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於《史記 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一、“苗裔”就是指後代子孫,即後裔,該詞最早見於戰國屈原《楚辭·離騷》: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二、夏後氏,也被稱為夏族,古代人群。
根據春秋戰國時文獻,夏人以黃帝之孫顓頊為先祖,至鯀與禹時,成為獨立部落。經由禪讓,禹繼承了舜,建立夏朝,故以禹為始祖。夏人以嵩山為起源地,最早聚居於陽城,主要活動範圍在今中國河南、山西至山東一帶。
夏人為建立夏朝的主體族群,後為商朝所滅。相傳漢族、百越、羌族、匈奴,皆為夏人的後裔。
三、淳維,為夏桀之子,名為獯粥。
《史記索隱》記載:“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
中華民國學者呂思勉認為匈奴為夏後氏的後裔。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郭沫若認為在夏朝滅亡後,夏人北遷,成為匈奴先祖。