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夥伴們,
“從小到現在遇到的醫生們”(1)發稿後,有少許私信問到那個時代的有關問題,如果朋友們感興趣,可以讀我在幾個月前發的“故鄉和童年(1-5)”和“外婆和她的愛(1-6)”的回憶文章。為了方便,我把主要的連接放在這裏,謝謝大家感興趣!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6093/all.html
最近會較規律的生活一段,因此也想盡量按一些喜歡我文章的朋友建議的那樣,能發文更規律一些,我目前會在北美的周五傍晚發稿,謝謝大家的關心!
2.童年的“家庭醫生”文先生
無係之舟,2021。5
童年和外婆住西昌的三姨媽家時,我和外婆及院子裏住的鄰居們有點病一般都找文先生,就象我們今天的家庭醫生,他真是最好的家庭醫生。他和妻子住在大院正房背後,在通往菜園後門邊一個狹長的小屋裏。和我和外婆到樓上房間的樓梯口相對。在我印象裏,屋裏就是一張床和一張桌子,一切都幹幹淨淨,在光線很暗屋子裏幹淨的似乎反著一點光。
桌子的上方牆上一個已經很舊的沒有玻璃的木框中,是一個古人,文先生告訴我這是李時珍的畫像,是祖上的醫聖,當時我並不明白他說“醫聖”是什麽意思,過後問外婆,她說,是古時的一個大醫生,醫好了許多人,還寫得有書。不用說他們都是在對我這個幾歲的孩子做科普,作得很成功。我記住了,長大後都理解了。
桌上麵是他寫藥方的硯台,筆墨,裁得整齊的象現在的4A大小的宣紙,這是他給病人把脈和開方的地方。桌邊是整個屋子最光亮的地方,因為屋頂上有兩塊亮瓦(玻璃的瓦片,是那個時代偏遠的縣鎮鄉村房屋白天采光的普遍形式,亮瓦是很貴的材料,因此,多數的房子一般一間就隻有兩片)正好照在桌子這一塊兒。
每次看病,我的兩隻手輪流放在一個長方而柔軟的小枕頭上,他會細細地迷眼,非常安靜地悉數脈搏,然後會看我的眼睛,舌頭,牙齒。。。有時還要看看腳心和掌心。他仔細地和外婆交談,自然問我每天吃什麽。。。大小便, 我並不在意這些,而是很喜歡看他寫藥方。。。他神情莊重,身板端正,右手略懸,小楷字寫的那麽讓我羨慕,總想自己那天也能這麽寫字。。。很遺憾的是,自己至今毛筆字還是一通不通,根本就是零!
開了藥方後,他總要很細地向外婆解釋熬藥的要領:那一味藥先放,後放,那一味要包起來煮,分別多少時間,總共多少時間,大火,小火,文火。。。外婆要讓我幫她記,我很認真對待。我到現在也沒有明白外婆他們是如何處理時間的,因為她沒有表啊!由於我和外婆一老一小,所以很多時候,他就幹脆幫外婆把藥從藥鋪拿回來。。他對我們和其他病人都總是這樣的耐心,仔細,認真,我們住的很近,也常從他的門口過,我從來沒有見過他有任何一點不耐煩。
除了為周圍的人們看病,也有遠道來的病人,外婆說他總是合理地安排病人,給遠道的病人留下買藥,回家的時間。外婆還告訴我,他也會出診,到季節時還要為三姨夫家親戚開的藥房到山裏去采藥。陽光下,在院子的平地大席子上或在樹蔭下,可以看到他和妻子分倫別類地或晾或曬的幹幹淨淨的藥材。另外,有時他還要幫不識太多字的外婆寫信,讀信,保持了和遠方的爸爸和媽媽的通訊。總之,在那個年代,我有幸認識的這個中醫師,是一個懂醫,懂藥,懂人的醫生。
文醫生不僅是我童年的家庭醫生,還讓我認識和記住了李時珍,而文先生本人也是在餞行著李時珍的醫學道路。
當我後來長大些,看到電影“李時珍”,知道了李時珍的確是古代的大醫生/聖。他出身醫學世家,父親並不同意他選擇行醫,但父親尊重了兒子的選擇。是他的父親親自送他上船,看著他的背影踏上了漫漫的行醫路。作為父親,在他知道李時珍離家的目的是要親自驗證很多藥方和藥的功效時,語重心長地告訴他,醫學之路如逆水行舟,一路充滿凶險,不進則退。我記得很清楚的是,當時自己看到這裏,淚水不住潛然而下,為李時珍的使命而感動。他用三十年的時間以身試毒,遍嚐白草,觀察思考,沙裏淘金地修訂了一萬多個藥方,用前後四十年時間完成了“本草綱目”,這本書在李時珍去世後三年出版。被自然學家達爾文稱之為“1596年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被著名的科學史學家李約瑟稱之為那個時代歐洲之外東方的最偉大的科學家,在醫學,藥學,博物學上都為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2000年初從西雅圖到歐洲休假,我一個人自由行走在德國的小鎮之間,在海德堡城中城堡之下的一個小小的藥物博物館內停留了整整一個下午,這個小博物館中成列的就是德國在大約三,四百年前的草藥時代,也就是和李時珍是同一個時代,和李時珍是一樣的進山采藥,一樣地一切采到植物都用水萃取。。!而德國已經迅速地發展到一個現代醫學,藥學都是世界一流的國家,而中國西醫真是西醫,一點也沒有自己的原始創造和貢獻,而中醫不僅依然在用水煮來萃取幾乎所有的中藥,而且對大部分中藥的成分全分析,毒理試驗都沒有完整的資料,我對眼前這一切有一種從未有的困惑,是什麽阻礙了中醫的發展?
是的,正是有了李時珍這樣的大醫聖作為中醫的搖籃,讓中國中醫能仍然存在,非常遺憾的是,也許因為後來中國沒有再出現象李時珍這樣有思維,有創建,有逆水行舟精神的醫聖,所以中醫也不僅沒有發展,連抱殘守缺都沒有做到,中醫隻不過是無數版本的哲學式的“黃帝內經“的同質式解釋,重複,似是而非。。。浪費了多少紙張!
對於我,李時珍的形象一直在自己的細胞營養學的研究實踐中,一直在自己的“營養與健康“的科普教育中,在我上的每一節科普課裏。我從他身上明白:醫學是人的科學,而我從事的與醫學相連的營養是人之本,是有關生命的養人的科學,一切隻有從人這個根本出發!而我腦子中這些東西的最具體形象根源來自我的啟蒙老師,就是我童年的“家庭醫生”文先生。
謝謝我們的同感!“本草綱目”至少是應該修訂的,中藥學應該是大有前途和潛力的,特別是慢性基礎病這麽泛濫的今天,可惜急功近利,假大空的環境中,除了製造些似是而非的“中藥”漫天要價,賺快錢,沒有幾個人能耐得住“寂寞和清貧”坐下來做基礎研究(象屠呦呦),很多中藥的最終成果正在西方出現,還會更多,於是愛國者們終於又會有抗議機會了--西方對中醫的“侵略“。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