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發自公眾號 “水解諸相” 原創文章 《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2020-06-15 14:24:26) 下一個

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大約二十年前,我哥大學畢業想留在廣州工作,可是父母不同意。母親勸說我哥回家鄉工作的時候,說出了一句“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來形容他。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當時覺得很有意味,但是並不懂它的深層含義。

我哥聽了母親的話不但不生氣,反而很服氣。人貴有自知之明,他畢竟清楚自己的情況。他的身體從小到大都不好,一個月總有那麽一周處於感冒狀態;感冒好了之後通常不是口腔潰瘍,就是牙齒痛,又要折磨上一周左右的時間。總之一個月裏麵有半個月耗在病痛上,下個月病情又會如期而至,身體不是這裏不舒服,就是那裏不舒服。

我哥在廣州讀大學那幾年,不少讓母親心疼。一般他每周都會跟家裏通一次電話報平安、聊家常。當母親在電話裏聽到我哥哪裏又不舒服了,放下電話之後心裏就會難受,眼睛泛紅,欲淚又止。可是家裏還得照顧,路途遙遠,母親不可能去廣州照顧他,很多擔心憂慮隻能自己默默消化。

或許是再也不願意過這種異地掛念擔心的日子,在我哥畢業之際,母親當然要求他回家鄉工作,至少可以天天照顧他。我哥也清楚自己的身體情況,在外麵難以打拚,恐怕錢沒賺到,命還不保,所以他沒有做出太多抵抗就聽從了母親。

我哥在家鄉工作收入不錯,積累了多年之後,想轉型從事養殖業。當時我父母都堅決反對,理由很充分:第一,養殖業跟殺生有關,父母是信佛的,當然不能接受;第二,養殖業得在鄉下找地來做,我家住城裏,我哥如果在鄉下發生什麽事,父母幫不過來,哪怕隻是刮風下雨也讓父母擔心,總不如在城裏工作天天能見麵好;第三,我哥那薄弱的身體哪能打理得了一個養殖場?

我哥多次跟母親談話,母親都不同意。我又聽到母親說出了那一句話“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母親分析說,隻要一個人有福報,不管做哪一行都可以發財,既然如此,何必非得要從事養殖業呢?那麽多行業,為什麽就不能挑一個幹淨輕鬆的來做呢?

可是這一次,我哥根本聽不進去。他的情緒很大,覺得母親擋住了他的財路。他本是一個非常孝順父母的人,這會對話心裏急了,最後居然拋了一句“為什麽弟做什麽你都同意,我做什麽你都不同意”。這話把母親氣上頭了。母親從來都堅持對待我們兄弟倆是公平的,沒有偏愛;我哥這麽一說,她當然覺得委屈難受。

在我家,父母跟我是信佛的,哥是不信的。多年來,我哥對我們信佛敬而遠之。我曾經很努力跟他溝通,介紹佛法,無奈他的善根就差一點,聽不進去。後來我放棄了,凡是與佛有關的事,我都不會再拉他了。

從我哥反常的言行來看,這次很明顯屬於時運低迷,同時受到冤親債主附體影響。看著母親又擔心、又生氣,我決定出手。我安慰母親不要難過,把哥的情況分析了一下,要解決問題,關鍵不在於勸說,而是要處理掉他身上的冤親債主,幫他補充運氣。母親聽從我的建議,我就去準備了一些供品。連續幾天晚上趁我哥不在家,我和母親一起在家裏的佛堂,由我來主持給他做了幾次法事。

除了做法事,我叫母親在我哥麵前什麽勸說的話都別提,母親就真的沒再勸他。這樣平靜地過了幾天之後,我哥的狀態就不同了。有一天,他跟母親說想明白了,確實不應該去做養殖業,弊大於利。母親這才鬆了一口氣。

那次的事之後,我哥想問題、做事情都很注意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我從中也體會到一個道理:一個人的痛苦往往來自不切實際的想法,總想著去做一些自己福報支撐不起來的事,人當然就痛苦啊!這正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回顧曆史,很多名人也跳不出“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這個坑。在中國璀璨的詩壇上,曾經活躍過很多明星一般的人物,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

李白長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杜甫撫胸:“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孟浩然苦悶:“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

陸遊悲吟:“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些詩句無一不是表達著一個中心思想——“懷才不遇”。懷才不遇大概是古今都難免的事,但是從邏輯上來說,懷才不遇的前提是自己覺得有才啊!如果不覺得自己有才,何來懷才不遇呢?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一個人所看重的東西正是對他最致命的東西。當一個人看重自己有“才”,痛苦就要開始了。

“才”是一個主觀的東西,人永遠都會高估它;而職位和待遇則是客觀的東西,層次非常明確。主觀的“才”和客觀的職位和待遇進行搭配,永遠都配不上。因此,這些詩人懷才不遇基本可以說是定局,他們再有才也逃不過“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套路。

我在人生很年輕的時候就看清了這個套路,所以多年以來不管別人怎麽讚美或者肯定,自己始終沒覺得自己有才。按照傳統八字來解讀,我的八字屬於多才多藝的命格,然而知道這個信息,我隻是付諸一笑。

我很喜歡《中庸》裏麵的一句話: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我覺得“素位而行,不願其外”應該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

很多次,親友推薦一些高職位和待遇的工作給我,都被我婉轉拒絕了。他們隻看到利,而我要考慮弊。他們為我沒抓住“機遇”感到可惜,我壓根沒把這事放心裏。我很清楚自己命中的福報目前去到哪個層次。凡是命裏福報支撐不起的職位和待遇,表麵看起來再好,最終對人也是弊大於利。隻有一個人的福報跟職位和待遇匹配,一個人才會過得安穩快樂。

我認識一個中學副校長,我曾經多次跟別人提過,他的命就是適合做副職,不適合當正職,如果做了正職,肯定會出事。有一次我從別人口中得知,他也曾經這麽講過自己命裏隻適宜做副職。這麽看來,他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

然而沒過幾年,他居然主動爭取做了一個中學的正校長。我一聽說這消息,心裏感慨:名利真是一個迷人的東西。他學識不錯,人品端正,多年來勤勤懇懇工作,大有口碑。離退休都沒幾年了,本可功成身退,想不到最後還是沒抵住名利的束縛。後來不出所料,他上任一年,所在的學校頻頻出事,就被調下來了。名氣受損,晚節欠美。

試想一下,中華大地十四億人,什麽才華的人沒有呢?才華真的不算稀罕!不管真有才,還是自認為有才,這麽多人汲汲進取,然而最後成功者有幾人呢?少之又少!由此可見,大部分人都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前不久兩會後的記者會上,總理說了一句真話“全國大概有六億人月收入在一千元左右”。此言一出,全國嘩然,很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然而,總理在這麽正式的場合當然不會說假話,這就是我國真真實實的情況。絕大部分人隻不過在為生存而生活,確實是“命比紙薄”。

更可怕的事情是,“心比天高”之人恰恰是最不承認自己“心比天高”的。作為一個懂看相的人,很多人在我麵前一站,他的福報和智慧基本情況我心裏就有底,八九不離十。而我發現太多人高估了自己,總想做一些自己福報支撐不起來的事,總想獲得多大的名成利就。你可以仰望星空,但為何你不腳踏實地呢?

一些畢業找工作的大學生跟我說他們的心理預期收入是月入七八千,那些月入四五千的工作根本不放眼裏。我聽完之後反問一句,你的大學是211嗎,是985嗎?他搖搖頭。那我跟你說一下,211和985重點大學畢業生在廣州、深圳的平均待遇才每個月六七千左右,你憑什麽這麽高要求?還一直抱怨懷才不遇!馬雲當年尚且去肯德基麵試,你能嗎?

預設不要高,安心工作,從低層往上晉升,慢慢改善人生,反而過得越來越有衝勁。如果一開始就預設很高,隻會處處碰壁,最後心裏難受,反而過得越來越頹廢。

不要被成功人士的光環閃壞了眼睛,亮昏了頭腦,然後激發了自己“心比天高”。

今天成功人士站在講台上口沫橫飛,意氣風發,我敢說沒有一個人在當年沒成功之前就已經預想到自己一定會成功,全部都是被命運推著走,隻不過命中福報大,最後機緣巧合地成功了。在他們沒有成功之前,也曾為生活疲於奔命,也曾失落絕望。那時候的他們,哪裏有那麽多“心比天高”?

我當年也曾經傻傻地看了不少成功學的書,最後發現其實所有人的成功都沒有固定的套路,想跟著學兩招都有點難。甚至這個成功人士說的經驗跟那個成功人士說的剛好相反,但是他們卻都成功了。這個現象怎麽解釋呢?最後,我發現佛說的才最真實,而且對每個人普遍適用,就四個字“消業修福”。

至於一個人的命究竟是不是比紙薄?其實不用去算命,不用去追究;隻管“消業修福”,持之以恒,靜待花開即可。

一個人從上海開車去北京,如果加的油不夠用,車技再好都不可能開得到;一枚火箭要飛離地球,如果加的燃料不夠用,不管起飛的時候前勁多麽有力,上升一段高度之後,後勁不足還是得掉下來。能量行不行是一個非常客觀的問題,永遠放在我考慮問題的第一位。福報就是能量,消業是為了掃清福報表達的障礙,修福是為了增加福報的儲量,兩者缺一不可。

一個人如果福報不夠用,一味“心比天高”,不管多麽努力拚搏,最後一切得失無非是命中本有。如果本來是“命比紙薄”之人,哪怕能力再好也會處處受阻,懷才不遇。相反,如果能靜下心來好好消除業障,好好修集福報,再笨的人,再無能的人,老老實實幹上五年以上,每天堅持不懈,豬都會飛。

願看到今天積極消業修福的你,願看到明天成功而兼濟天下的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