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發自普敬法師文章集的博客《不要把你最珍貴的寶藏(覺知)給忘失了》

(2020-08-04 18:27:17) 下一個

不要把你最珍貴的寶藏(覺知)給忘失了

作者:普敬法師

在談論“覺知”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則故事:

1800多年前,在南印度大地上,一個隻剩牆壁、沒有屋頂的寮房外,一個賊等在破窗外,想等一位法師日中一食後好偷走一位王妃剛剛供養給他的鑲著鑽石的金缽。沒想到根本不用這賊自己動手,法師吃完飯直接把金缽從窗戶扔出去丟在賊麵前。

驚愕之餘的賊為一弄究竟就走進破寮問道:“你真是個怪人,你不曉得這個缽很珍貴嗎?”法師答:“自從領悟了自性之後,其餘的都一文不值了。所以,請收下這個金缽作為禮物吧。”

望著法師,那賊說:“那請你送我更棒的禮物:如何領悟連金缽都無法比擬的自性。”法師說:“很簡單!”

但那賊說:“在這之前讓我先介紹自己,我是個有名的賊。”法師說:“誰不是呢?別理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每個人都是賊。因為人人都光溜溜地出生,然後從別人那裏獲得各種東西。不管你做什麽都沒問題,隻要記住:偷東西時要保持覺知、警覺、觀照;如果喪失觀照,那就別偷。隻有這個簡單的原則。”

就這樣嚐試了兩周,那賊發現這是世上最難的事情!甚至當他在皇宮行竊,打開整櫃子的金銀財寶,當有覺知時,他偷竊的欲望就會消失……反之,若想偷走東西,他就會失去覺知。不過他遵守承諾,所以什麽也沒有偷。最後他兩手空空去找法師,說:“我的生活被你攪亂了,現在我無法偷任何東西。”法師說:“問題在你不在我,你若想重操舊業,就把覺知全忘了。”

但那賊說:“不過那些覺知的片刻很寶貴,我這輩子沒這麽自在、安詳、寧靜、喜樂——整個王國的財寶也比不上。現在我知道你所謂‘領悟自性之後,其餘都一文不值’的意思了,我已經無法停止覺知的練習。我已經嚐過些許甘露的滋味,想必你一定無時無刻不浸潤在甘露中。你能收我為門徒,讓我追隨你嗎?”法師說:“我確實無時無刻不處在覺知中。那時你尾隨我想偷金缽時,我想的是該怎麽把你偷來,咱們的勾當竟然不謀而合!”

注:這位法師就是曆史時期的一位天才論師——龍樹菩薩,大乘中觀空性思想的集大成者。正是因為他無與倫比的才智,彼時諸多地位崇高的帝王、後妃及顯赫的哲學家都是他的學生。

片刻的覺知都能給人帶來那麽大的喜樂體驗。何況達到圓滿覺知的空性狀態呢?如何才能達到呢?保持覺知(正知)就是起步,也是你一直需要做的事情,全然的覺知就能讓你覺醒,進而抵達開悟。所以可以說“覺知”是你本性具有的重大寶藏,隻是你一直沒有發現它,即使偶爾體驗到了,也得到了片刻的法喜,但由於不認識,並且常常被外在的東西吸引了注意力,導致一再的忘失這份“覺知”。

下麵舉個例子來說明大多數人即使體驗到覺知亦不識覺知的現狀:“曾有一個女性,有一次她一個人去了北疆,在路上搭了別人的車走了禾木喀納斯線,在海拔5400米的時候看了一下午珠峰,她說雲在她的手掌邊奔騰,旁邊矗立的冰牆會發出崩裂的聲音,日落從山巔上傾塌下來,她說那時候她在呼嘯的山風中崩潰大哭,她感覺太幸福了。然後她每年都會去一次雪山,在茫茫大雪裏打滾奔跑,她說那種放鬆和愜意是什麽樣的兒女情長都無法給她的。

她去過沙漠,走過戈壁,在孟加拉跟大象合過影,也跟中東的白人小孩聊過天,爬過山出過海,看過極光,也走過冰川。

為了適應那些高強度的戶外活動,她每天堅持健身,從馬甲線到練背,練胸練臀練負重;為了支撐出遊的費用,她努力工作,現在已經有一個體麵的年薪了。

追她的男人很多,但他們沒有讓她心動的感覺。她說多年以來,她已經學會和孤獨額頭相抵,和平共處。她堅持單身,為的是有大把時間去體驗這種生活。”

這是一個堅持單身的女性因為在陌生的環境中體驗到了覺知的法喜,由此著迷而不斷尋找這樣的外境去體驗的故事。她並非佛門中人,所以不了解那陌生且震撼的環境為什麽能夠給她帶來內心的法喜,而且那種法喜讓人陶醉的還無法言喻。

其實故事中的女性並不了解這種覺知是由內而發的,她甚至認為這種感覺是外在的這些環境才能給予,但事實並非如此。
我在別的文章上曾說過,有些人在旅行和探訪不熟悉的地方或國外時,似乎感覺比較有活力,比較歡喜,那是因為陌生且新鮮的事物能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暫時的把他們的注意力從妄想中拉了出來,導致那時候他們的感官覺受力,也就是經驗事物的能力,比思考占有更多的意識,也就這些新鮮的環境讓她短暫的釋放了覺知。而故事中的這個女性亦是如此,她不過是借助環境短暫的釋放了覺知而已。

而一但環境變得熟悉,當她在繼續反複走過這些風景時,往往就會變得視而不見,此時的覺知力又完全被腦袋中的妄想掩蓋,這個時候就不能在借助已經熟悉的環境來體驗最初的那種法喜,於是往往她們又會在去尋找新的這種環境。其實這是一種舍本逐末的表現,感受覺知並且體驗覺知帶來的法喜,並非都要尋找陌生的環境去感受,在行住坐臥中就可以。

《大念住經》雲:“比丘於行時,了知:我在行。於住時,了知:我在住。於坐時,了知:我在坐。於臥時,了知:我在臥。此身置於如何之狀態,亦如其狀態而了知之。”

佛告訴我們不論行禪或是平時的行住坐臥,都要保持覺知力。而當你能夠完全保持覺知力的時候,你是會清楚的知道當下自己行走的每一個步伐和動作的,乃至於了知呼吸,這就是全然正知。如果當你失去覺知力而被妄想拉走的時候,你是不知道當下自己是怎麽行走的,乃至在處理人事的過程也都是心不在焉,這是因為妄想奪走了太多的注意力。而當你能夠完全沉浸在這種覺知之中時,你的內心就會源源不斷的產生法喜,那是來自內心的喜悅。而持續的保持這種狀態,就能達到開悟,或者說明心見性。因為這種狀態下,你幾乎不隨順妄想,如此久了則妄想自消,而達開悟。如佛所說:“一切眾生皆具佛性,隻因被妄想執著所障礙,而不能證得,若離開妄想,則一切智,自然智,悉皆現前。”

看到這裏應該知道,阻礙你持續體驗覺知乃至達到開悟的最大障礙就是妄想,所以適當的了解一下妄想也是有必要的,妄想就是腦袋裏一天到晚不自主的胡思亂想,甚至想到心煩想到發瘋,這個妄想總是不停的告訴你這個有問題,那個有問題,但實際上,當下你什麽問題也沒有,我指的是當下,即沒有威脅,也沒有受傷的可能,大部分被大腦認為的威脅和恐懼都是大腦自己製作出來的妄想,不是已經消逝的過去,就是還沒到的虛幻未來,除非這些妄想能給你帶來實際的幫助,那就是必要的思考,不能帶來實際幫助的焦慮等妄想則完全是無用的,必須像丟垃圾一樣丟掉它。

然而有些人為了避開這個煩人的妄想,甚至使用酒精來麻醉,或者通過不停看無意義的電視來轉移注意力,但其實這些事情並不能讓你真正的擺脫妄想,雖然酒精麻醉可以讓人暫時擺脫妄想,無意義的電視也可以讓人暫時轉移注意力,但是其代價是讓你變得更加沒有“覺知”,變得更加無意識,過度服用酒精乃至觀看無意義的電視,容易產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這種病症的表現就是你當場和他說話,他好像充耳不聞,有時半天才緩過神來啊的一聲。這不但不能覺悟,反而是退化了,退化到一定程度,就會像那些沒有什麽思維的低級動物一樣,它們也可以無憂無慮,但這和覺悟毫無關係,反而是愚癡的一種表現。

對於妄想,不要把它當成是你,不與其認同且保持覺知就能擺脫,不必要過度的去研究,因為研究瘋狂不能創造理智,過度的研究和思維其本身也是一種妄想,當你保持覺知的時候,妄想其實已經消逝了,當你忘失覺知的時候,妄想又會卷土重來,但也不必要像仇敵一樣去抵製它,因為這種對抗的執著還是一種妄想,起心動念已成妄,你要做的僅僅是保持覺知,忘失了就在提起正念,讓自己持續的保持覺知,這是開啟自性覺悟的鑰匙,是你最珍貴的寶藏,不要忘失了。禪宗祖師雲:“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此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