貪心的唯一衡量標準:唯有將善福布施給予的心力,毫無將善福索求獲得之心力。即便有索取之心,也是索取眾生惡業惡果代受。
我們明確的說:
慳貪心,和外在財富數量是不是過度,毫無關係。
比如,昔日世尊,見阿那律尊者穿針,視力看不清,大喊:“誰願修福,為我穿針?”世尊當即回答:“我願!”
世尊已經圓滿一切福報,但是竟然不舍穿針之福!
按照某些人“過度求福即慳貪”的論調,世尊豈不是也成了慳貪?
由此可知,過度求福即慳貪的論調,純屬無稽之談。
不但是無稽之談,而且佛陀教導我們“求福無厭”。
再問,市井之上,常見乞丐流竄,衣不隱身,食不續命,他隻希望衣食溫飽,你說他的追求,算不算過度追求?既然他們的追求不算過度追求,那按照“不過度即不慳貪”的論調,難道我們可以說:乞丐們都斷除慳貪了?因為他們的追求隻求溫飽,並不過度嘛!所以,佛教大德用“中道、中庸”的見地,來定義“慳貪”,本身就是自以為是。
稍加思維辨析,即知道“過度求福即慳貪,不過度即不慳貪”的論調,根本就不是佛說慳貪的原本含義!而且錯了十萬八千裏!毫不相關!
所以,過度求福即慳貪的論調,純屬一些中國法師在中國“中庸”文化背景下一廂情願的定義。他們將中國《易經》《中庸》中一些“過猶不及”的“中道、中庸”思想,去給佛經中的一些概念做定義,結果是錯得極其離譜。
雖然佛經中,也有類似“中道”的思想,比如《四十二章經》“琴弦鬆緊適度”之說,就屬於佛教的中庸中道思想。但是中道思想,不是隨便哪一個佛教的概念,都適合來胡亂引用,用錯了地方,就很危險。
因此,隻要你的心中絲毫沒有索求之心,念念都是給予眾生的心,你盡管去修福,哪怕你的財富超過李嘉誠,超過比爾蓋茨,超過毗沙門天,超過忉利天,超過摩醯首羅天,超過大梵天,,乃至於達到和佛陀一樣的福報,也沒人有資格給你定義慳貪!
慳貪,隻和心力的方向是索求還是給予有關係,和外在財富數量的多少,乃至和財富多寡是否過度,毫無關係!
如上文所言:若慳貪和外在財富是否過度獲取有關,那麽,很顯然:越富貴的人越慳貪,越貧窮的人越不慳貪,乞丐甚至毫無慳貪。這顯然不成立。從這裏推理,我們就知道那樣去定義慳貪是錯誤的。乞丐一樣慳貪,甚至更慳貪,如果不慳貪的話,他怎麽會是乞丐呢?富貴者可能反而不一定更慳貪,因為不慳貪才會富貴嘛!所以,很明顯,用追求財富是否超過需求的限度來定義是否慳貪,這是信口開河的講法,無關佛經本義。
不能對“慳貪心”這一概念精確定義,就好像上陣殺敵找不到敵人,破除慳貪心猶如殺敵,可是你找不到敵人,子彈上膛,但是你對不準敵人,胡亂開槍,如此渾渾噩噩,如何殺敵?如何破除慳貪?
所以,佛法的一些名詞的含義,必須反複對比各種大德開示,對比佛經論著,最終找到最精確無誤的定義,且不可隨意聽到一個說法,就深信不疑!
精確定義了“慳貪心”及其本質,精確掌握了破除慳貪的方法,才具備破除慳貪的能力!
慳貪心一旦破除,就等於打開了你財富的死結、打開了一切福報的死結!
慳貪心一旦破除,就等於摧毀了阻礙你福德種子生長的最大障礙!
慳貪心一旦破除,就等於給佛菩薩對你賜予福報加持,清掃了障礙!
吉祥果
201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