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點高談闊論,多一點務實修行
沐沐:師兄,我聽妙印法師講經提到,發菩提心並不是發菩提願。不是眾生無量誓願度,而是淨念相繼,明心見性。
吉祥果:願菩提心,就是發願。行菩提心,就是行持菩薩行。勝義菩提心,就是明心見性無為空性,俗諦菩提心,就是發四弘誓願。勝義菩提心,需要世俗菩提心次第推進,才能證悟。勝義菩提心,是果地見,世俗菩提心,是因地見。又勝義菩提心既是果地見,但又超越因果緣起,非緣起法。過份高談勝義菩提心,而否定世俗菩提心,對絕大多數修行人而言,不但毫無意義,而且誤人修行。譬如天天空談火星如何,不如務實研究地球的飛行器,逐步實踐登陸火星。所謂高高山頂見,深深海底行,即此理也。教界素來喜歡高談闊論,但調子唱得太高,恐怕未必是好事。譬如《大乘密嚴經》雲:空性隨應說,不應演非處,若演於非處,甘露即為毒。又《入楞伽經》雲: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懷增上慢。這些佛經均是在說,要從有我執、我見的世俗菩提心起修,才是正路。甚至《維摩詰所說經》直接說,要從煩惱起修,不能脫離煩惱修行,比如《維摩詰所說經》雲: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所以,佛教裏麵經常有一些要脫離煩惱、脫離世間的修行理念,這些見解的問題是很嚴重的。因此《壇經》中六祖強調:不離世間覺。因此《維摩詰所說經》說:不離煩惱得三菩提。當然,妙印法師見解比較圓滿,我相信你一定是斷章取義誤會了法師的見解。吉祥早年,也喜歡折騰這些高大上的見地,你們今天能聽到我談這些很高的見地而毫不犯怵,就是因此。但隨著佛理認知越來越成熟,我不但反感高談闊論,而且越來越信奉積累福慧資糧、次第修行、高見低行。如果十年前,你們和我聊天,我一定張口閉口中觀、空性、唯識、禪語機鋒,但最近十年我老實了,我知道隻有老老實實做人,老老實實修行,一步一個腳印,才有每一步你應該得到的那些實在的成就。所以,你們看到我現在談的,都是非常具體非常細微非常精細的具體問題,致力於解決具體問題,你們很少聽到我有任何大而化之粗枝大葉的高談闊論。學佛的見解,不是為了讓人覺得高不可攀,而是要讓其找到一個可實踐可操作的次第。我實實在在告訴絕大多數普通根性的佛教徒,絕大多數高大上的佛理,你這輩子根本用不上。對於絕大多數佛教徒而言,這輩子爭取健康長壽,過得寬裕一點,去世了之後能做到往生淨土,這已經是很高的成就了。你的修行能夠保底,記住,能保住我說的這個底線的基礎上,然後你再做一點利他的事業(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善天下),做一個初發心菩薩,這輩子已經是你很偉大的成就了。現在佛教很多人,研究佛教學問,不是為了經世致用,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但實際自己的慧根又達不到。比如勝義菩提心,絕大多數普通佛教徒靠此生的資糧根本無法達到,這是事實,不是打擊大家的修行積極性。所以,我希望你還是回頭,要做菩薩,老老實實從四弘誓願去做。因地修行,過多談論果地見解,容易讓人產生幻覺和誤會,就好像一個乞丐天天談論王思聰,會產生一種似乎自己就是王思聰的錯覺和幻覺,這不是什麽好事。雖然我們自性是佛,但在沒有證悟之前,我們更應該研究如何去證悟自性,而不是產生已經證悟自性的幻覺。因地之人,過多持有果地見解,就容易產生這種幻覺,最後清醒過來發現不過是南柯一夢,一切都是空中樓閣。比如有些密宗弟子,修習佛慢而不得法,最後造成嚴重後患的很多。
(吉祥果2021.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